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古道上的乡愁记忆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引人津津乐道的无非是君王、将士、诗人等诸多具有探讨性的话题,鲜有人觉察到砖瓦、石头和砂砾的价值。随着时代变迁,朝代更迭,历史的真实面貌在反复探究和忽视中变得遥远,路的印迹却愈发清晰起来,从形成到使用,以默默无闻的姿态成为无数人群、战争、生活的见证者。
“还未入夜,靠近码头一带的街巷早已亮起灯笼。因总有南来北往的商贾在此停留,街道虽狭窄,但店肆林立,酒楼、茶馆、客栈乃至烟花业甚是发达。街道空处有不少支摊的小商贩,向着刚下船的外地人吆喝。人流如织,车马粼粼,目光所及处,尽显繁华烟火气。”
古时锦官驿
这是清朝的锦官驿,位于成渝古道东出成都前往重庆的第一站。成渝古道始于秦汉,成形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在锦官驿成为要津之前,已历经上千年的岁月沧桑。千百年来,这条古道供骡马队、快马、轿子、滑竿通行,达官显贵、商贩僧侣、平民百姓往来,有时军队也会经过。日复一日,马蹄声渐渐隐去,驿站被裁撤,变革悄然而至,公路、铁路的修建导致许多路的痕迹消失,但新的路线依旧与之重合。
成渝古道南道-东大路
成渝古道出成都以锦官驿为起点,至简阳分岔为南北两道,南道往东南方向,现经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安岳县,内江市资中县、市中区、东兴区、隆昌市到重庆,是成渝两地间最主要的官方驿路,被誉为最早的“成渝高速”,全长1071里;北道为小道,从龙泉驿继续东行,经安岳、铜梁、璧山到重庆,全程815里,但途中需要不停翻山越岭,山路狭窄,走这条路的多是不追求运输效率的僧侣和商贩。
成渝古道
因重庆位于四川成都东部,故南道又被称为“东大路”,承载了政治、商业的需求;北道则是鲜有人知的“东小路”,成为巴蜀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不管是“东大路”还是“东小路”,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成渝屡次分合的历史中,它们就像两条纽带连接起重庆和成都这两座西南大城,承担着两地经济交流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责任。
PART.01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汉书·地理志》这样描述成都,“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这种优势让成都自古以来都为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只是成渝山川阻隔,交通不便,成渝古道就成为连接两地最便捷的重要通道。
明清时,成渝古道的发展达到鼎盛,驿站成为负责传递重要消息、官府公文和各类物资的主要渠道。据《大明会典》记载,当时四川驿站数量达144处,是全国驿站最多的省份。600里的加急文牍快递,最快一天即可抵达。官道上除了服务于官差和信使的驿站,还聚集起茶馆、酒肆、商铺、栈房、妓楼、赌坊等百业百态。久而久之,沿途催生出不少场镇甚至县城的繁荣发展。
成渝古道双凤驿县志
现在的成渝古道双凤驿(位于内江)
清康熙年间,朝廷完善了驿递体系,在四川增设众多驿站,至今还留有许多相关地名,如阳安驿、邮亭铺、来凤驿等等,其中以成都龙泉驿和资阳南津驿最为出名,是古时五大名驿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前者为东大路东出的第一大站,后者因地处沱江之滨是远近闻名的水陆码头。
上世纪80年代锦官驿
现在的南津驿老茶馆(位于资阳)
民国三年,为铲除前清夫役制度,裁撤全国驿站,废除驿运制度,属于驿站官道的繁华一时褪去,成渝两地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拉开序幕。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后,各地纷纷应和。革命党人夏之时在四川成都龙泉驿站打响川渝起义第一枪,他带领队伍沿东大路去往同盟会控制的重庆。1912年,重庆蜀军政府和四川军政府在荣昌安富镇举行南北会谈,成渝两地军政府正式合并为四川都督府。1927年,东大路通远门见证“三三一”惨案,杨闇公、冉钧英勇就义。1928年,中共四川省临时省委在铜罐驿召开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中共四川省委。
旧时安富老街
在动荡不安的时局,成渝古道以旁观者身份被迫参与整个斗争和革命的过程,留下沿途分散的革命遗址和烈士塑像铭记这段历史。1933年,“成渝公路”全线通车。1952年,“成渝铁路”全线通车,马蹄声的青石板古驿道彻底没入历史长河。
旧时修路后的成渝古道-马坊桥
PART.02
东小路不同于东大路作为官道的热闹和繁华,狭窄崎岖的山路下涌动着深层的文明交流,随着岁月沉淀,迸发出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宋代时期,佛教在成都迎来盛大繁荣,有“言禅者不可不知蜀”之说。城内有众多名寺,名僧备出,吸引了大批外地僧人、画师和匠人入蜀,在大慈寺、昭觉寺、宝历寺等名寺内创作或改造佛像题材。为求平安积功德,僧侣、商贩在经常通行的东小路上兴修寺庙、开凿佛像。因巴蜀经济殷实,石质易雕,东小路沿途掀起一场造像大潮,以龙泉山脉为载体见证了世所罕见的石窟艺术诞生,是我国古代石窟艺术最密集的区域。
安岳卧佛
安岳毗卢洞柳本尊十炼图
时至今日,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成渝古道上很多石窟佛像被摧毁,但仍可以从现存的部分,龙泉驿区的北周文王碑、资阳市安岳县卧佛院摩崖造像、毗卢洞石刻造像、乐至县睏佛寺摩崖造像、内江市翔龙山摩崖造像、重龙山摩崖造像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中,窥见东小路上石窟艺术的辉煌。
安岳毗卢洞紫竹观音
明末清初,在清王朝“移民垦荒”政策的推动下,开始了持续时间长达百年的“湖广填四川”。很多移民溯江而上到达重庆,然后再沿着成渝古道扩散到四川西部,帮助当时久经战乱的四川在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走向复兴。
大量涌入的移民对巴蜀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经过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巴蜀文化不管是衣食语言还是风土人情都有极大的改变。成渝两地的语言在发展中形成了特有的川渝方言,明清时期两地的建筑风格和民俗文化也极具地域特色。
“湖广填四川”
现在,成都龙泉驿区的洛带古镇、资中县王家祠、重庆荣昌区的盘龙镇都是客家家族入川的历史见证。溯源可至汉代的洛带古镇,目前全镇85%以上都是客家移民的后裔,上千年的历史和多种文化交融,留下客家会馆建筑群、明清民居和金龙寺等众多历史古迹。一年一度的“水龙节”、“火龙节”是几百年来客家人传承下来的特色民俗活动,还有洛带客家山歌、永田陶埙、柏合草编、邱氏客家花轿、客家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洛带古镇也被称为中国内陆“最后的客家王国”。
成都洛带古镇
内江市东兴区永东火龙
PART.03
川菜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便见端倪。历经千年发展,川菜继承了巴蜀地区自古以来的饮食风俗和精于烹饪的优良传统,是巴蜀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重庆菜是在川菜上进行改良创新的菜系,被外界称为“渝派川菜”,又称“重庆江湖菜”。两者虽同溯一个饮食文化,以善用麻辣著称,但味道上各有风味。
成渝古道上有不少位于水陆交汇处的驿站,鱼资源相对丰富,关于鱼的美食也比较多。比如南津驿、椑木镇一带倚靠沱江,盛产鲶鱼,就以“资中球溪鲶鱼”出名,其鱼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在资中县内的文庙照壁上还有鲶鱼雕塑的图案。资中球溪鲶鱼有大蒜鲶鱼、麻辣鲶鱼、清蒸鲶鱼、豆腐鲶鱼、鲶鱼头汤等做法。上世纪八十年代,成渝公路靠近资中县的路段两旁就形成了“鲶鱼一条街”,几十家鲶鱼餐馆前车水马龙,食客络绎不绝。
资中球溪鲢鱼
“鲶鱼一条街”
这种因鱼而出彩的地域美食,还有成渝古道上的来凤驿的来凤鱼和邮亭镇的邮亭鲫鱼。据《来凤街道志》记载,来凤鱼诞生于清康熙年间,以麻辣鲜嫩为特征,后来江南风味与巴蜀风味调和,增加了来凤鱼味道的多样性,与巴蜀文化兼容移民文化的特点相似。
重庆来凤鱼
邮亭鲫鱼
誉满巴蜀的“临江寺豆瓣酱”,是成渝古道上位于资阳市南津驿产的辣味特色,始创于乾隆三年。以本地盛产的蚕豆为主要原料,经过特别的制作工艺,产出的豆瓣酱以鲜香红润、酱香浓郁、入口化渣的独特风味闻名。同样以辣味出名的,还有成渝古道上的歌乐山辣子鸡、资中的兔子面、内江的马氏酥枣兔等美食。除此之外,简阳羊肉汤、内江蜜饯、内江牛肉面、荣昌卤鹅、罗泉豆腐等等也是行往路上不可错过的巴蜀美食。
南津驿临江寺豆瓣酱
成都郫都区郫县豆瓣
成渝古道巴蜀美食
巴蜀千秋阅风雨,成渝古道诉衷情。
作为连接成渝两地的纽带,成渝古道让政治、经济和文化在内的所有巴蜀文明都有了交流、发展和衍生的机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连接成都和重庆的道路现在远不止一条了,有老成渝公路、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成遂渝高速公路、成安渝高速公路,还有近年才开通的成资渝高速公路。
哒哒的车马声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火车、高铁、飞机更快速到达目的地的交通工具。成渝古道已成为巴蜀文化的“过去式”,但消逝不代表遗忘。新的时代,历史每天都在书写,我们在成渝古道的基础上开拓出了新的道路,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浇灌希望,繁荣新的未来。
今后陆续推出成渝古道之内江、资阳等地方详情特辑,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