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美翻译官"张京16分钟超强输出火了!普通人成功,这可能是唯一可靠的方法

姜榆木 MBA智库 2022-10-12

文/姜榆木      编辑/MBA智库琉琉


在前不久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上,外交部翻译司的高级翻译张京,以沉稳大气、完整准确的翻译表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面对美方代表的率先“发难”,杨委员临场作出反应严正阐明我方立场,整段发言长达16分钟。连他都说:It's a test for the interpreter.



对此,张京笑笑之后,对这次临时发言进行了流畅、完整又硬气的翻译。


这番表态在国内社交媒体上疯传:

"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我们认为你们会遵守基本的外交礼节,所以我们必须要阐明我们的立场。"


I think we thought too well of United States, we thought the US side will follow the necessary diplomat protocols. So for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our position clear.

"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与中国讲话。”


Let me say here that in front of the Chinese side, the United States does not have the qualification to say that it wants to speak to China from a position of strength.


沉稳大气、完整准确的表达,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大国外交人员的风采,也赢得了国内外网友的赞誉。“翻译界天花板”、“最美翻译”等头衔纷至沓来。


可当张京多年前一段采访被翻出,看到外交部每天魔鬼训练的内容时,大家都惊呆了:

2小时听写练习,要将听到的国际新闻全部翻译出来;


1个半小时中到英口译训练;


整个下午参加新闻发布会观摩,进行试译训练;


晚上进行3个小时的加餐训练,翻译领导人平时的讲话。


魔鬼训练持续整整4个月,与如此密集的训练量对应的,是只有4%的最终通过率。


而为了最终能够脱颖而出,张京给自己安排的训练量,甚至还要远远超出魔鬼训练的要求。


饶是如此,张京在2011年第一次给主席做翻译时依然非常紧张。


全程15分钟的会见,没有太多需要翻译的地方,但会后下楼梯时,张京的腿都是抖的。


从走路都会发抖,到一口气连续翻译16分钟,“最美翻译”的头衔之下,曾经也只是一个怀着梦想默默拼命的普通女孩。



作家杨绛曾说:“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和积累一定数倍于常人。”


所有花开时令人惊慕的明艳,早已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1

你不努力,

随时都有愿意努力的人代替你


清华大学曾流出一段视频,全程看得人目瞪口呆。


在特等奖学金答辩现场,先是一个男生报出自己的学术成绩:


每周英文文献阅读量超过3000页;

全年共发表英文论文32篇;

在牛津交换的所有科研成绩都获得4.0

连续三年GPA年级排名第一……



现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觉得拥有这样优秀的履历,特将非他莫属。


可等到下一个女生上台后,大家全被打脸:


成功解释通道蛋白的致病机理,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首先获得了对理解多囊肾病最重要的复合物结构,成果发表于《科学》……



随着一个个候选人走上台,大家不由自主感到窒息,本以为学术评比属于高下立判的那种,结果却也像选秀决赛那样,纠结得让评委想要弃权。


网友们纷纷留言,称这场答辩为“神仙打架”。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无论何时,你所处的环境都是一个筛选后的结果。


你不努力,随时都有愿意努力的人代替你。


而只有拼尽全力,才能显得毫不费力。


抖音上有一位主播,一整年辗转国内名校,在各个地方拍下了名校生的日常:


在食堂吃饭时,主播看到边上一位学生边吃饭边看手机,他认为这个世界是正常的。



结果靠近看时,才发现对方是在听矩阵论的课程讲演。


本以为只有这一个“不正常”的,可又发现有人甚至把电脑也带到食堂,争分夺秒地看文献。


深夜,路过一间只有3平米的出租房。隔着窗户,只见一位女学生仍守着台灯刷题。


原来寝室环境太吵,为了备考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她只好搬出来自己住,除了每天睡7个小时外,其余时候就连吃饭也守着一方书桌。



凌晨两点,通宵自习室仍是灯火通明。


谁都知道熬夜不好,但白天大家都一样拼命,想要有所超越,只得把深夜的时间也尽可能利用。



最后主播不由感慨,“学霸不是神,学霸也只是人。”


只是不管你看得见,还是看不见,他们都奔跑在成神的路上。


格拉德维尔曾说:“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


天分的确很重要,但很多人的努力根本还没到拼天分的程度。


当我们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于天分时,我们错过的是他们伏案枯坐的日日夜夜,以及自我精进的正确方法。


2

与其“透支自律”,

不如先看清目标


前不久,一位名校学霸的日程表刷爆全网。



不少人感慨之余,也给自己列了一份相似的日程表。


结果没坚持几天,日程表不知被丢到什么地方,自己也成为“间歇性振奋,持续性懈怠”的典型案例。


那究竟该怎么做呢?


两条建议送给不甘平庸的你。


1. 减少“自律透支”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棉花糖试验。


参与试验的有2组孩子,每人面前都有美味的棉花糖。


其中A组孩子被告知,如果接下来2个小时不吃棉花糖,就给他们20美元的零花钱。


而B组孩子则被告知,每坚持不吃棉花糖15分钟,就会得到2美元。


2个小时过去,B组坚持不吃棉花糖的孩子远远多于A组的孩子。


乍一看,这个结果是不是有点让人大跌眼镜?


因为B组孩子2个小时不吃棉花糖的收益是16美元,奖赏是不及B组的。


这说明了一个很多人都忽略的问题:人的自律是有额度的。


当你立了一个过于宏大的目标,然后把自己抛入一个极度苛刻的作息表中,不仅很难持久,而且很容易引起报复性的作息反弹。


插座学院创始人何川曾说:“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想赚很多钱,那他必然不会赚很多钱。”


很多钱是多少钱?如果没有可以量化的目标,我们很快会迷失努力的方向。


知乎上有位用户分享了自己职业进阶的步骤:


1. 确定目标:今年我要实现收入增长10万元;

2. 转化目标:现在年薪20万,我要转到年薪30万的岗位;

3. 拆分目标:通过各大招聘网站及软件平台,确认对应岗位的技能要求;

4. 进一步拆分:技能A如何掌握,技能B如何掌握,技能C……


拆分到最后,他把目标细化到了每一天,用他的话说:“高手就是以天为单位来改变自我的。”


通过每天复盘,知道自己进步了哪些地方,他就像得到了奖赏,也就不觉得自己是在咬牙自律了。


尼采曾说:“一个人要先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然后才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比起透支自律的额度,知道自己每个阶段想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3

先慢下来,

才能快起来


2.警惕“踌躇满志”


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有一句话:“人生有两种灾难,一是心如死灰,一是踌躇满志。”


心如死灰自不必说,踌躇满志则让人急于求成,短期没有收获就格外焦虑。


但很多时候,只有先慢下来,才能快起来。


提起著名作家麦家,大家都有所耳闻。


2002年,他成为享誉全球的小说家,作品还被收录到英国“企鹅经典书库”,是继鲁迅、钱钟书、张爱玲后唯一入选该文库的中国作家。


这时他才不过38岁,在许多人眼里,40岁前功成名就,已绝对算得上是“快人生”了。


但事实上,他的第一本小说写得很慢,非常慢。


11年,20万字,平均每天只写50个字。


1991年,麦家开始写小说,为了保证每个细节的严谨,他常常埋头研究好几个日夜,却一个字都没有写。


20万字的小说,被他删掉重写的内容却超过了百万字。


书房的地板上更是堆满了撕掉揉成团的废稿。


好不容易写完,紧接着又是一次又一次的退稿。


“诸多苦难和折磨施于我身,但我坚信这是一部非凡的小说。”


怀着这样的信念,麦家终于在退稿17次之后,成功出版了长篇小说《解密》。


如今,这部小说已成为全球图书馆收藏量第一的华语作品,更在2014年被《经济学人》评为“年度全球十大虚构作品”。


他也凭这本小说,用10年时间创造了许多人穷其一生都望尘莫及的成绩。


索尼创始人盛田昭夫曾说:


“所有我们完成的美好事物,没有一件是可以迅速做成的。因为这些事情都太难,太复杂。”


很多人把生活当成短跑来跑,但其实这是一个遍布荆棘的马拉松跑道。


只要知道方向,同时又在正确的路上,哪怕跑得慢一点,你也会很快发现身边已不再拥挤。


成功不在于踌躇满志,而在于默默坚守,每天精进1%,1.01的365次方也是整整37倍。


点个“在看”,2021年已过去四分之一,我只想祝你乘风破浪。


共勉!


参考资料:

1.《放弃清华、北大,被誉为“最美翻译官”的她,究竟有多牛?》,来源:公众号“教育”

2.“2020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奖答辩”,来源:新浪微博“人民日报”;

3.《麦家:这个时代最却少的,是对文字的敬畏心》,来源:读者


-THE END-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姜榆木,慢节奏的职场写作人,顶着榆木脑袋,寻找生活的浪漫。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MBA智库好文精选:

 越有实力的人,越懂得自我营销

B站高赞演讲:你浪费的那10年,究竟能和别人拉开多大的差距?

黄峥卸任拼多多CEO:26岁陪巴菲特吃午餐,40岁位列中国第二富豪,他到底凭什么?

 “特殊人才”李佳琦落户上海、“快递哥”获奖100万:所谓「扭转人生」,不过是因为这一点


左手点赞,右手在看,你最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