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失之交臂的残雪,你读得懂吗?

比耶男孩 画张小饼 2023-02-28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又开奖了。哦,不对,去年这个奖就没颁成。



因为闹了丑闻,去年的奖顺延到今年,一下子有两位获奖者产生。



刚刚公布的结果显示,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中国作家残雪与诺奖失之交臂——此前她可是排名第三的热门人选。


残雪是谁?恐怕一百个中国人中知道她的不超过两个。


这是她的照片,自出道以来一直是这样:齐耳的短发,刘海盖住了额头,还有一副略有些大的眼镜。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 年生于长沙。她有个很出名的哲学家哥哥,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邓晓芒。


- 中国哲学界大牛:邓晓芒 -


邓晓芒是公认的哲学界的大牛。知乎上有个帖子,讨论国内知名哲学家的问题,第一个就提到了他。



作为他的妹妹,残雪的知名度此前一直在国外。虽然莫言得奖在前,但在全球范围内,残雪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有三最:

 

作品被翻译得最多,作品入选外国高校教材最多,拥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研究她的机构。


这是美版的《绣花鞋》。



这是日版的《苍老的浮云》。


 

她还是中国唯一被收入美国大学教材的作家。这是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爱情故事》。



但问题来了,残雪的作品到底写了什么?你读得懂吗?结论是:不好懂。


- 无论评分高低,反正内容不好懂 -


豆瓣上阅读人数最多的是《残雪自选集》,只有254人评价,7.8的评分不高不低。


 

但第一条长评论,就说她写的东西晦涩。

 


她的代表作之一《黄泥街》,在日本大受追捧,被称为“中国天才女作家,令人惊愕的处女作”。


- 日文版《黄泥街》 -


可回到中国,它的争议性极大。

 

 - 豆瓣7.9分的《黄泥街》下两极分化的书评 -


当年,她的哥哥邓晓芒曾拿着刚写成的《黄泥街》给长沙文化界人士看时,其中一人说:

 

像泼妇骂街。

 

但邓晓芒对妹妹这部处女作评价甚高:

 

我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一种怪诞的写法,而且里面透露出来的那种摧枯拉朽的生命力,隐含一种令人恐惧的危险性。

 

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她为“中国的卡夫卡”,但她本人自持更高,宣称自己:


可以超越卡夫卡。


卡夫卡长这样。

 

 - 文学界知名爱豆卡夫卡 -


知网上有关于她的作品和卡夫卡的比较。

 

 

知乎上也有人分析过,确实有人认为她超越了卡夫卡。

 

 

残雪是先锋派小说家的代表,上世纪80年代出道以来就一鸣惊人。有人评论,她梦魇般的小说总是在诉说一种内心的孤寂。

 

比如,《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里写的:

 

母亲一直昏迷不醒,她在梦中四肢舒展,面色红润,痴迷地傻笑着。我在地上翻了一个身,听见一种骚响,是一个灰蓝色皮肤的婆子蹲在茶几上,像一只可笑的小动物。她用小指头抠出杯里残剩的茶叶来吃,一边吃一边悄悄地吩咐着三妹什么事,那种奇特的语言我怎么也听不出个眉目。

 

充斥于残雪小说中的,正是这样一种噩梦般的场景和古怪的故事。这与她的童年经验有着隐秘的联系。

 

残雪的父亲曾任《新湖南报》(今《湖南日报》)社长,母亲也在报社工作。1957年反右风暴来袭时,父亲被打倒,之后,在“文革”中父母再次遭劫。

 

 - 《新湖南报》 -


残雪的青年时代也很不顺。1970年之后,她先后做过街道工厂工人、赤脚医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个体裁缝。


1980年代的裁缝铺是这个画风。

 


但残雪从来未放弃写作。邓晓芒曾经说:



当工人期间,残雪还不忘坚持听美国之音“英语九百句”学外语,这为她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打下了坚实基础。



残雪作品中有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哲学性。邓晓芒对此的评论是:


与残雪从文学走向了哲学不同,我基本上是从哲学返回到文学的。


在一个文学逐渐被边缘化的时代,残雪显得非常特立独行。2007年,残雪出版了一本《残雪文学观》,她把王蒙、王安忆、格非、阿城等一批当代文坛名家挨个批判了一通。


这是本书的目录:


 - 《残雪文学观》的部分目录 -


她说不喜欢文坛那种风气,“唱赞歌这么些年,完全没有不同的意见”,她只想“作为内行”“把一些真相告诉读者”


她还在书中说:


人性的深度,创造力的大小才是体现一部作品到底成功还是失败的根本。


残雪在书中体现的旺盛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一位读者对本书的评论:

 


自出道以来,残雪写了700多万字作品,但在国内从未获过奖。2015年,她却一下子获得了三项国际奖项提名:


美国纽斯达克文学奖、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英国伦敦独立外国小说奖。


最终,她成为目前唯一获得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这个奖项此前也有不少中国作家提名:


 - 曾获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及提名作品 -


但最终得奖的只有残雪一个中国人。


- 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历年获奖作品 -

 

- 2015年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获奖作品:残雪《最后的情人》 -

 

残雪在海外的知名度也远高于国内。她在海外出版的作品非常多,这有一个不完全统计。


 

日本人尤其对她推崇,甚至成立了“残雪研究会”,2008年就出版了《残雪研究》杂志。

 

 - 《残雪研究》杂志创刊号 -


日本有无数残雪的研究专家,其中代表人物是近藤直子,残雪研究会也是她推动成立的。


 - 近藤直子(中) -


可惜近藤直子已于2015年去世。她一生写过无数本残雪研究书籍,比如这本:


 

近藤直子对残雪的评价是,“一种用细腻的女性直觉书写出来的高深的哲学”


生前,近藤直子一直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教书。平常她给本科生讲课,也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聚集在近藤门下的要么研究鲁迅,要么研究残雪。

 

她觉得中国的文学前面出了个鲁迅,鲁迅走了残雪又接上了:

 

中国的当代文学,有一个残雪足够了,该知足了。



近藤跟残雪也成了好朋友,虽然他们也经常吵架和争论,但她敬佩残雪。


她说:残雪做的是文学本质的事情,不受外界的影响,勇敢、执着地做个人的事情,很了不起。文学就应该这样。

 

在当今这个时代,很多人质疑,读文学有什么意义,能帮我赚钱吗?

 

文学本质上是一个宣泄感情的通道,它的作用在于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意义。电影《死亡诗社》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我们读诗写诗,并非因为它很好玩。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是维生的必需条件。 但是诗歌,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文学有时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或者就是生活本身。残雪曾经说过:


人要反思自己的世俗生活和肉体,探索灵魂所在,人是从人性、人的生命中生出天马行空的灵魂,生出不同于物的自我,独立于物质的某种存在。


因此,无论你能读懂多少残雪,现在就拿起她的一本书读吧,在里面你会找到读它的意义。

 



作者@林比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