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营销】卖农药,别把宝都押在种植大户上

2017-02-08 江华 农药市场信息

 


土地流转将土地集中起来,就出现了种植大户。几年前就有企业、经销商将服务种植大户视为扭亏为盈的救命稻草,认为只要做好种植大户服务,销量肯定会增加。

然而,几年过去了,实际情况和大家预想的相差甚远,很多经销商转而精耕小农户。一位经销商在同笔者聊天时表示:“谁碰种植大户谁死。”以笔者所在的苏北地区为例,一年种植两季粮食作物,水稻、小麦轮作或小麦、玉米轮作。当地每亩土地承包价格在1200元左右,加上种子、农药、化肥、农机投入,再加上雇用农户来耕种,全年下来至少需要1800元的成本。这两种作物在风调雨顺的时候收入也不足2000元,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就注定要赔钱了。

 

该经销商表示:“刚开始,我也觉得服务好种植大户是突破销量的一个方向,我们积极寻求同大户合作,开始还好,但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种植大户开始不赊销不用药、没服务不要货、收不回成本不还钱,严重影响了资金流转。”

 

为什么被视为救命稻草的新经营主体却成了“鸡肋”?一方面,企业、经销商、零售商都在争夺终端资源,三者应当作为一个紧密合作的经济利益体去服务种植大户,用更好的服务来赢得种植大户的青睐,而不仅仅是靠低价。企业要扮演好生产者的角色,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渠道商要承担起服务的角色,在种植大户身边指导合理用药,而现在三方没有做到合力,所以种植大户并不能使农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足够的利润。

 

另一方面,当前的种植大户主要有几种:第一,传统小农户承包土地来的,这样的大户懂一定的种植技术;第二,为了应对劳动力不足而成立的合作组织;第三,来自农业之外的投资者。前两者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持农业生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了解,企业和渠道商还是应当紧紧抓住。对于第三类大户,其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一旦因自然灾害等原因不能达到预计收益,他们极有可能随时退出,所以商家不能寄希望于他们。

 

农药经营没有快车道,种植大户究竟是不是农资行业最大的希望需要冷静思考,不要盲从。


更多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