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IS战士潜回原籍加拿大了,邻居美国该怎么办?
请关注“美国华人”
公众号:美国华人 ChineseAmericans
客观、理性、包容
1. 加拿大籍ISIS战士据信已陆续回国
2. 有回归故里的女人要培养下一代极端分子
3. ISIS在网络上散布极端思想的方式一览
4. 对极端分子进行改造的胜算几何?
近来,围剿极端恐怖组织ISIS的战斗捷报频传,ISIS占领区逐渐缩小,最后的城市据点也即将失去,覆灭指日可待。眼看大事不妙,很多原先的ISIS人员已经在做鸟兽散,其中一些就回到了原籍,有的人可能还混进难民队伍。
从北非到欧洲、直至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都面临着甄别极端分子的严峻问题。ISIS的外籍战士主要来自突尼斯、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等国,但是西方国家去的人也不少,多达好几千人,而且这些人并不单是男人,还有女人和孩子。
专家担心,ISIS在战场上被剿灭,它的思想余毒却依然顽固残存,像病毒一样潜伏在社会肌体的隐密处,条件成熟时就有伺机发作的危险。
40 37338 40 15287 0 0 3176 0 0:00:11 0:00:04 0:00:07 3175>当初为了招募这些人,ISIS在互联网上做了大量的宣传洗脑,利用他们经受的伤害、压制和年轻人的激情去蛊惑他们,现在他们回到西方社会的角落,是会被淹没还是会变成安全隐患?世界该怎样去防止ISIS 2.0的出现?
据说有一些加拿大公民也前往参与ISIS,并在近日陆续回国。加拿大情报组织估计,参加“伊斯兰国”的加拿大人,可能超过200人,其中有60人已经返回了加拿大。他们的回归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
这些人不全是参加恐怖组织的,可能其中一些是探亲访友的游客,但是那些出去又回来的极端分子,肯定就在这批人当中。消息传来让美国人也大惊失色:这些人可是持加拿大护照的,以后要更加严查加拿大入境了吧,要不让加拿大人访美也得申请签证?
很多人表示,凡参与过恐怖组织的,应该直接扔进监狱。但问题是,这在现实上无法操作:没有确凿的证据显示谁谁谁参加过ISIS、做过什么具体的事,特别是有的人使用的甚至是假身份。
这些回到原籍的人,谁是证据充分、必须严惩不怠的罪犯,谁是幡然醒悟、能够反过来跟情报机构合作的改造分子,谁是虽然没有记录却是值得警惕、可能会传播邪恶思想的高风险人物?
而且,即便根据情报把重点人员盯紧了,警方也没有人力物力盯紧每一个人、并长期关照下去。
英国据信有23000潜在的圣战分子,重点跟踪的有500宗任务、仅涉及其中的3000人,而能够做到24小时监控的屈指可数。伦敦大桥的恐怖袭击者两年前就被警方问过话,曼彻斯特恐怖袭击的主犯也曾经被纳入监控,但是他们都因为没有任何动作,警方也不能做什么,结果恐袭就在他们的空隙之中发生了。
对于警方来说,要做到百分之一百的万无一失,完全是Mission Impossible,然而对于恐怖分子来说,有一次漏网就足够了。
今年,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都发生过受ISIS唆使的恐怖袭击,人们必须准确理解ISIS的仇恨教条为什么能够有效地洗脑、他们针对的又是哪些人,从而消解它的运作机制。
从战地回来的人,全部做到一一甄别是不可能的,专家建议,对这批人要进行打击和改造两手抓的政策。乐观的观点是,这些回归的人,一部分是对于ISIS的梦幻破灭,另一部分人认为自己履行了宗教职责打算洗手不干了。但是加拿大公共安全部长Ralph Goodale坦承,让这些人无缝融入社会的希望并不大。跟ISIS圣战思想的斗争必然是长期的,将考验世人的智慧。
2015年,三名伦敦的中学少女瞒着家人出走,像其他的西方国家参战者一样,首先来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然后向南去往ISIS。她们当中的两个,都与圣战分子结了婚,后来失去了联系。据信,三名女生都已经陆续在战争中死亡。
三年前,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一位19岁的少女也是这样瞒着家人和朋友,踏上了直奔ISIS的旅途。她在打给母亲的电话中哭诉,这里的一切都充满危险,自己被全天候监控,根本没有行动自由。她向母亲深表悔意,但是三年里非但无法离开,而且还跟来自德国的一个ISIS分子结婚, 并陆续生了两个女孩。最近随着ISIS战败,她带着孩子被库尔德人解救,加拿大正在设法安排她回国。
ISIS对女人的强暴和奴役,是司空见惯的事,然而实际情况很复杂,并非每个女人都是受害者。前去ISIS的女人不在少数,有些虽然声称是为了跟丈夫团聚而被迫去的,其实却是极端思想的载体。
一个来自摩洛哥的女人在回到原籍之后,依然每天披着黑色罩袍,对ISIS战败耿耿于怀,发誓要把儿女培养成新的战士去重建伊斯兰国。在几百名逃出战场的女人当中,有多少人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呢?
很多人仍在土耳其等地的滞留中心和领事馆等待审核,但是当局对于这些没有犯罪记录的女人和孩子却没有更多的政策措施。
以前ISIS原本不让女人打仗或当人弹,但行至穷途末路时,就也鼓励她们卖命了。那些穿着黑纱、拿着冲锋枪的画面虽然是少数,却是非常令人胆寒。母亲有着养育孩子的重要角色,她们自己脑子里的思想,是真正的关键。
多数参加ISIS的欧美极端分子,都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叛逆期被蛊惑的,他们去参军甚至可能有理想主义因素、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冲动,就像那些悔恨已晚的少女。
很多人认为ISIS战士肯定都是穆斯林。其实据调查,还有很多人并不是出于宗教原因去的,而是对ISIS宣传的动机产生同情,相信ISIS所描绘的被压迫、被奴役人民的惨状,他们说不定还认为自己在发挥国际主义精神呢。
ISIS在网上的宣传册,不但刻意采用温和的行文,而且设计考究精美,显得特别专业,足见这一群不仅不是不学无术的草莽之辈。他们还善用社交网络的力量搜寻容易被蛊惑的人,就像病毒永远在寻找有弱点的细胞一样。
因此,有形的战争可能很快结束,但是无形的、超限的战争会长期进行下去。对待病毒只有一样最有效:就是增强社会肌体对于病毒的抵抗力、免疫力。
社交媒体无疑是关键战场。像关于俄罗斯干预各国大选的举动、网络水军操控舆论导向等现象一样,网络上的各种势力都希望影响人们的思想,一不小心就被假新闻、假广告带走。专家总结说,ISIS有效地使用Facebook和Twitter的平台进行了信息传播,用虚假和蛊惑的内容赢得了同情,并散发宣传机器精心炮制的文章和让人不寒而栗的行动指南。
Twitter试图删除这些账号,但是收效不大,曾经有这样的事例:一个叙利亚极端组织账号被Twitter删掉,但是24小时之内就换名重生并新增了20000粉丝。YouTube也是重灾区,许多宣传片被成千上万人观看过,这些录像的画面制作精美、还有炫酷的特效,非常迎合年轻人的口味。
依照Google、Facebook等的技术能力,完全可以设计出来算法,在这些图文资料上传之时就删掉。但是这样的做法存在涉及言论自由的两难问题。我们有必要适度引入审查机制、适度规范言论自由,以实现更稳妥的社会安全吗?
这几位女子是从美国前往ISIS的,她们像其他做出类似决定的女人一样,相信那里是一个荣耀的国度,那里是一个安全的、接纳的大家庭,那里是女人可以实现自己价值、不再被边缘化的地方。去了以后才发现那里是地狱。
如果她们在自己家庭、社会的环境里就得到了足够的尊重、接纳和价值实现,ISIS的宣传洗脑还会对她们起作用吗?
令人不寒而栗的是,现代的社交媒体鼓励女人和孩子们把自己的一举一动、所想所感全部都发到网上任人观看。她们生活中的挫折、压抑、愤懑、哀伤,都是包括ISIS猎手在内的各种洗脑力量希望嗅到的信息。问题是,这些邪恶势力就是为了寻找社会上软弱的人,特意定向推送相关的蛊惑性资讯,就像人贩子在寻找目标的时候,也是要找那些柔弱无助的女人,假装热心套近乎才好下手。
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这批回归者该怎么处置?全都隔离起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侵犯人权的。今年早些时候,曾经在关塔那摩监狱关押多年的塔利班极端主义分子,因为当时是未成年人、是被父亲带去参加了恐怖组织,从而获得了政府的千万加元的赔偿。像关于言论自由的两难一样,关于人权的两难也是民主社会面临的困境。
沙特阿拉伯是这样对待被抓的极端分子的:帮助他们学习古兰经的真义、纠正极端组织的曲解;启发他们弃绝暴力、仇恨的思维;让社区重新接纳他们,以同情和正常的工作、生活来把他们变成社会的正常成员。在针对性改造的2000名囚犯当中,有700名在三年后获释。不过,好几名又被重新抓了回来。
因此,软性改造策略也是在探索中完善,而且必须跟有效的监督威慑相结合。目前在挪威、德国、丹麦、北美也都有改造计划,特别是强调依靠非政府组织、依靠社区的力量。人都是社会的人,对付极端思想,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在思想上釜底抽薪,针对原因重于针对结果。
社会没有资源去全天候监控每一个有极端思维的人,杀死每一个从叙利亚归来的人更是不可能的事。然而完全依靠春风化雨的思想工作,也是天真。平衡点在哪里?
目前能够依靠的力量包括社区工作、宗教领袖、教育专家、职业训练、心理辅导等等,让正常的社会链接发挥效力。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原属于公民的极端分子,是些精神意识上不健康的“病人”,存在治愈的可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相关的女性进行的工作具有额外的意义。女性天然地倾向于建立社区联系,有利于传播正确的讯息、观察重要的苗头;女性抚养孩子,在子女的成长中灌输正确的观念极为重要;女性性格更易于形成反对暴力的力量,女性自己的价值和平等,也是她们的重要激励因素。
长按添加微信
美国威斯康辛州马拉松花旗参
微信:Marathon_Ginseng
QQ:893601953
网址:http://marathonginseng.com
邮箱:drginseng@marathonginseng.com
美国客服:(715) 571-2426
作者:周宇
本文首发于“美国华人”公众号(ID: ChineseAmericans)
请读者广为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其他媒体如要转载,请联络本公众号。
《反对性骚扰的浪潮能在沙滩上跑多远》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为津巴布韦心碎的故事》
本文由作者投稿,内容不一定代表“美国华人”微信公众号立场。
客观、理性、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公众号:ChineseAmericans
网站:ChineseAmerican.org
投稿、转载授权:editor@ChineseAmerican.org
阅读原文 Read more
阅读“美国华人”精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