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8年11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用手机读新闻的是“二等数字公民”?

2016-09-09 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


作者/方可成

新闻实验室微信公号:newslab


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普及,曾经让媒体研究者欢欣鼓舞:人们可以花相对较小的代价,随时随地阅读几乎无限容量的新闻内容了。很多人相信:移动阅读将大幅提高人们阅读新闻的频率,会让人们变得更加了解时事,掌握更多的信息,这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好事。


然而,哈佛大学媒体、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http://shorensteincenter.org/mobile-vs-computer-news-audiences-and-outlets/)却提醒我们:更高的手机普及率、更方便的阅读方式、更广泛的内容选择,带来的却并不是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而是信息“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那些对时事感兴趣的人,变得更加见多识广;而那些对时事缺乏兴趣的人,反而变得比之前更孤陋寡闻了。


这有些类似于市场经济带来的后果。从前,每个人都没有太多的人生路径选择,贫富差距也有限。这就好像大家都通过相似的途径(少数几个电视频道、少数几张报纸)获取新闻,只不过有的人看得多,有的人看得少,差距不至于过大。现在,可供选择的路径多了,在市场中善于利用规则、把握机会的人,变得越来越富,而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人则被边缘化。这就好像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善于探索知识、获取信息的人可以贪婪地吸收巨量的信息,而那些求知动力不足、阅读能力有限的人,却比之前更难以接触到优质信息了。


在这种贫富差距的产生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发挥了作用:获取信息的媒介是电脑还是用手机。多项研究表明,只通过手机看新闻的人,在对时事的了解程度上远远低于从电脑上获取新闻的人。甚至有人将手机阅读族称为“二等数字公民”。


一个小屏幕,一个大屏幕,为什么会导致这样巨大的差异?


首先,屏幕太小,的确会给阅读带来障碍。同样一篇长度的文章,在手机屏幕阅读时,需要经过更多的下拉才能读完,花费的时间自然也更长。因此,手机阅读的效率更低,更容易半途而废。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现,流量排名前50位的新闻网站,大部分访问者都来自手机端,然而手机端的平均在线时长显著低于桌面端。


其次,也正是因为屏幕尺寸的限制,手机上主动寻找新闻信息也变得更加困难。试想:在电脑上,我们可以轻松打开多个标签页,通过键盘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而在手机上,输入变得不便,在多个标签页之间切换也很繁琐。难怪有研究显示,家里有电脑的人会更有可能主动在网上搜寻信息,但通过手机上网的人则并不会如此。


同样,用手机阅读的人更少点击网页上的链接,也就失去了获取更多相关信息的机会。互联网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超链接,它们将各类信息连接起来,我们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的过程,就是不断按图索骥、向知识更深处探索的过程。但在手机上,这样的过程很少发生。


此外,手机网络的连接速度也慢于电脑所连接的宽带网络。尽管4G网络正在普及,但平均而言手机网络还是处于劣势。人的耐心非常有限,打开页面的速度过长,会让很多人选择离开。何况手机流量一般都有上限,当你的流量包不甚充裕时,你就必须在各类服务之间作出选择:是多读几则新闻,还是多看两页漫画?是读娱乐八卦,还是探索新知?当人们不得不作出选择时,新闻和严肃内容很有可能是被选择放弃的那一类。


当然,这绝不是说通过手机读新闻是坏事——移动阅读的便捷性和及时性是无可比拟的。很有可能,你也是在手机的小屏幕上读完这篇文章的。这些研究给个人带来的启发是: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时事,要想获得更高质量的阅读,仅仅盯着手里的小屏幕可能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专注、更高效、更主动、更能在知识之间穿梭跳跃的阅读。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些研究指出了这样的现实:仅仅依靠智能手机是难以填平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宽带接入和电脑普及的工作依然不能被忽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