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戴景瑞:南繁,我这一生的不解之缘

戴景瑞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2-05-16


1963年,他奔向南方,投身南繁事业!玉米自交系的加代选育新组合的组配玉米雄性不育系的转育加代繁育新玉米材料
支援湖南南繁工作
......50多年来,南繁路上虽有动荡和远隔千山万水的思乡之情,但因信念和坚守,
他与南繁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他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戴景瑞。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暨南繁硅谷建设工作会议上,他发出了推动玉米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的号召:夯实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评价,着力优异育种材料创制,加强绿色高效品种选育与测试,促进绿色高效品种示范与大面积应用,为实现玉米种业强国而不懈努力


                       戴景瑞

1934 年9 月出于辽宁省海城县。中国工程院院士,玉米遗传育种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曾获2000 年度、2002 年度和2003 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61年春天,在东北友谊农场工作的老同学张惠康从海南返回途中,回到母校(当时的北京农业大学)探望师友。他介绍了在海南种植玉米的情况,并且送我一张他在椰树下的照片,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在海南冬季可以种植玉米。彼时,我并未认识到“南繁”对我个人以及对我国种业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也没有想到在此后的50多年中,我竟然上百次地奔向南方,并与南繁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广东葵潭初识南繁,千山万水的思念


1963年9月,我完成了研究生论文答辩并留校工作。还没等到毕业典礼,南繁的任务便悄然而至。我的任务是玉米自交系的加代选育,新组合的组配和玉米雄性不育系的转育加代。后一项任务是我研究生论文的延续,目的是加快玉米杂交种子生产中实现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减少或免除人工去雄的劳动环节。这项工作在我国玉米育种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到达葵潭之后,我们又遇到两支重要的育种队伍,即河南新乡农业科学研究所的 宋秀岭、刘学汉和赵自美以及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项文美女士带领的队伍。宋秀岭等人的任务是扩繁玉米自交系矮金525和混517,并用此两系配制玉米单交种新单一号。这是中国玉米育种史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单交种,它突破了我国应用玉米双交种的局面,开创了我国玉米单交种利用的新纪元。


▲戴景瑞院士田间工作照


新单一号的推广带动了全国玉米单交种的选育,大家都致力于选育高产型的母本自交系,并不断地提高自交系的繁殖系数,从此我国走上了大面积推广玉米单交种的新时代。


1963年出发去葵潭,临行之前,我收到哥哥从东北家乡发来的电报,我父亲因突发脑溢血而住院抢救。由于时间紧迫,我匆匆赶回家乡探望父亲,两天后便踏上南繁之路。那个年代,电话还没普及,葵潭地处群山怀抱中的一小片平原,要打一次长途电话,必须跑到几十里以外的县城邮局。长期出差在外,远离家乡亲人的我,只能在梦中与亲人见面,任思念在这千山万水间萦回。


陵水县、广东葵潭两地南繁,动荡岁月中的坚守


1965年,我在葵潭农场完成播种工作后,接到来自北京的电报,命我回京接受新任务。当时农业部副部长朱荣要求我们组织团队,加快繁殖一批新引进的育种材料。这批材料是当年李竞雄教授和蔡旭教授访问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带回的,主要是东欧各国主推玉米杂交种的亲本材料。


接受任务后,我和潘才暹两人先行去南方选择扩繁地点。经过多方查访,我们最终选在陵水县良种场。在陵水播种出苗之后,经过纯度鉴定和性状描述等程序,我又返回广东葵潭进行授粉工作。在葵潭授粉结束后我再回到陵水进行授粉。如此陵水葵潭几次往返之后,我完成了农业部和农大两项南繁任务,内心感到十分充实。


▲戴景瑞院士早期田间工作照


1966年,农业部组织华北各省份对这批引进扩繁的种子进一步扩繁制种,并于1967年发放给各公社试种。恰值当年华北地区玉米大斑病大暴发,这批种子严重感病,引起社员不满。当年正是“文化大革命”高潮期间,试种区的有关领导痛遭厄运,他们被挂上感病的玉米穗上街游行。这批种子在东北和西北冷凉地区是十分重要的优种资源,引种南繁试种遭此结果乃始料不及。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使我中断了3年的南繁工作。直到1969年我才又有机会回到南繁的战场。


支援湖南省的南繁,推动生产发展


1969年冬,湖南省南繁育种队在华国锋为首的省革委会的关怀下迅速组建。水稻育种的技术负责人是湖南农业大学的教师康春林,旱粮作物(玉米、高粱)的技术负责人由我担任。我的任务是指导扩繁当时国内主推的杂交高粱品种的亲本和示范用种。


1970年春,湖南省领导要求我提前返回湖南,协助指导全省十个专区的杂交

高粱生产和种子扩繁。南繁种子一到,生产与扩繁工作立即在全省全面铺开。我以常德市贺家山原种场为基地,重点繁殖、示范杂交高粱的亲本和杂交种,并到全省十个地区基地考察指导。


1969年冬的南繁工作对湖南乃至江西等江南地区的旱粮生产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虽然未能实现王将军水旱轮作的愿望,但是在湖南丘陵山区旱粮生产还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些成果离不开南繁的功劳。


南繁期间的几次公益活动


1973年,我校在周恩来总理和王震将军的大力支持下,由陕北迁回到我校河北涿县农场办学。当年冬季,作为本校的育种团队代表,我又回到熟悉的师部农场(7001部队农场),重新开始我离开多年的玉米南繁育种工作。


海南的优越条件不仅为育种和种子生产提供了方便,也为政府种子管理部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本人就多次参加种子审查部门的活动,利用海南条件对报审品种进行田间表型鉴定和纯度鉴定,也参加过对有权属纠纷种子的表型鉴定。这些鉴定工作对我国种业健康有序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戴景瑞院士与科研人员在田间合影留念


多年来,农业部和海南省领导高度关注着南繁事业的发展。我本人有幸参与了两次重要活动。一次是为了解决南繁基地无序、分散和规模限制的问题;另一次是关于转基因作物南繁基地的建设,我曾经参加农业部科教司石燕泉副司长组织的选址调研,并现场考察了陵水县提供的几百亩备选基地。


南繁事业功勋卓著,彪炳千秋


伴随南繁事业的发展,南繁承载的功能也不断增加


由起初的种子扩繁增量、鉴定提纯、选育加代、组合配制等环节逐步发展到室内外试验的结合。不少单位把实验室的部分功能逐步迁到海南,由单纯的表型鉴定拓展到基因型鉴定。由群体和个体水平的选择发展到分子水平


在一代代南繁人从青春到白发的坚守下,一批批新品种不断涌现,一篇篇高水平论文不断发表,一项项国家奖不断评出,许多南繁战士都成长为遗传育种战线的骨干和中坚,不少优秀人才入选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或杰青。长江学者、两院院士也不时脱颖而出。


与此同时,许多高科技创新团队、国家级作物改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也不断涌现,形成我国在南繁领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大力量。南繁事业功勋卓著,彪炳千秋!


60年来,在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及海南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南繁事业不断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增强,效率逐步提升,成果不断涌现,人才飞速成长


一代代南繁人从水陆联运、艰难渡海、披荆斩棘到高铁奔驰、飞机往返,度过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艰难而幸福的岁月。辉煌壮丽的南繁事业,是他们用心血结晶换来的奇迹


南繁,为国家的富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将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青春永驻。


相关报道:

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暨南繁硅谷建设工作会议召开!韩长赋讲话明确重点任务

50个单位,100人!南繁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公布!

榜样的力量!他们是全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先进集体和个人

袁隆平:南繁让我的梦想落地生根

这就是南繁精神!

南繁,为何如此重要?




来源丨《中国南繁60年》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