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陈如山 | 从设计师到漆艺家,他以匠心对抗生活的苟且

2016-12-19 老南 雅昌艺术网福建站


▲ 位于北峰山上的“汐山兰若”


第一次见到陈如山,是在北峰上的极简大漆园。


漆园名作“汐山兰若”,坐落在村子中间的山丘上,山林静谧、三面环溪。这座建于两百多年前的老宅,已荒废了数十年,经过一年多的改造修复,如今玻璃结构与古宅原有木框架完美融合,刻意保留的青瓦片和雕梁画栋,以及老条石铺成的路面,诉说着古意。



▲ 极简大漆园航拍图


▲ 夜晚的极简大漆园


每天清晨,陈如山穿过院子里的氤氲雾气,在工作室中开始制作漆器,直至午饭时分才起身。正午的太阳在陈如山身后投下一片阴影,里面装着他的大漆情节。


▲ 陈如山在工作室


01

「 大漆之缘


陈如山是莆田人,他对大漆的情结,最早源自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念书的时候。


在学校里做漆画,第一次认识了大漆。毕业后,陈如山成为了一名设计师,堆积如山的工作让他将对大漆的情愫深埋心间。


然而在工作之外,陈如山发现,每次只要与朋友聊到大漆,自己总有说不完的话。似乎被划亮了一根火柴,照见了他内心深处的热爱。


▲ 陈如山


漆画在当时已经开始红火,相比之下漆器则要落寞得多。但陈如山坦言,相比较漆画,自己对器形之物更为钟情。“它能够让你握于手中,通过不断把玩、使用,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它的温润质感,这种体验很美很特别。”


▲ 陈如山制作漆器中


陈如山介绍,采用磨显填漆推光漆艺制作大漆漆器,从胎骨制作到最后推光,前后工序多达数十道,甚至近百道。如此反复髹磨后的漆面,会呈现出一种大漆所独有的幽。此一幽,便胜却人间无数,令多少藏家、漆艺人都为之陷落。在天然创作媒材中,大漆是一个很特别的迷人的存在。


2012年,陈如山创立了自己的大漆品牌—极简大漆。


▲ 《别枝大漆案


02

「 用“匠心”打造诚意之作

 

对陈如山而言,打造上等漆器是一项耗精力费时间的繁冗工程。


“无论大长案还是小杯托,选料、调漆、批灰、裱麻、生漆打磨、下涂、研磨、中涂、上涂、揩清、推光……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影响到大漆的品相,绝不可掉以轻心。请的灰胎师傅在日本代工厂做了二十多年,人很精细,活也精湛。”陈如山在漆艺上的要求异常苛刻。久了,大家也开始适应他的规矩。


▲ 选择了优质木料之后,经反复上灰、吃漆十多遍,直到“吃透了”大漆后,才能是一个合格的木胎


回归大漆制作以来,陈如山对质量的坚持从未松懈。就底胎而言,在挑选出纹理优质的木料后,必须进行一个月以上的自然风干,再从中择良品为胎,经反复上灰、吃漆十多遍,直到“吃透了”大漆后,才能是一个合格的木胎。


“底胎最考验制作人的良心。尽管从外面看不出来,但时间久了,次品终究会露出破绽。”陈如山认为,真正的“匠心”之作,必定是诚意之作。

   


▲ 陈如山调制大漆


“有时候,就是差那么一点点。”陈如山将一个改良中的器型置于手心摩擦,在他看来,当下手作和工匠精神被越来越多地提起,正是因为过去工业发展背景下的产品太过粗制滥造,不符合现代审美要求和生活品质。尽管种种历史原因导致了中华文化的断层,但如今人们又开启了新一轮的美学积淀,这是任谁也无法阻止的。


“新时期的匠人,必须要学会将传统工艺的精髓提取出来,做出符合现代美学的东西,来提高大家的生活品质。漆艺要重新回归日常,必须与当代设计语言相融合。”陈如山如是说。



▲ 《大美X明镜台》

03

「 探索金属胎漆艺


西汉时期,桓宽在《盐铁论》中就有“一杯棬用百人之力”的记录。漆器因造价高昂,制约了漆器的推广。陈如山的初心,是要让更多的人能够体验到大漆之美。大漆很美,但不应曲高和寡。大漆很贵,在不降低工艺水准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大漆的性价比。


这可能是近两年来陈如山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



▲ 《欢喜x《明镜台

 

传统漆器多采用木胎,为防止变形、开裂,需要耗费大量工夫在底胎上,扒灰、裱麻等固胎程序上,在塑形上也因材质工艺而受限比如厚度让长度受限、曲线表达受限、南北方湿度差异大造成的收缩比等问题。


早在两年前,陈如山就不满足于仅仅使用木胎作为漆器底料,开始尝试以金属为胎体、大漆为装饰材料来的实用器。



 
▲ 《喜宝 填彩叠云斑锡胎大漆香盒》


许多人觉得“漆本木生”,脱离了木胎的大漆很难展现温润的特点,而金属更是触感冰冷、缺少温度。陈如山反其道而行,在他看来金属胎相对稳定,且造型上更自由,更具设计表现力。他通过改变金属成分配比增加大漆的附着能力,使大漆与金属融为一体,一改以往冰冷形象。金属在空气中氧化,收敛锋芒,最终呈现出沉稳的年代感与大漆的气质不谋而合。


▲《关关系列x《明镜台


除了材质上的尝试,陈如山的漆器在造型上还多了一份文人气和设计感,这或许是他身为设计师的缘故,对器型的线条和色彩更加敏感和苛刻。在陈如山刚完成的一款名为《兰亭序》雅集的金属胎大漆茶盘上,便能看到他的匠心独运。 




▲ 《兰亭序》雅集金属胎大漆茶盘


“最终对大漆而言,最重要的还是人啊。”文明也好,情怀也好,器物终将因使用而美,因美而得以延续和传承。 “大漆不能活在博物馆里,那样没有‘人气’。大漆器物只有经常被人摩挲使用,汲取人间烟火气息后,才最能展现大漆的时光之美。”


八千年前,中国的先民开始使用大漆。在流淌千年的大漆语言里,诉说着时间的残骸,失落的荣耀,被毁坏的繁华……陈如山相信,美好本身就是一种推动力。在更多漆艺人及社会的努力下,中国的大漆之美,一定会重回日常,重拾昔日之光。



▲ 陈如山制作漆器中


 




责编  南波万

出品人  林中小路

稿件来源:雅昌艺术网福建站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网福建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