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的努力,去撬动95%的事情:原来这才是“有效努力” !(深度好文)
文/MBA智库·VV安 编辑/MBA智库琉琉
我们一生中95%的事情可能是自己决定不了的,但是我们依然要用5%的努力去撬动那95%你无法决定的事情。
——罗翔
面对复杂的VUCA时代(即乌卡时代,volatility/波动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的缩写),诚如大家所见,今年毕业求职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人数达到了新高——1076万;
图源 / 公众号-城市进化论《最大规模毕业潮来临,1076万毕业生的抉择》
职场内卷越来越严重,「35岁危机」已成为稀松平常的事,甚至“30岁”就被各大厂HR们打上了特殊标签;
中年危机越来越凸显,创业赚钱越来越困难……
盲目努力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一边辛苦地付出,一边质疑努力的意义,一边抱怨拿不到想要的回报。
为什么有人能突破困境实现跨越式成长,而大部分人却只会在原地痛苦甚至白努力一场?
是时候该好好想想,如何让5%的努力,有效发挥作用,高效撬动更大的回报了。
锚定“心力”,专注目标
刘润老师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
三只猎狗原计划围追一只土拨鼠,情急之下,土拨鼠钻进了只有一个出入口的树洞。
没过多久,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它奋力奔跑,然后三步并两步,爬上了另一棵大树。
慌乱中,兔子没站稳,从树上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向上看的三只猎狗,最终兔子趁机跑了。
看完这个故事,你是不是有些疑惑?
比如说,兔子怎么会爬树呢?一只兔子怎么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
其实,比这些更重要的问题是,土拨鼠去哪了?
别忘了,猎狗最开始追逐的目标是土拨鼠。兔子的出现,让它遗忘了本该努力的方向。
正如前行的路途中,我们常常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又要去向何地。
有时,我们会被突如其来的琐碎事务扰乱视线;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分散注意力。
拿不到结果,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心力”不够专注。
执迷于努力的动作,就容易忽略努力的起点和终点。特别是当环境变得复杂,我们就更容易迷失方向,走上岔路。
事实上,只有专注于目标的努力,才是有价值的努力。
如何让自己坚定不移地为目标而努力,让努力更有意义呢?两个建议,帮你少走弯路:
1.制定合理目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柯维曾经说过:“在你开始攀登成功的阶梯之前,首先要确定你的梯子没有搭错地方。”
比努力攀登更重要的是,选择合理的目标。
每个人都应该在人生战略的指引下,明确当下想做的、应该做的、踮踮脚就能做到的事情,而不是被他人驱使着去做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
2.拆解行动计划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扰乱心智,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这都是因为没有拆解行动计划。
假设,你原本没有阅读的习惯,目标是一年内能读完50本书,看上去似乎希望渺茫,也很难开启行动。
这个时候,可以将每月、每周、每天设置为一个时间节点,落实到每周一本书、每天30页的阅读量,执行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计划拆解的颗粒度越细,越容易克服阻碍,让自己不间断地保持努力的状态。
善用“脑力”,勤于思考
日本北海道大学的生物研究小组,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追踪观察三个分别由30只蚂蚁组成的黑蚁群。
结果发现,80%的蚂蚁都很勤快,不是忙着寻觅、搬运食物,就是忙着照顾幼蚁、清理蚁穴,一刻不得闲。
剩下20%的蚂蚁,却终日无所事事,只会四处张望。它们被研究人员命名为“懒蚂蚁”,并在身上做了标记。
令人意外的是,当研究人员断绝蚁群的食物来源后,那些很勤快的蚂蚁表现得一筹莫展、乱作一团。
懒蚂蚁则在此时镇定自若地出场,带领众蚂蚁向它们之前侦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转移。
原来,“懒蚂蚁”们并非真懒,表面上它们游手好闲,实际却在暗中观察和思考。
正是依靠敏锐的洞察力,它们才能在关键时刻化解危机。
这就是著名的“懒蚂蚁效应”:很多时候,深度思考的价值远大于机械式努力。
没有深度思考,所有努力都是肤浅的。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经说过:“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的事情。”
勤于杂务懒于思考,注定会陷入平庸。战术上的勤奋,不能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那么,究竟该如何通过深度思考,让努力产生更大的价值呢?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有头脑的人,总会带着问题生活,时常发问是高手的优良习惯。
1.纵向多问“为什么”
任何事物的生成,都有一定的因果联系。
养成刨根问底的习惯,凡事多问5个“为什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比如,我在决定要读MBA前,曾这样问自己:
问题1:为什么想读MBA?答:希望职业发展能再上一个台阶。
问题2:为什么想要职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答:感觉工作遇到了瓶颈,很难突破。
问题3:为什么感觉工作遇到了瓶颈?答:带团队的过程压力很大。
问题4:为什么带团队会有压力?答:思维认知、管理经验、领导能力都有所欠缺。
问题5:为什么会欠缺这些?答:缺乏系统的学习
由此,通过不断发问,我明确了需要回到学校,通过充电来提升自己。
2.横向多问“还有呢”
还有哪些忽略的事实?还有哪些关联的人和事?还有哪些资源可以利用?还有可能产生什么结论?
多问自己“还有呢”,有助于打开思路,走出固有思维的桎梏,给自己增加一些成功达成目标的机会。
多问他人“还有呢”,能启发对方更多主动性的表达,让双方在碰撞中激发更多思考的灵感,最终促成问题的解决。
巧借“外力”,利用资源
1973年,大英图书馆要从伦敦的旧馆搬迁到圣潘克拉斯新馆。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图书馆之一,整个馆内的藏书多达1300多万册。搬迁的工作量非常大,人力搬运的成本初步估算要350万英镑。
彼时,新馆刚刚建成,根本没有富裕的资金支撑搬迁工作。馆长为此头疼不已,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这时,一位年轻的图书管理员找到了他,自告奋勇地说:“我有办法,而且只要给我150万英镑就可以了。”
第二天,报纸上就刊登了一条公告,“自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向广大市民开放借阅,但因图书馆迁址,请借阅者把书还到指定新馆......”
市民一听是免费借阅,便蜂拥而至。由此,图书搬迁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年轻小伙知道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任务,既然条件不够,那就学着创造条件,借助全市居民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清代曹雪芹在《临江仙·柳絮》写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真正的高手,都善于通过借势,来放大自己的努力。
努力不应该是自我感动的孤独之旅,深谙借势之道,会大大缩短靠近成功的时间,撬动更丰厚的成果。
善借外力,其实包括两个层次:
1.借“行业风口”之力
雷军说:“金山就像是在盐碱地里种草。为什么不在台风口放风筝呢?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在这样的认知驱动之下,雷军看准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风口,创办了小米。
一个人努力爬楼梯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坐电梯的速度。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行业与产业红利。善于洞察趋势,及时关注环境、政策、技术的变化,可以迎来爆发式增长,
2.借“人脉资源”之力
没有蔡崇信的支持,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很难走向正规化和国际化。
聪明人都会巧妙地借助别人的力量为我所用,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机会和舞台。
平时可以多展示自己的靠谱和专业,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谦虚地寻求建议和支持,及时地反馈进展和成果。
孤勇或许可以走得很快,链接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
写在最后
一味埋头努力的人,只适合当“兵”,无法当“将”。
目标不坚定,容易误入歧途。
思考不深入,只会原地打转。
借力不主动,无法高效跃迁。
天道不一定酬勤,努力不一定幸运。
若想拥有繁花似锦的人生花园,不能只顾埋头除草,而要聪明地付出5%的努力,让百花争奇斗艳。
点个【在看】,让努力更轻松愉悦,让自己成为与时代共舞的超级个体!
-THE END-
●本文为MBA智库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作者:VV安(MBA智库专栏作者),中国人民大学MBA,驰骋职场的治愈系成长教练,愿用文字温暖精进人生。图源:图虫创意。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
MBA智库好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