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倒逼、育种升级、加工深化……冬瓜产业如何迈向千亿元级?
|冬瓜|
整合冬瓜资源和产业链,做强做精冬节瓜产业。6月16日,首届全国冬瓜产业大会在“云端”与大家见面。
会议邀请多位国内冬瓜产业界专家和企业家,涵盖育种、种植、流通、加工、市场全产业链,就冬瓜产业的现状,如何做优做强等问题为大家送上一场“冬瓜盛宴”。
本次大会受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指导,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研究院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农村报社承办。鸣谢单位为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汕头市金韩种业有限公司、广州卓艺种业有限公司、广州市番禺区绿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识别下方二维码,回顾大会全程↓↓
市场广阔
冬瓜产业大有可为
春吃芽,夏吃瓜。炎炎夏热正是吃冬瓜的季节。
作为冬瓜的起源地,中国冬瓜种植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品种丰富,独具特色。据统计,目前全国冬、节瓜种植面积约600万亩,分布于近20个省份,年产量5800万吨,鲜产品产值约600亿元,加上加工产品,年产值超700亿元。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冬瓜种植、生产、加工和消费国。
作为我国大陆冬瓜最早上市的省份之一,广东是冬瓜种植、加工和消费大省,冬瓜播种面积全国第一。此外,广东还是冬瓜育种、科研强省,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培育的铁柱系列黑皮大冬瓜、粤广节瓜等品种深受市场欢迎。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易干军在致辞中指出,目前我国冬瓜品种品质稳步提升、种植面积稳定,加工规模有扩大趋势。本次大会的召开,正是为了增进全国冬瓜产业界的交流、加深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冬瓜产业。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易干军
鉴于国内对优质冬瓜和加工品的需求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冬瓜产业的市场空间还很大,更有专家预计,我国冬瓜产业市值可以达到1000亿元。
“一个属于冬瓜产业的黄金时期才刚刚开始!”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林绿在致辞中表示。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林绿
“冬瓜营养丰富,还有保健功效,深受市场欢迎,前景广阔。”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谢大森在主题发言中介绍。“冬瓜是我国第二大瓜类蔬菜,产量在瓜类蔬菜中仅次于黄瓜,市场很大。”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江彪表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谢大森
主持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江彪(左)、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记者杨娉婧(右)
27佳优秀品种齐亮相
本次冬瓜大会共展示大冬瓜、小冬瓜和节瓜品种200余份(征集180份,市场收集20余份),设2个重复。来自广东省内科研单位、种子商会、推广中心的4位行业专家现场对品种商品外观、品种抗性以及整齐度等指标进行评分,参考单瓜重、果肉致密性,综合评价,按照1/8的比例筛选,共评选出优秀展示品种27个,其中大冬瓜品种16个、节瓜品种8个以及小冬瓜品种3个。
那么具体获奖的品种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冬瓜优秀展示品种:
节瓜优秀展示品种:
小冬瓜优秀展示品种:
聚焦难点
冬瓜产业有哪些短板?
“我国冬瓜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品种抗病性不足、缺乏加工型品种、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过短和融合不足等问题。”易干军指出。
“冬瓜种业强而不大,种植业大而不强。”广西大学教授刘政国表示,广西是冬、节瓜种植大省,企业商业化育种投入较多、较为活跃,但企业规模小,产业种植专业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不高。此外,广西对冬瓜育种的科研投入不足,经费的可持续性和密度不足。
广西大学教授刘政国
长江流域也是我国冬瓜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在200余万亩,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苏、湖北、河南、四川等省份种植面积较大。“但由于种植户盲目跟风种植,种植面积大开大合,造成冬瓜价格大幅波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周火强介绍。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周火强
冬瓜全身是宝,冬瓜皮、冬瓜籽就含有多种抗氧化、降血糖活性成分,但我国对冬瓜的加工利用水平仍有待提高。
广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徐玉娟表示,目前我国冬瓜加工制品年产量约60万吨,主要有冬瓜蓉、冬瓜糖和冬瓜茶等形式,但仍存在基础和功效研究不足、缺乏加工专用型品种、加工技术落后、缺乏机械化智能化装备、缺乏精深加工产品等问题。
广东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徐玉娟
冬瓜的栽培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白鸽介绍,“缺乏镁等微量元素”是冬瓜种植中经常发生的现象,冬瓜植株一旦缺镁会造成冬瓜产量下降,甚至对下一代冬瓜种子和种苗都有严重影响。
以上这些短板和问题都需要逐步解决。
产业融合
打造千亿元级冬瓜产业!
产业链的延伸融合是产值做大、产业做优的关键。打造千亿元级冬瓜产业需要全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努力。
当下,小果型冬瓜越来越受市场欢迎,北方保护地种植面积呈增加态势、专用型品种的需求提升,导致我国冬瓜育种方向逐渐多样化,特别是品质育种成为主流。
“育种要以市场为导向,适当调整品种结构。”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陈日远建议,目前市场对蔬菜产品量的需求已经得到极大满足,甚至出现结构性、季节性过剩。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陈日远
针对目前市场上缺少抗病抗逆品种,也缺少小冬瓜、加工型冬瓜及耐贮藏型冬瓜等专用型品种的问题,周火强建议育种方向应由常规品种向杂交品种转变,由外观品质育种向优质专用多抗转变,由产量型向品质、专用型、抗病抗逆并重转变。
瓜类蔬菜,特别是冬、节瓜,是夏秋市场“渡淡”的主力军。陈日远认为需要解决蔬菜产业中重生产、轻采后处理的问题,同时还要提升冷链物流专业水平和信息化程度。
“要提升冬瓜产业链价值,除了鲜食,还是得靠加工。她建议依据市场需求,研发具有功能性的营养健康加工食品,如冬瓜露、冬瓜茶砖等,有助于提升产业效益。相对应地,冬瓜加工装备也应逐步实现机器代人,逐步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以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在种植过程中,若要矫正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张白鸽建议在做好农艺管理、引蔓、密度、播期、轮作等高产措施的基础上,对缺镁原因进行分析,合理使用与镁拮抗的钾肥,依据冬瓜养分需求规律补充镁肥。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白鸽
圆桌论坛
冬瓜匠人们的对话
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批批优秀的匠人,是他们在产业背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也拉动产业快速发展。本次大会的亮点之一就是开启“寻找冬瓜匠人”活动。
28位优秀冬瓜产业匠人
28位冬瓜匠人
会上,“冬瓜匠人”代表——五位冬瓜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展开了一场关于冬瓜的圆桌论坛。
画面上排从左到右依次为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瓜类研究室主任廖道龙、河南省郸城县硕丰农资店负责人刘畅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文睿。画面下排从左到右依次为广州市番禺区绿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汝松、成都市农林科学院高级农艺师敖清艳和南方农村报农财宝典记者杨娉婧。
冬瓜是食用火锅时的常见蔬菜。据敖清艳介绍,四川种植冬瓜类型以粉皮为主,但由于黑皮冬瓜更适合火锅食用,在四川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据了解,目前四川冬瓜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已不足10万亩,但产量却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表明四川冬瓜品种产量和栽培技术有所提高。
海南是我国冬瓜最早上市的省份,近几年海南省内冬瓜种植区域不断由北向南发展,上市时间逐渐提前,最早可在春节期间上市,市场空白得以填补。据廖道龙介绍,海南冬瓜种植精细化程度高,加上高产杂交黑皮冬瓜的不断推广,亩产可达7500~10000公斤,种植户收益较好,近年来海南冬瓜种植面积维持在12万亩左右。
近些年,海南的连作障碍基本消除,但蔓枯病、黑心病、黄化病有加重态势。廖道龙表示,目前采用嫁接等技术手段也无法避免蔓枯病的发生,而黑心病有向广东、广西扩散的趋势,黄化病则可能是由缺乏微量元素造成的,未来需要进行相关抗病品种育种。
同为“冬瓜匠人”,刘文睿更关注的是冬瓜种质资源。她表示,随着商业化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一些特色优势古老资源逐渐流失,需加强保护,采取多种技术手段进行创新研究利用。
豫东地区是河南吊瓜主产区,据刘畅介绍,豫东地区的冬瓜种植经历了从注重产量到注重品种,兼重产量发展,由于北方种植后期往往温度偏低,市场也看重冬瓜品种的耐寒、耐储运能力。目前当地冬瓜用种以杂交种为主,主打高端冬瓜市场。
加工连接着上游的育种、种植,也连接着下游的冷链保鲜、市场流通等。冬瓜产业要做大做强,加工一定要做起来。如何发展冬瓜加工业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李汝松指出,冬瓜加工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加工设备不成熟,面对形状、长短、大小不一的加工瓜,目前的削皮机还无法胜任,而去籽目前只能依赖人工。此外,冬瓜加工品的标准也有待产业界统一。
刘文睿表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正针对加工需求培育腔室小甚至无籽冬瓜品种。
冬瓜的价格波动较大,而海南冬瓜种植成本和外运成本又高。廖道龙表示,发展本土加工、研发功能型、保健型产品,将加工做深做精或许是解决岛内冬瓜滞销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冬瓜产业正经历从消费市场倒逼育种科研、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展望未来,希望冬瓜产业能以保护利用种质资源为源头、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提升冬瓜品质、丰富冬瓜品种、提高栽培水平、发展精深加工,增加产业附加值,延伸融合产业链。
冬瓜不仅是蔬菜,也可以是保健品、营养品。冬瓜产业的产值,也不仅只有700亿元。
识别下方二维码,回顾大会全程↓↓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