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啥人人都爱《读库》的老六?

比耶男孩 画张小饼 2023-02-28

今天早上,一篇《来自读库的求助》刷屏了。


文章是读库的主编老六写的,他文章的核心意思是,库房要搬迁了,他现在既需要钱,又需要腾空一部分书,好顺利搬迁。

 

所以他希望读者帮帮他,多买点他的书。


- 微信文章:《来自读库的求助》 -

文章发出来后,立刻被大家在朋友圈接力转发,大家的目的很简单,能出一点力是一点。


联想到前几天单向街爱琴海店要关闭的消息,卖书越来越难,已经是一个路人皆知的事实。



但单向街关门的消息远没有读库这次影响这么大(当然他们的创始人许知远也没发求助信)。读库那篇求助文章是眼看着就到了十万加,朋友圈里,做媒体的,出版的,新媒体的,搞销售的,体制内的,什么人都帮着转。


其实原因很简单,人人都喜欢老六。



老六本名叫张立宪,这名字听着更来劲,但他因为喜欢数字六,就自称为老六。


自从混迹江湖后,大家都喜欢叫他老六,辈分低的就叫他六哥。

 

老六从外观上看,就显得特别忠厚老实,有亲切感。虽然在文化圈里混了几十年,他身上让你感觉不到文化人那种做作。

 

啥叫做作,可参考单向街书店以及《十三邀》的创始人。



而老六身上看不到上面这位在节目中表现出来的尴尬,老六就是浑然天成,感觉他在镜头前就是他自己。


老六出生在河北省赵县,距离石家庄40公里。那个地方以前叫赵州,有2500年的历史,非常久远。著名的赵州桥就在那里,怪不得能出老六这样的文化人。


帮大家复习一下赵州桥的样子。



注意这个石碑,题词写的很有内涵。

 

老六大学学的不是出版,而是新闻,他1991年毕业于中国最好的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此处可能会遭到复旦新闻学院的实名反对)。

 

在靠近人大西门的明德楼群里,人大新闻学院有自己的独栋教学楼,这是少数几个学院才有的待遇。


- 人大明德楼群 -


2010年人大新闻学院建院55周年时,老六的头像还出现在杰出校友的行列中。


- 人大新闻学院杰出校友 -


大学毕业后,老六进入出版行业。专心出书,出别人书之余,他自己也写。


这是他写的《记忆碎片》作者是用他的网名:见招拆招。



全书写了十二段关于80年代的记忆碎片。这十二个关键词分别是:校园、电影、读书、足球、写信、买碟、评书、打架、毛片、电脑、泡妞和麻将。


书读起来让人很是伤感,满满的都是关于青春的回忆。所以再版时,书名改成了《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有人在知乎上写过对这本书的感想:


- 知乎网友的阅读感想 -


老六除了写书编书,更喜欢交朋友。


他曾经在演讲时说过:


我一直觉得一个编辑最理想的工作状态是三三制,三三制是什么呢,就是三分之一的时间编稿,三分之一的时间去书店,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干什么呢,是去交朋友。


所以老六用了很多时间,广交朋友。他跟央视的主持人们走得很近,是《足球之夜》栏目的创始人之一。这可能跟他与刘建宏关系好有关,刘建宏也是他人大新闻学院的师兄。


2016年刘建宏出版新书《上半场》时,就让老六做他的新书发布会主持人。



左一是老六,其他三位全是央视体育鼎盛时期的主持人:白岩松、刘建宏,黄健翔。


真正让老六成名的是他2006年开始独立出版《读库》。

 

这是新旧两版读库的封面,都很文艺,很好看。


- 新旧两版《读库》对比 -


读库简单说就是一本用书的形式出版的杂志,以刊发中篇非虚构文章为主,内容包括传记、书评、影评、历史事件等。每两月出版一期,定价30元。


读库出现的时候是一鸣惊人,要知道2006年还是web2.0时代,大家都在电脑的PC端看东西,不仅没有微信,连微博都没有。


之前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它光从外观看,就足够有格调,朴素、大方,不浮夸。


读库第一辑就很有眼光,收录了冬冬枪撰写的特写《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等三篇文章,76页。

 

东东枪曾跟踪采访郭德纲达三年之久,写作相关文章花费了三个月时间。


- 郭德纲老师未红时 -


这是2006年郭德纲的照片。


那时候郭德纲还没这么红,也没有被媒体消费过度,能做郭德纲,证明了老六的眼光。

 

老六曾经在一席演讲时解释过做郭德纲的原因:

 

你要写谁,你要表现什么……你就感觉到大部分就是所谓的社会学的二八理论,就是20%的人占据了80%的资源……所以我想,能不能转向这20%之外的那些人。


当时我总结了一句话,叫百度不出来的人,或者叫Google不出来的人,就是还在公共视野之外的人,我马上就想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郭德纲。


创办读库之余,老六还跟人合伙在北京搞了个老男人饭局,《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曾经是核心成员。


这是陈晓卿。


- “老男人饭局”核心成员:陈晓卿 -


常参加饭局的人包括王小峰、罗永浩、杨葵、全勇先、王小山、牟森。偶尔客串的有陈晓楠、冯唐、野夫、周云蓬、和菜头等一大溜混迹京师的才子才女。


这其实就是一个文化人的聚会。他们在一起吃饭是次要的,聊天才是主要的,按照陈晓卿的话就是:

 

“这帮老男人,彼此找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感觉,就是在一块儿也没他妈什么事儿,就是在一块儿叨吧叨,叨吧叨。

 

其实他们就是在寻找一种精神共同体。老六后来还出演过一部电影,《神探亨特张》,在里面他竟然是主演,演一个警察。


- 《神探亨特张》中的便衣民警老张 -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北京一个社区民警破案的故事。他破的也不是什么大案要案,全是生活中的琐事,但由于张立宪的出演,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


老六说,之所以敢出演,是对于导演高群书的信任,觉得高群书能调教好他这个业余演员。


果然,这部电影表现不凡,获得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老六在电影中的表现也很精彩,深受观众肯定,只可惜与几个奖项的影帝擦肩而过。


后来,这个故事的原型北京市双榆树社区,举办了个“双榆树国际电影节”, 张立宪作为唯一最佳男主角候选人,终于拿到了“影帝”的称号。


该片原型警察张惠领也为张立宪颁发了奖杯。


- “双榆树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张立宪 -


除了这些副业,老六在十多年时间里,一直坚持做的就是他的图书事业。

 

出版业起起落落,和其他诸多行业一样,也受到了来自互联网的冲击。老六也紧跟时代给《读库》开了网店、开了微博和微信。

 

这是读库网店的页面。



除了成年人的书,读库也卖各种年龄段的书——读小库。

 

这次老六的求助信发出来后,好多妈妈们都立刻为孩子们下了单。

 

而更多人在朋友圈转发之余,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下一单。

 

豆瓣上有个帖子,讨论印象深刻的读库文章:



他们提到了这些:

 

小九儿,杨丽坤

 

耍猴人的江湖

 

追我魂魄

 

歌者夜行


他们选的文章各有不同,但都是因为那些被用心写成的文章,触动了他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读库不是一个大众读物,需要静静地、慢慢地读。对于很多20多岁的人来说,看《读库》就像看《读书》一样,会觉得有些无聊,有时候甚至读不下去。


读库的选题也五花八门,基本上不会存在一期里所有文章你都喜欢的情况。但一位读者评价说,看读库带来的最大收获是两点:

 

1、满足了纯粹的阅读的乐趣;2、开拓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



读库创办13年了,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老六还是接着在这个品牌下继续做他想做的书。


他说过,“编到老,编到死”,从未想过偏离。


当年看读库的很多年轻人,现在已经不年轻了。


他们为生活所迫,平日里忙着赚钱养家,可能也没时间看读库了,甚至连看一本书的时间也很宝贵。


但当他们知道读库有难,总想伸出手来帮一把。


老六的遭遇就是我们每个将读书视为生活一部分人的遭遇。

 

无论生活再琐碎,再忙碌,再不堪,我们都不能没有书。

 

老六就是我们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么多年来,他也没什么变化,不胖,不秃,说话真诚。



他身上的可贵品质是,即便他很会交际,很有人缘,但他身上依然保持着那种质朴,纯粹。

 

他一点也不油腻,反而在这个时代有着难得的清醒和独立。

 

他的朋友和菜头曾评价他:

 

做为“老六”的张立宪是北京的一大文化中心,对于文化人和文学女青年来说他就是中国人感性的转世灵童。

 

“有趣,有料,有种”,是他编的书,也是他自己。


所以,我们人人都爱老六。



作者@林比利


 往期精选 


李安的美国往事 

少年的你:最大赢家

残雪,错失诺奖 


我们与世界平等地交换意见。


转载,合作

请加微信:7739995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