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做好3个思维转变,助你超越90%的职场人
文/MBA智库· 筱陌 编辑/MBA智库琉琉
知乎高赞有一句话:
“努力,决定的只是一个人的下限,真正决定上限的是眼界,而能让你不断靠近上限的,绝对不是表面的职场技巧,而是你的深层思维方式。”
人与人最大的区别,不以先天条件来论,从相对公平的角度来讲,就在于思维的不同。
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职场发展前景。”
出色的职场思维模式,能够将一个人的能力催化、放大,发挥出超过100%的效益。
而那些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人,恰恰具备了这几种思维:
财散人聚
我们从小就学过一个道理:“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
因此人际关系这个因素,无论在任何场景下都值得被重视。
想在职场进阶,除了要具备过硬的职场资本,还得需要高超的人际关系驾驭能力。
咱们老祖宗常说“舍得”二字,而与“舍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就是“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这句话意思是说:当你把财聚集在自己手里,身边的人将会如流水一般离开你,而把财散给其他人,那么这些人才会聚集在你身边。
这里的“人”,指的便是人心,而这句话背后的深层思维就是“利他”。当你在职场上得到了人心,职场之路才会一路顺遂。
因此,职场中,看似一时利己的行为,实则是肤浅之人的短视之举;看似一时利他而自己吃亏,实则是高明之人的远视智慧。
网上一位名叫李力的85后男性,分享了他首次创业成功的心得,他说:“我的创业秘诀无他,就‘利他’二字。”
他在做普通职员时,同事对他的评价是清一色的“豪爽”、“大气”,比如和同事一起打车,他会主动坐副驾;
无论是和客户还是同事吃饭,他一定会主动买单;平时,也会经常给大家买咖啡买水果;当拿到项目提成,第一时间会请大家出去玩乐。
这么做他得来的结果是:人际关系融洽,同事拥护他,领导重视他。
后来做管理层,他把部分薪酬用于帮助下属,甚至会自费给下属创造各种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除此之外,他还把大部分团队奖金,都分给下属。
这么做他得来的结果是:拥有一个在公司里最有凝聚力的团队。
有人请教他管理秘诀,他只说了一句话:“只要把钱分好了,就可以解决管理的大部分问题。”
后来他从零开始,独自创业,初期他甚至做好了创业可能失败的最坏打算。但意外的是,项目进展顺利,他很快也拥有了自己的核心团队。原来曾经跟过他的人,很多都主动聚集到了他身边,且对他忠心耿耿。
人在职场,无非为了那碎银几两,可这碎银偏偏就如砂砾一般,你越想握紧,它只会溜的更快。那些对于钱财想拼命抓住,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的人,从来都不曾获得真正的财富。
而真正把钱财散出去的人,反而能得到更多。“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高高在上的帝王,对于身在职场的我们同样适用。用利他思维得到人心,我们同样能得到自己的小天下。
所以在职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先不妨放下自己,从“利他”做起。
推功揽过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
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过失,应当与他人共同承担;面对功劳,则不应当与他人同享,否则容易引起彼此的猜忌。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在职场中,面对过失人人唯恐避之不及,面对功劳却恨不能一概收入囊中。
人的某些天性能载舟,亦能覆舟。
从公司角度来说,如果人人皆以“趋利避害”为行事准则,“揽功推过”成为常态,积极工作则成为镜花水月,自然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这样的公司,想必对个人的价值提升也毫无意义。
从个人角度来讲,功劳一人揽,过失推出去,看似一时得利,长久下去,则会失去同事间的信任,职场发展也会岌岌可危。
三国时期,吴国开国君主孙权谋略过人,尊礼英贤,面对属下,他常常能做到“推功揽过”。
在他收回荆州之后的庆功宴上,他对三军讲到:“荆州久攻不下,如今收回,全是我们吕蒙大将军的功劳”,孙权把收回荆州功劳全部推于吕蒙一身,这让吕蒙大为感动;
后来和曹操激战,大败而归,回来之后他自责地说道:“此次战败,全因我一人轻敌,下次定当改正”,把战败的罪责又一人承担,他的做法让将士们对他更加敬重。正是他的“推功揽过”之举,赢得了将士们的心。
职场生存要靠大智慧,而非小聪明。
如果当时的孙权选择“揽功推过”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表面看似守住了一城一池,实则丢掉了人心。长久下去,丢掉的必是天下,因此看似一时聪明的做法,实则是一叶障目的小伎俩。
大智慧意味着有格局、有眼界,当一个人内心装着天下的时候,面对一城一池的得失,他也必定能做到宠辱不惊。
在职场中,“推过揽功”可看作是“术”,它或许可以让你在职场一时风光;但“推功揽过”是“道”,这是一个人优秀品德的体现,更是以退为进的智慧。
《菜根谭》还有言:“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这份古老的智慧,也该是我们现代职场人的修养和境界。
深度思考
知乎有个高赞问题:为什么不动脑的勤奋是一种懒惰?
这很好理解,前文讲过了人的一个天性“趋利避害”,人还有另一个天性叫“避难趋易”。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大脑有特殊的“节能模式”,这源于我们的祖先为了有效寻找住所和捕获猎物,需要节省自己的体力;
而大脑思考或做决策又是一件极其耗能的事,因此我们在处理某些日常工作或生活琐事的时候,大脑就会开启节能模式。
进而很多行为我们不需要太多思考就可以完成,这也就是伴随我们生活很重要的一个词——习惯。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上学时期,总会遇到两种不同的学霸:一种拼尽全力拿第一;另一种轻轻松松却也能拿第一。
在职场上,我们也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已经尽力了;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如果光靠努力就可以的话,那还要绩效考核干什么?
努力当然很重要,但是深度思考后有结果的工作才是真的有价值。
公司从来不需要:勤奋努力,却无法创造实际利益的员工。
大脑的节能模式让我们的某些行为变成习惯,节省了思考的时间,它的确为我们提供做更多事的精力。
可是在工作中,想要有所创造,那就必须调动起大脑的思维能力去学习去实践,而绝不能单凭习惯做事,否则在职场上也终会成为一条碌碌无为的咸鱼。
小高和小李是好友,他俩应聘进入同一家公司,有三个月试用期。
为了顺利留下,小高每天第一个去单位,最后一个才走,拼尽全力、任劳任怨。
而小李呢,从来不加班,掐点来,准点走,看起来轻轻松松。
当试用期结束后,意外的是,留下的竟是小李。
得到这样结果,小高心里极度不平衡,打算直接找主管评理,可是当主管把两人的总结报告放在他面前,等他把对方报告看完后,恍然大悟了。
自己的报告,洋洋洒洒好几千字,但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只是流水账式的工作记录。
而小李的报告,不到两千字,却对公司的业务进行了详细梳理,并提出了自己思考后的改进建议和方案。
显然,两人都努力了,只不过区别在于小高付出的是体力,而小李付出的是脑力。
机械式的工作,看起来很努力,其实是脑子和心理的双重偷懒,而偷过的懒,最终变成了日后打脸的巴掌。
小李是深度思考后的努力,虽然看起来不费力,但是背后却用了无数的心思。
因此,无论工作还是做其他事:表面上的努力,无法代替思维上的精进;没有深度的思考,所有的勤奋也终是无用功。
△
写在最后
身在职场,竞争激烈,人和人比拼,首先需要能力和勤奋,这是自身可以掌控的因素;
其次是机遇,它一般会眷顾有准备的人,剩下的我们无法左右;
最后是深层思维模式,它决定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更是为我们职场赋能的终极武器;
正如马云曾分享过的一句话:“真正的财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不是一个月的收入数字。”
懂得了“财散人聚”、“推功揽过”,“深度思考”的职场思维,职场之路自会越走越通。
● 作者:MBA智库·筱陌。起心动念利他,一切方法自来。专注新媒体写作,分享个人精进干货,情感10w+爆文制造者。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MBA智库好文精选:● 买最贵的包,吃最好的餐,化精致的妆:当代女性,被困在“粉红税”里
● 董明珠“没有人骂你,也挺孤独的”:为什么我劝你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高考700分和700万,选哪个?”你活得这么努力,是为了更多选择的权利● "13万人评分,超八成疯狂好评:《叛逆者》暴露的四个职场层次,你在哪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