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留学生,为什么你应该留在美国?
美国华人
第1374篇文章
我们那个时候,大家都会尽可能毕业后留在美国。现在的许多年轻留学生,感觉费那个劲留下来不值,所以就选择毕业后回国。虽然这是一条轻松的选择,但是我想在这里告诉你,现在选择海归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正文共:3736字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撰文:刘以栋
本文转载自《视角》公众号
出国以后,是否海归就是一个永恒的悬念。有人说,这是 一个N+1综合症,即实现 N个目标后,就回国。这N个目标可能包括美国学位,美国工作经验,美国出生的孩子,美国的护照等,因为这 N个目标会变得越来越多,所以许多人很晚才回国,譬如老杨先生。
过去十余年,中国人变得富有了,所以自费出国留学的人也多了。因为留学的人多了,所以留在美国就变得越来越难。
我们那个时候,大家都会尽可能毕业后留在美国。现在的许多年轻留学生,感觉费那个劲留下来不值,所以就选择毕业后回国。虽然这是一条轻松的选择,但是我想在这里告诉你,现在选择海归可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选择留在美国还是海归,各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所以我想从两个方面阐明我的观点:国家的层面和个人的层面。
先让我们从国家的层面,比较一下美国和中国。
虽然有清华大学的胡教授指出,中国已经在经济,科技和军事几方面超过美国,但是我对他的研究结论不是很信服。我认为中国现在还远远落后于美国,并且在未来几十你内超越美国的概率是零。或许你不相信,那么请你听我讲。
第一,美国的战略位置比中国好得多。美国东西两面是海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面是墨西哥。加拿大是美国的友好邦交国,墨西哥人想往美国偷渡,都不可能侵略美国,这样美国可以省下巨大的边防开支。美国东西海岸是大西洋和太平洋,很难被入侵。当然,有人会说,现在打仗靠导弹,不需要地面部队进入。你以为美国那么多导弹和卫星系统都是吃素的吗?
我们再看看中国的战略位置,北面俄国有原子弹,东面朝鲜有原子弹,西面印度和巴基斯坦有原子弹,日本随时可以造出原子弹。南面我们跟越南打过,西边跟印度打过,北面被蒙古和俄国打过,东面被日本打过,南海跟菲律宾和印尼有争议.....虽然我们现在的国力强大,但是每年保卫边疆的花费是实实在在的钱。
第二,美国的资源比中国丰富。中国的农业人口大概占劳动人口的17%,而美国的农业人口是美国人口的2%,结果是,中国进口粮食,美国出口粮食。
2017年,中国的石油进口超过美国,中国每天进口石油840万桶,美国每天进口790万桶。随着美国石油开采技术的提高,美国进口量在减少,但是中国石油进口量却在不断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进口石油,也出口成品油。出口与进口相抵,美国石油现在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第三,美国的工业比中国工业发达。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是正像前总理朱镕基所说,许多时候中国是来料加工,赚不了几个钱。天上飞的,中国的民航大飞机基本都是进口的,中国生产的大飞机,主要部件都是进口的。水上开的,中国的唯一一艘航母还是买来的。当然中国也在造航母,期待中国的航母能早日超过美国。路上的汽车,进口车质量高。手中的手机,苹果手机更受欢迎,中国的手机,许多关键部件和软件是进口货。
第四,中国的科技水平落后美国。中国的过去和现在的主要领导人的孩子几乎曾经都出国留学,你见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布什,奥巴马的孩子去其他国家留学吗?
西湖大学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所以它的校长来美国招聘人才,开出条件高于美国工资待遇。美国的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等,哪个校长去其他国家挖人才?
第五,中国的医疗落后美国。不久前中国的前央视主持人李咏去世,网上关于他的新闻很多。大家注意到吗?他是在美国去世。如果中国医疗条件优于美国的话,李咏肯定在中国治病。现在我经常看到中国病人来美国治病的消息,你看到几个美国病人去其他国家治病的消息?
第六,美国比中国水资源丰富。美国的许多大城市,都靠水。纽约,旧金山,洛杉矶在海边,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等城市靠湖,匹兹堡靠着河...... 中国的水资源很缺乏,黄河断流,长江水质下降,许多北方城市地表水位下降。缺水和水污染,将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除了上面的六条以外,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譬如,美国人均耕地面积大,气候比较适宜种庄稼,自然港口航道自成体系等。
5月16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上,挥舞着中国国旗的中国留学生。图源:新华社
现在我们再来看个人层面。
从个人来看,我必须承认,我在国内的大学同学,大部分比我有钱,他们的生活也比我轻松,但是,我认为那是过去的特殊环境造成的,不代表未来仍然如此。下面是我的理由。
第一,我们是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中国大学1977年才开始招生,以前是工农兵大学生,社来社去,念完大学回乡做农民。到我们那个年代,大学开考还不到10年,当时招生规模小,一年才几十万人。这样,那时的大学生,都是时代的佼佼者,他们在国内取得高的地位,完全可以理解。
而我们出国的留学生,要面临美国本土大学生的竞争。美国没有文化大革命,大学招生没有中断过,所以我们在国外也没有时代佼佼者的先天优势。
而现在,中国高校招生已经持续了40余年,招生规模也非常庞大。所以,现在中国并不缺普通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留学生现在回国,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现在的年轻留学生,不能因为他们的父辈在中国比出国的同学混得好,就认为他们自己现在回国,还会比留在美国的同学混得好。时代不一样了。
第二,中国在过去40年里,经济确实蓬勃发展了。中国的许多基础建设,确实拉动了中国的国民总产值,当然也充实了很多人的钱包。
你真的认为,中国在未来40年,仍然还会有过去4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吗?中国还会修那么多高速公路,盖那么多楼房,建那么多飞机场吗?中国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批人,现在都老了。现在的独生子女,已经不是廉价劳动力了。你不愿意干又苦又累的体力活,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愿意。
许多人以为自己有两套房子,以后就衣食无忧了。我劝大家简单的算一笔账。你现在在一线或者二线城市的一套房子,可以够一对年轻大学生夫妇不吃不喝苦一辈子的。这样,你可以用一套房子,雇佣一对大学生夫妇伺候你一辈子。但是,你可能没有想到,中国现在没有那么多大学生来养活你这个有房阶层。第一,他们家可能有房子,第二,中国也没有那么多年轻大学生夫妇。
我认为,中国的未来,要么房价下跌,要么通货膨胀,结果是把有房阶层的财富消灭掉。以中国的生产效率,不可能维持现在中国人在房地产方面的财富。中国的房市,就像1980年代的日本房地产和1920年代的美国股市,不管中国房地产泡沫以何种形式破灭,留给大家的将是惨痛经历。
第三,中国的生存竞争压力大。美国因为资源丰富,所以美国整体生活水准高。在美国研究生毕业,夫妇找一份本职工作,就可以养一个房子(中国叫别墅),买两部车,生两个孩子,过上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在中国要达到同等生活水准,应该需要更高层次的收入。而高层次的收入,就要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更大的工作压力。留学生朋友,你们可以问问在美国的学长,每个星期工作多少个小时,每年多少假期,每天是否加班,然后再问问国内的学长,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做个比较。我听到的消息是,国内工作要辛苦得多。
第四,未来的机会选择权。留学生在美国毕业以后,如果在美国工作,在未来10年内,基本都可以海归。哪怕你以后加入美国籍了,当上美国公司经理或者教授了,你仍然有机会回中国。但是,你回中国以后,如果再想回来,除非你们家特别有钱,做投资移民,否则再回来的可能性很小。就是你以后通过什么途径回美国了,你的竞争力会小许多,因为你的英文和技术水平都会因为在中国而退化。
第五,中国的后台是双刃剑。必须承认,我们在美国是靠自己打拼,但是这样拼出来的结果让人踏实,因为你是靠本事吃饭。在中国,你可能有后台,但是后台也有靠不住的时候。有时候,别人的后台可能比你强;有时候,你的后台可能自己出事。你的后台硬,不一定总硬。
第六,中国的一切都在变。现在,在中国有钱是光荣的事情,70年前,在中国有钱可以要了你的命。现在,海归是一件光荣的事,50年前,海归身份可以要了你的命。前年,中国首富们让我们羡慕不已,今年,他们可能已经成了阶下囚。我们在美国没有非法收入,但是也没有这方面的担心。
或许有同学会说,我也愿意留在美国,但是留不下来啊。这种心情我是完全理解的,因为我自己招人的时候也很挑剔。但是,容易得到的机会也是不值钱的,如果你付出努力去争取,机会总是留给有心人的。这样,就包括怎样利用留学机会,真正学到有用的技术和美国文化的精髓,确实成为有用人才。如果学到真本事,即使回国,也会有很多机会。如果仅仅想着留学几年回国,这样可能既浪费了留学机会,也白花了留学的费用。
年轻的留学生,期望你想着留下来,未来的回报不会辜负你的付出。
本文作者:刘以栋,系美国资深金融分析师,笔耕不辍的他,业余爱好阅读,写作;他撰写的金融类点评,教育类资讯和感悟,常在国内外各类报刊媒体刊发,让多人收益。本文经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所有。
免责:本文仅反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撰文:刘以栋
本文转载自《视角》公众号(my_perspective)
今天《美国华人》第二条推文介绍一个专门为在美留学生服务的人民币美元换汇新平台,敬请留意。
━━━━━━━━━━━━━━━━━━━━
请加小编微信号 | CAeditor
广告、转载、投稿、读者讨论群
━━━━━━━━━━━━━━━━━━━━
推荐阅读
《人口普查关系到在美华人的权益(三) U.S. Census 2020》
《华人新移民如何走出政治崛起中的迷茫而政治觉醒?》
《如何才能让更多的华人孩子上哈佛耶鲁这样的顶尖大学?》
本文由作者投稿,内容不一定代表“美国华人”微信公众号立场。
美国华人
客观、理性、包容
微信公众号:ChineseAmericans
微博:@美国华人传媒
网站:ChineseAmerican.org
投稿/转载:editor@ChineseAmerican.org
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Read more
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