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近菜地里的科学家!

张植宏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2-04-26


他们来自大江南北,却都在同一个地方扎根,与土地和农户结缘,坚守是最好的注解。他们持续到生产一线中去,为农户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接地气的风格代代相传。


科学研究的技术日新月异,农业生产的矛盾层层叠叠。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克服难关,与时俱进。今天讲述的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蔬菜所”)科研工作者的故事。



科学研究“高大上”,待在实验室的研究不用风吹日晒雨淋,但省农科院蔬菜所人更喜欢到生产一线去。


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毕业的张白鸽“一头扎进”蔬菜所,一干就是十年。


“一开始就很明确自己干的是事业,不是工作。”张白鸽说,刚入行时意气风发,总想为行业做点事。可作为北方人,初到广东,南北蔬菜栽培的巨大差异还是让她碰了不少壁。“刚到广东,研究对象和区域都变了,研究重心也不一样,困难很多,起初很难找到好的解决思路。”以植物生长过程中常遇到的缺素问题为例,南方土地偏酸性,加上受降雨等气候条件影响,更可能出现的是缺镁、缺硼的问题。


为了解广东本地蔬菜生产特点,张白鸽到所里的番禺科研基地,与农民同吃同住了一年多。在这段时间里,她不仅熟悉了蔬菜种植的共性技术,又对本地蔬菜种植农艺措施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白鸽(左三)所在的蔬菜栽培与智慧农业团队。


2016年,佛山市三水区的白坭镇发生严重的冬瓜黄叶现象,原因不明,损失很大。是蔬菜生病了?是种植没管理好?还是受气候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否有干预补救措施?无助的农户向张白鸽求教,通过分院驻点,与农户、合作社交流,她很快追溯到发病原因“缺素”。


“在众多科研想法中选择农户最需要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研发。”近两年,张白鸽所在的省农科院蔬菜所蔬菜栽培与智慧农业团队已推出不少有效的栽培解决方案,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在佛山成立广东首家蔬菜“科技小院”,实地实时了解农户和企业需求,服务地方农业生产。


张白鸽(中)与学生在科技小院。


和张白鸽一样,在瓜类资源与育种学科团队的李俊星也喜欢“到处跑”。2016年,李俊星从浙江大学毕业,蔬菜学专业出身的他喜欢实践应用,省农科院蔬菜所成了最对口的选择,目前主要做南瓜基础与应用研究。


入职不到5年,他已走过韶关、河源、肇庆、湛江等主要蔬菜产区,深入农业企业进行新品种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了解生产一线;到各个贫困村做科技扶贫,服务三农;在省农科院佛山分院驻扎,认识各领域的同行,互相学习借鉴……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让他这样的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李俊星下乡做种植技术培训。



对研究的感知,除来自产业一线,还源于前辈的指引与帮助,亦或仅是与前辈的日常相处。


与李俊星在同一个研究团队的南瓜育种专家黄河勋,对品种研究深入。日常工作中,李俊星常向他请教,黄河勋成了他的入门师傅。“前辈指点往往事半功倍,少走弯路,有时候只是无意间的一句话。”李俊星说,通过与团队内其他作物育种专家交流,也学习到许多宝贵的育种经验。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南瓜香味普通,自然界存在的有芋头香味的种质资源不仅特殊,也少有人介入研究。于是李俊星选择主攻芋香南瓜育种,通过传统杂交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体系相结合,创制了一批具有芋香味的特色南瓜资源。


李俊星在田间。


“如今的品种研发已不单单追求产量,好吃、专用型的蔬菜会更受市场欢迎。”李俊星表示,他希望培育出由大到小一系列的芋香南瓜品种。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前辈陈俊秋提出问题,“都说南瓜粉糯甜好吃,怎样才算粉糯甜?标准是什么?”这给了李俊星“灵感”,着手开展南瓜品质指标和分级标准研究。


陈琼贤是蔬菜栽培与营养方面的老专家,退休前每年都会多次到粤北地区对农户做技术指导,实地解决农民难题。直到现在,不少农户遇到问题还会向她求助。“这是农户特别朴实的一种认可。”张白鸽说,以前常跟着陈琼贤“到处跑”,耳濡目染,她也想成为这样有用的人。


张白鸽(左)和陈琼贤(中)



什么是榜样的力量,除对研究事业如数家珍,还有那份热爱与坚守。


说到食用菌,大家最先想到的是香菇。其实,食用菌家族还有草菇、平菇、虫草、灵芝等。以这些食用菌为研究对象,何焕清是省农科院蔬菜所的一位专家。1987年,他从中山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蔬菜所,直到现在。


1989年,何焕清(左)在食用菌生产一线。


“食用菌营养非常丰富,每种菇各有风味。”

“广东的草菇、灵芝还是非常有特色的。”

“近年来白肉灵芝发展非常好。”

……


何焕清说起自己的研究领域“滔滔不绝”。作为国家食用菌良种科研联合攻关组成员,他指出广东在这项研究上还不够,相比其他食用菌强省还有待进步。


农业科学研究投入周期长、见效慢,更需要沉淀和耐心。何焕清对自己参与完成的第一个发明专利印象深刻。从1988年申请,在老前辈何容开老师的指导下,多次补充试验、答辩,直到1992年获授权,历时五年,协助团队为所里拿到第一个发明专利。


2000年,何焕清(右一)在清远市阳山县东山乡反季节栽培食用菌扶贫基地


草菇最具广东特色的食用菌品种,何焕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开展草菇良种筛选、原料创新、环保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解决了长期困扰草菇产业的栽培原料缺乏、环境污染等问题,获2018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无止境,最近,何焕清又开始草菇精准调控、工厂化栽培新技术的研究。


回望在蔬菜所工作的34年,何焕清说,“练就真本领,任何时候都能生存下来。”遇到挫折时,前辈的鼓励尤为珍贵,起初工作条件简陋,柴、煤加温高压锅灭菌,经常灭完菌都是晚上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出现“下海潮”,许多科研单位要靠技术开发创收来补贴工资,不少科研人员“下海”。何容开等老同志鼓励,要热爱工作,再困难也坚持,研发实用技术并积极推广,如今,事业得到发展,他也是这样鼓励年轻人,起到传帮带作用。


1月20日,何焕清(右二)在梅州蕉岭大球盖菇基地做栽培技术支持。



时代在变,蔬菜研究与时俱进,蔬菜所人勇攀高峰。


叶类蔬菜在广东生产和消费的需求量大,面临的种植问题也多。当前,张白鸽正在前辈曹健的指导下,向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发力,研发蔬菜生产信息感知与智能管控关键技术,构建知识模型和专家决策系统,实现降低成本和智能精准的目标。“良种配良法,如何让种菜成本降低,而且种出的菜好吃营养,整个过程还对环境友好?”张白鸽说。


南瓜广适性强,但对光照时长有要求,种得早种得晚都会影响产量。李俊星所在的瓜类研究团队为解决这个问题,专门培育出光照不敏感、产量稳定的南瓜品种,并将其成功推广到了北方市场,实现新突破。此外,团队结合现代分子育种技术,聚焦外观和内在品质,选育出了一批优质新品种。


李俊星(右二)所在的瓜类资源与育种学科团队。


白肉灵芝多糖、三萜等有效成分高,是近年来保健品市场上的“新宠”。何焕清所在的食用菌研究团队正积极推动白肉灵芝的产业化发展。目前团队还承接了援藏项目,在西藏林芝指导企业进行高效栽培,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推动白肉灵芝的药典标准制定。


李俊星、张白鸽、何焕清……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记者感知到他们的工作经历,聆听他们的故事,侧面观察“蔬菜所人”在各自领域的耕耘、热爱与坚守。从一个实验室到另一个实验室,从20+、30+到50+,他们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农民的朋友、大众眼里的科学家。


数十年来,他们薪火相承,是蔬菜研发蓬勃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广东省乃至全国蔬菜产业发展的一股重要推动力。




记者丨张植宏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