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邵未生:83岁的巧手师傅,是东穆坞文化礼堂的“总设计师”

2016-12-03 美丽西湖

·


路过缝纫店,学会了做衣服

参观茶叶厂后,自己捣鼓出了炒茶机

跟着木工师傅两天,又掌握了几乎所有的技艺……

83岁的留下街道东穆坞村民邵未生

有一种见过某样东西就能模仿做出来的本领。


东穆坞文化礼堂总设计师



东穆坞文化礼堂,留下街道唯一的农村文化礼堂,白墙、黛瓦、马头墙还有雕花的门楼,典型的徽派建筑,这些正是出自邵未生之手。



筹建文化礼堂那阵子,村民说只有古色古香的建筑才能体现东穆坞的底蕴,大家公推手巧的邵未生担任文化礼堂总设计师。邵师傅回家翻阅了一些徽派建筑的图片,就着手画起了图纸。


效果图与实景图对比


别小看了这块石头,这可大有来头!

具体可戳:东穆坞有个“镇宅之宝”,掀起了大新闻!


院子一角,有三棵百年老樟树,遮天蔽日,见证着东穆坞的沧桑巨变。


细节。画作上写着淳朴的农事谚语:小雪小雪初飘雪,茶树害虫要过冬


礼堂建好后,从安徽黄山赶来的徽派老师傅都夸赞他的技艺。


走进礼堂,民俗文化展厅里藏着很多都市人难得一见的“宝贝”——将稻谷脱壳制成糙米的木制砻谷机、村民闹元宵的竹制跳马灯、烧柴火的砖砌龙井炒茶锅等。



这些都是邵师傅凭借小时候的记忆,自己模仿做出来的,那些消逝的老物件又重新出现,让年轻人有了触摸东穆坞历史的机会。



天赋异禀 大师在民间


  “小时候家里穷,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看见别人做一些东西,自己就会找材料来学着做。”邵未生说,这大半辈子他从没正式拜过师傅。


  自从19岁自学做起了木工,邵未生就从事起了与建筑相关的行业,砖匠、泥水匠、油漆匠、电焊工他都干过,而且都是模仿别人自学的。后来,他还当了20多年的留下建筑工程队工人。有一次,他无意收留了一位“流浪者”,没曾想竟是中国一所著名大学的建筑学教授。跟在老教授后面学,邵未生从门外汉变成了专业匠人。


邵师傅和他自制的竹马


  从那以后,邵师傅运用自己强大的模仿能力和建筑技艺,成了当地有名的民间建筑专家。“我们村里最好看的那些房子都是他设计的,问起他的名字,我们东穆坞没人不晓得的。”邻居楼阿姨笑着说道。


邵师傅在当时建文化礼堂的建设工地


  前些年,他去东阳游玩,看见木雕师傅们展示的作品,二话没说立马买了一套木雕工具,回家就钻研起来。


  “这个要先去皮清洗干净、晒干定型,然后进行加工和上漆,根据它的造型来构思把它做成什么。”邵未生指着香樟树根介绍道。这是他去年从深山里找来的树根,现在做成了一个茶几,上面还雕刻了一只金蟾和一整圈精美花纹。在这之前,他还把一张雕刻有十二生肖的桌子送给了大儿子,大儿子说:“这是无价之宝,我会一辈子好好珍藏。”


  最近,邵未生又找到了几根好木头,正忙着制作根雕桌椅。他说:“东西都是人做出来的,别人能做,我为什么不能做?只要自己用心、肯做,什么都会做好。



小 西 说

邵师傅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讲出了最真实深刻的道理。在有些人看来,工匠精神,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好像多是大师级人物或者大企业的事情。今天,看到83岁老人执着的追求,才发现工匠精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工匠就在身边,你我皆有可能。像邵师傅说的:只要用心、肯做!








往 期 [ 匠人精神 ] 特 辑

1、孙鸿权:一生只做一件事 西湖的山水间处处是他的作品

2、潘德炉:一辈子没改过行,只做了卫星海洋遥感一件事

3、唐红英:这辈子只做裁缝,用“西子女工”体现东方女性之美

4、汪海清:看戏剧的人越来越少,可他却坚持做戏具半个多世纪,从未想过放弃!

5、黄小建:饾版拱花铸匠心 ,演绎一段纸上传奇




来源 | 留下街道

文字 | 毛长久    摄影 | 陈晓雪  

编辑 | 佳欣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


给我们身边的工匠精神点个Z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