南繁,为何如此重要?
1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到海南省南繁科研基地调查,他指出,海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科研育种基地,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在加代繁育、鉴定筛选、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南繁,为何如此重要?
南繁基地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首次对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进行了系统阐述,他强调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国13亿多张嘴要吃饭,不吃饭就不能生存,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调研时再次强调:“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南繁事业维系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培育良种的重任,落在了南繁肩上。一批批良种,结出沉甸甸的粮食,凝结的不仅仅是阳光、雨露和土壤的精华,也凝聚着无数育种家的辛劳与汗水。
在数十万科研人员的努力下,优良的水稻、玉米等品种诞生在南繁这片热土,为“中国饭碗”铸造了最坚实的底座,创造了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0%的人口的奇迹!
回顾60年南繁发展,一些重要时刻被历史铭记。
---1970年11月23日
---1976年
水稻野败不育株的发现,为杂交水稻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开启了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新篇章。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第一个在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目前,我国杂交水稻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杂交水稻的推广为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
所贵惟贤,所宝惟谷。“稻”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一米一饭关系国家安危、社会安康、人民幸福。
据不完全统计,南繁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亿公顷,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60%以上,累计增收稻谷4.5亿吨,相当于增加收入1.08万亿元;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年出口约4.7万吨,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95%以上,而杂交稻育种研究,100%经过南繁。
“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杂交水稻已经遍植大江南北,但很少有人注意,几乎所有的水稻优良品种都是从海南繁育出来的。是海南培育了我,也培育了中国的杂交水稻”,中国工程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如是说。
目前,海南水稻制种田面积约20.6万亩,每年生产超过4500万公斤种子,可种植水稻4500多万亩,约占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20%。玉米良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自从我国全面推广玉米单交种以来,优良品种大体可算更新换代6次了,每次品种的更新都离不开南繁的贡献,南繁年玉米制种面积达3万亩。
科研人员在南繁基地工作
海南南繁基地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世界罕有,不可替代。南繁基地承载着我国农业最新品种、材料、技术等科研成果,是农业科研成果的孵化器。种业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核心产业,南繁对发展民族种业、建设种业强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受自然条件限制,在中国广大地区农作物每年只能种植一代,新品种的选育周期长,选育一个新品种短则8~10年,长则十几年。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长夏无冬,地处北纬15°~18°的海南省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沿海岸线是黄金育种带。这里是滨海冲积平原,受海洋气候影响,寒暑变化不大,年平均气温24~25℃,1月平均气温超过20℃,冬季如春,皆为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雨季旱季明显,阳光充足,热量丰富,光能利用率高,被誉为“天然大温室”。
南繁是农业科研育种的“加速器”
南繁基地核心功能是育种加代,虽然只是一个环节,但起到了加速器的关键作用。南繁加代繁殖,育种年限可缩短三四年,育种周期缩短1/3至一半。
时间就是效率。南繁基地缩短育种周期,大大加快了品种选育进程,对促进我国种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南繁,我国主要农作物完成了6~7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
中国超级稻计划1996年开始启动,前三期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分别在2000年、2004年、2011年取得成功;中国紧凑型玉米品种的选育推广,使玉米平均单产由350公斤提升到400公斤左右,很多玉米产区单产突破1000公斤。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利用南繁将育种周期缩短50%,将时间至少提前1/3至一半。
注:其中目标产量指在同一生态区两个百亩示范片,连续两年的平均产量。
近年来,通过南繁加速品种选育进程的优势更加突出,空间聚集效应日益显著,作物种类已扩展到30多种。数据显示,最近10年,主要农作物中,国家审定的品种有1345个出自南繁,占总数的86%;省级审定的12599个品种,育自南繁的占91%。南繁已成为我国农作物育种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南繁作为国家种子调剂、备荒、应急、缺口生产基地,为各地农业抵御洪涝、干旱、冰雪灾害等自然灾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2年
长江流域遭受高温热害,内地杂交稻制种大幅减产,湖南、湖北等省到海南进行南繁制种8万亩,产种近2000万公斤,占当年全国用种量的7%,保证了生产用种需要。
2---2004年
湖北省在杂交水稻制种因灾减产的情况下,省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补贴南繁制种,当年冬季在海南落实制种面积超过3.3万亩,制种超过480万公斤,占全省杂交水稻种子用种量的1/4,为大灾之后满足全省农民用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此外,一些新选育的品种,往往由于亲本数量不足而制约了种子生产,通过南繁基地扩繁亲本种子,扩大种子生产面积,可以加快新品种的推广速度。
南繁基地常年水稻制种面积超过20万亩,年生产种子约4500万公斤,相当于全国杂交水稻需种量的20%以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种子供应调节作用。
种子质量攸关农业生产健康发展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确保种子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种子纯度,田间种植鉴定是检验种子纯度是否达标的最准确、最有效的方法。
海南岛独特的气候资源条件,在冬季可对当年收获的水稻、玉米、棉花、瓜菜等作物种子进行田间纯度种植鉴定,提前监控种子质量状况,减少和防范劣质种子流入市场,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农业用种安全和生产安全、规避风险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每年都将南繁鉴定作为监控种子质量的重要措施,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同时还增强了种子企业的质量意识,促进了种子质量的提高。
每年冬季开展的种子田间纯度鉴定,确保了合格种子进入市场。自1995年以来,农业部每年都将监督抽查的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和杂交棉花种子送至海南进行田间鉴定,其种子纯度合格率分别由1995年的68.1%、47.9%和60.5%提高到2016年的99.5%、99.5%和97.9%。
南繁不仅是农业创新的高地,也是培育种业人才的摇篮,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海南将南繁科研人员作为人才资源库,搭建平台,为当地农民提供咨询服务,为本地培养农业人才。
目前,来自全国29个省份,近700家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7000多名科研人员到海南从事南繁工作。在60年的南繁历史中,全国各地来海南从事南繁的人数累计近60万人次。
1974年全国南繁经验交流会全体代表留影
南繁人在南繁基地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走出了一批知名的育种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北方杂交粳稻奠基人杨振玉、“西北瓜王”吴明珠、玉米专家李登海和程相文、抗虫棉发明家郭三堆;培养了周开达、谢华安、颜龙安、戴景瑞、陈温福等多名院士……
这些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育种家们,在南繁度过了艰苦岁月,创造出一个个农业“奇迹”。
袁隆平院士在三亚为课题组成员讲课
南繁基地为全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发挥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作用时,也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源源活水。南繁能够很好地发挥海南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合理调整海南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海南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提升海南农业产业竞争力。
每到秋冬季节,全国各地的育种专家和农技人员从四面八方齐聚南繁基地,给海南当地带来了品种、技术、资金、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南繁每年租地为当地带来的直接效益上亿元;相关的旅游、交通运输、就业、服务等间接经济效益也达到数亿元。
30年前,谁也不会想到出产在祖国北方的哈密瓜,可以种植到祖国的南方。哈密瓜进入海南并发展成为一大产业,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在海南从事哈密瓜南繁育种时,选育出适合海南种植的品种,并且研究出了配套的栽培技术,让哈密瓜“南移”,发展成为海南冬季瓜菜的代表性产品。
南繁为海南带来发展红利,可借助南繁加强自身品种的更新换代,促进良种培育,并可通过挖掘南繁周边资源,如开展稻种种权交易、信息交流、发展循环农业等,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设施甜瓜无土栽培
南繁为国内外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成为科研大会战、大攻关、大协作的基地。
2017年、2018年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连续举办两届,累计邀请来自国内外包括中国、美国、印度、菲律宾、越南、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伊朗、日本、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的1300多名水稻行业的行政管理人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商水稻育种研发、共推水稻应用技术、共享水稻发展成果,国际水稻论坛的召开,进一步提升水稻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助推水稻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为全球粮食安全和产业经济腾飞提供有力支撑。
2018年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
从2015年起,中国(陵水)南繁论坛已在海南陵水连续举办了四年,为促进农业人才交流、科技创新启发、企业间的联通合作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使海南成为国家种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窗口”,为国家种业走出去服务。海南省政府与科技部联合举办2010年、2012年中国(博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等,搭建南繁交流合作平台,促进南繁事业健康发展。
2018年中国(陵水)南繁论坛
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给美国,自此被冠以“水稻外交”使命的中国杂交水稻开启了国际化之路。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在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进行近乎无偿的推广,带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
据公开资料显示,至2010年,近40年来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已有40多个国家引种、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在国外推广面积达到300多万公顷。
南繁的优势条件也吸引了国际种业公司建立选育基地。据悉,国际种业排名前十强公司基本都在三亚、乐东、陵水等地开展种子繁育,比如拜耳(孟山都)、陶氏杜邦、利马格兰等,他们充分利用南繁条件,选育更多农作物良种,满足中国和国际市场需求。
南亚五国杂交水稻培训班在三亚进行田间实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加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支持海南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大部分属于热带地区,特别是拥有6亿人口的东盟,随着其经济、特别是农业的发展,对种子和农业技术、农业设备的需求增强。南繁成为中国对接世界农业的一扇窗口、一个平台、一个示范区,成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桥梁。
目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海南把握住“海上丝绸之路”支点城市机遇,以颗颗“金稻米”为契机,积极推动与澜湄国家在农业、科研、教育、经贸方面的合作,为东盟国家6亿人口提供前沿农业良种和技术。
以南繁良种为媒介的对外合作交流日益频繁,旨在推动南繁成果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更有作为。
以南繁为抓手的隆平(印度)种子研发公司、天津天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相继在东南亚国家成立,种业市场进一步拓宽;三亚与缅甸、印度明确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为当地输送前沿农业技术,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其中,缅甸建立的3000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还刷新了该国平均单产和最高单产纪录。
根据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梭罗大学合作备忘录,连续接纳了两批累计11 名来自梭罗大学的农学专业学生进院学习,为双方科研合作奠定了基础,培养热带农业人才,把实用先进的技术带回去,加快南繁成果在外转化。
海南三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吸引隆平高科、西科种业等10余家高科技种业公司落户,目标主要是面向东南亚市场,在海南打造外向农业发展的新名片,共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种业科技创新高地。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