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记住乡愁,那些记忆是回不去的时光

2017-12-24 美丽西湖 美丽西湖



聆听西湖历史的回声,感受之江大地的脉动。

——《听·见西湖》


👆点击即可收听《听·见西湖》本期节目内容


乡   愁

余 光 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017年12月14日,一代文学泰斗余光中先生作古,留下了永远的乡愁。许多朋友对这首《乡愁》可以说是耳熟能详,而“乡愁”一词也成为了在外的游子最难割舍的一份情怀。


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的距离固然是愁,但想起童年时的清溪小河、捉鱼摸虾、滚铁环、弹波珠,那遍野的稻田,阵阵的麦浪和耕牛犁田的影子,对于我们来说,又何曾不是乡愁呢。此愁隔山海,山海皆可平,但要是相隔的是数十个秋冬、无数个日夜,我们又该怎么回去呢?



桨声灯影摇晃着橹声悠远,轻舟一叶划进尘封的记忆,悠悠展开,我们祖辈的生活空间,那么亲切,那么自然,一切宛若就在眼前。



西湖区三墩镇,古称兰里,历史绵延1500余年,传西溪,良褚文化之血脉,水网密布,绿茵如被,五业兴旺,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的美誉,因境内有文星墩、灯彩墩、水月墩三个较大的水上土墩而得名三墩,是最典型的江南水乡富有之地。



在这片水乡古镇中做一个寻常百姓,虽然劳作辛苦,但幸福却不少。田畈、河塘、竹林、桑园,到处洋溢着欢歌笑语。


在三墩土生土长的退休老师范宗富老人,在回忆起曾经的年少时光时,这样说:


(小时候我们)男孩们就玩那种滚的铁箍,打洋片,就是连环画里小的硬卡片剪下来的。因为要(花钱)买,所以后来就用香烟壳做成的三角包,还有就是几个人一起玩的打弹珠……那时候河里面泥鳅很多,(我们)就在小水沟里把水舀干,把(泥鳅)捉起来,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去(做的)。河里面还有我们会捉的螺蛳、河蚌,还有小鱼、小虾,这些都有的。


这就是我们小时候。



过去,逢年过节逛庙会,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庙会上,有算卦的、剃头的、卖风车的、腾古玩的、卖小工艺品的、扎鸟儿笼子的、做胡琴的、卖字画的、练武杂耍的等等。热闹的庙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同时也展示了一个地方的民间文化。



除了庙会,老百姓最喜欢的数社戏了。过去三墩有好几个戏班子,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唱越剧的。每次做戏,三墩镇上和附近几个村就会传出消息,大人孩子准备着,孩子们更是焦急期盼着。



三墩既然是水乡,有水便有鱼,不论阳光照耀还是和风细雨,到河边,池塘边去钓鱼、下网、挖野菜,对一个水乡人来说,就是再愉快不过的事了。



古老的五里塘河,古桥毗邻、河埠喧闹、贾商云集、市井繁华,这是三墩镇曾经的真实写照,如今也在朝阳中静述关于这个城市的新梦想。



西湖区三墩镇的美丽乡村建设从去年12月开始就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着。这次整治涉及的土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关系到9011人的家。房前的歪脖子树、屋后的大顽石不见了;乡间小道、路边杂草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整洁的房屋、更宽敞的道路和更美丽的环境。



从脏乱差的小村庄,到建成美丽乡村,打造都市田园综合体,三墩的乡村正在经历一场华丽的蝶变。也许孩子们还没有太多的感觉,但对于在这里居住了一辈子的人来说,对这样的变化,感受更加强烈。


范老说:那变化就大了,以前的房子就是农村的房子,很脏很乱,(总是)堆放杂物这些东西,那么现在统一被去掉了,周围种上了花。房子的立面也改变了,变成了统一的颜色。土地也被统一规划了,种上了花草树木,很漂亮很漂亮,所以跟以前不能相比了。



时代总在发展,历史总在前进,不管身边的人和物再怎么变化,就像高悬在天上的日月星辰一样,那一份乡愁也会一直在我们的心中,永存在我们的记忆里,撒在这一片大地上,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情感。



你是否也曾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你是否也在心里寄托了深深的乡愁?

点点滴滴是否能勾起你的回忆?

欢迎大家留言来分享你们的故事

我们下期再见~





《听·见西湖》往期回顾:

1、“金牛传说”其实发生在铜鉴湖?《听·见西湖》讲给你听!






来源 | 部分文本采自《水韵兰里》及网络整理

音频 | 唐泽鑫

编辑 | 唐泽鑫 鲁俐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