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傅永强:寻其根、游于艺,这是我一辈子的修行

2017-01-09 专稿 雅昌艺术网福建站



展览现场


2017年1月8日,“寻•游 ——傅永强甲骨文书法展”在位于福州南江滨畔的壹号艺术空间开展,展出傅永强的38件、41幅甲骨文书法新作



展览现场


这是今年57岁的傅永强,第一次在福州举办个人展。



傅永强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追寻中华文化的根,而甲骨文是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字的根,是‘活’着的文字。”傅永强站在展厅里,眉眼中透着谦和。谈话间,他点燃了一支沉香,顿时,一股似有似无的淡香随着青烟升起,迅速隐于墙上的甲骨文之间。



展览现场


说起与甲骨文渊源,傅永强便打开了话匣。


由于先父在文博系统工作,在文博大院长大的傅永强,打小就开始接触传统艺术与文物,初见甲骨文便觉震撼。1978年自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因缘际会,傅永强拜在潘主兰先生门下学习篆刻,并在潘主兰先生的影响下逐渐转向主攻甲骨文书法。



傅永强与潘主兰先生合影


而在当时,甲骨文书法是很冷门的。


傅永强回忆:“当时研究、书写甲骨文的人很少,而我对甲骨文是发自内心的狂热喜爱。”在他看来,虽然甲骨文可识者一千多字,但已具备了“六书”,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还有章法布局上尤显自然灵活、不拘一格而天趣盎然,给人以刚劲古朴,天真浪漫之感。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傅永强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甲骨文书法的书写和研究。


甲骨文·《易经》句:“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甲骨文字形看似简单,实则不然。甲骨书艺之难,难于化古而致新。


傅永强在对甲骨文学术研究成果和甲骨文书法史研究以及甲骨文书法学习后,在书法作品构图上进行探索与突破,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利用瓦当、古砖以及古籍版书残页等中国文化符号,在构图上据创作内容的不同而不规则布局,逐渐成熟自己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图式。如今看傅永强的书法,只觉甲骨犀利,别具一格。


甲骨文·《论语》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直到近期我才感觉自己到了另一种状态。”在此之前,傅永强数次婉拒了友人提出的办展邀约,始终认为自己的甲骨文还不够到位,还需要“寻”。


这一“寻”字,不仅仅贯穿了傅永强的艺术创作,更使本次个展的细节之处,尽显诚意。


甲骨文·《五灯会元》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一直以来,傅永强的好古是众所周知的,他工作室内,古家具罗列,架上案几上铺满了古籍与杂项典藏,案头上使用的文房用品,甚至一杯一盏,皆为古物。


这一次,傅永强将部分的使用物品带到了展厅现场,为观者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文人空间。


展览现场


“以往的传统书画展览,都只是墙面上挂作品,我觉得这样远远不够。我希望展览有空间的概念,因为作品是反映作者内心世界的载体,应当更加多元,以反映作者的创作的状态。”傅永强致力于将文人空间的概念带入展览中,希望观者除了看到墙上的作品之外,还能透过作品看到作者的内心,感受到创作者的状态、气息和境界。



展览现场


对傅永强而言,艺术作品的发展轨迹与人生轨迹是一致的每一件作品的格调与气息都无法刻意造作,需要创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潜心修养,厚积薄发。每一件真诚的艺术里,都浓缩着创作者的人生


“甲骨文书法不单单是写字,而是要透过书法去追寻自己的生命状态,这是我一辈子的修行。”


甲骨文·不可居无竹(金冰梅纹粉笺) 

甲骨文·《老子》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甲骨文·《庄子》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寻•游  

傅永强甲骨文书法展


主办 | SPONSORS 

江滨壹号 • 壹号艺术空间


开幕时间 / Opening:2017.1.8 星期日 15:00

展览时间 / Exhibition: 2017.1.8-1.25

展览地点 / Venue: 福建福州仓山区南闽江大道117号江滨壹号艺文空间







责编  郭灵林

出品人 林中小路

稿件来源:雅昌艺术网福建站

图片来源:雅昌艺术网福建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