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榜样力量 | 郭春丽:脚下接地气,心中有真知

张丽华 吴启华 中国矿业报 2023-09-23

开栏的话

榜样力量催人奋进,先锋标杆激励前行。进入新时代,地质行业涌现出一批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成绩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现特开设“榜样力量”栏目,让我们一起聆听奋斗故事,汲取榜样力量,用榜样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能够成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郭春丽对记者说。“因为什么与地质结缘,科研之路有哪些难忘的瞬间,怎样看待职业与事业的关系,取得了哪些优秀的科研成果?”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郭春丽。


       

郭春丽在标记样品


《中国矿业报》:请问是什么样的机缘让您走上地质科学研究之路的?其间有哪些重要的人或事起到了关键作用?

郭春丽:说起我走上地质科研这条路,还要从我的母亲说起。

新中国成立之初,数量极为有限的科技人才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这种情况在地质工作方面尤为突出。鉴于当时地质人才数量十分有限,党中央决定采取集中使用的方针,将主要力量放在地质找矿工作上,号召有志青年加入地质找矿的大军。在这种时代感召之下,我的母亲也深受鼓舞,向往成为一名地质勘探队员。

我的母亲喜欢唱歌,她最喜欢哼唱的歌曲是《勘探队之歌》。这首歌创作于1952年,展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业者的精神状态。这首歌使得我母亲对野外地质队员的生活心驰神往。但阴差阳错,她因为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被县里的广播站挑中,成了一名播音员。

当我1997年参加高考的时候,我的母亲鼓励并支持我报考地质专业,认为学习地质可以圆了她年轻时候的梦想,而且这个专业与大自然接触多,有利于培养宽阔的胸襟和锻炼健康的体魄。

那年我如愿考上了长春科技大学(2000年6月12日与吉林大学等高校并入整合之后的吉林大学),2001年又被推荐成为该校的硕士研究生。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幸运地来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工作,加入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并在陈毓川院士指导下顺利完成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深造。我在陈毓川院士的带领下调研了很多矿山,并在他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对地质科研和找矿工作的热爱与日俱增。南岭地区是陈毓川院士的研究基地,在他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也扎根于南岭地区,并逐步深入开展科研工作。可以说,陈毓川院士对我的地质科研事业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矿业报》18年如一日,扎根野外一线,钻研地质科学,您是怎么做到的?如果再给您重新选择工作的机会,您还会选择地质科研工作吗?


郭春丽:脚下接地气,心中才能有真知。与其他学科不同,地质科研工作具有其特殊性,野外才是最重要的主战场。要坚持不懈注重野外工作,多到野外调查,才能取到科学真经。从事地质科研工作,野外才是发现科学问题的起点和解决关键问题的终点。因此,需要我们长期扎根野外一线。比如,研究花岗岩体,我们只有野外才能深刻认识花岗岩的不同结构特征,以及明白不同结构特征的岩相之间的接触关系,进而才能对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开展更详细的研究。如果野外关系搞不清楚,对采集的样品没有明确的空间概念,那么后续研究也将是一塌糊涂。

我非常喜欢现在的工作岗位,如果有机会再选择一次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地质事业。正如我的母亲所认为的那样,与大自然接触多有利于培养宽阔的胸襟和锻炼健康的体魄。这个专业需要扎实的野外工作做支撑,野外工作自然需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以野外工作为起点探索地质历史的奥秘。其次,地质工作不仅需要靠坚忍不拔的品质从野外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还需要靠勤于动脑从繁杂的测试数据中抽丝剥茧,挖掘地质现象背后的本质,这一点令我着迷。通过勤奋思考探索数亿年前的地质事件及其成因和漫长历史演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效应,付出劳动之后品尝成功的果实,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情。


《中国矿业报》今年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请您谈谈作为一名地质科技工作者,如何坚定理想和信念,为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贡献力量。

郭春丽: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中明确要求:“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贡献。”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资源安全的高度重视、对全国地质工作者的关心关爱,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我感到骄傲自豪,更深受鼓舞。本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应采取协同联动,科技创新引领找矿突破是关键环节,行业部门、科研院所、地勘单位、矿山企业等联合攻关、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攻坚克难,在成矿理论、找矿方法、勘查技术、资源评价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是实现找矿突破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地质科研工作者,必须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国家找大矿、富矿贡献力量。作为湖南柿竹园钨多金属矿“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研方面的负责人,2011年项目组协助矿山企业成功申报首批自然资源部野外科研基地,2018年顺利通过新一轮评估和优化。我带领一个科研团队持续开展柿竹园及周边地区构造、岩体、矿体的综合研究,陆续发表科研论文12篇,出版《湖南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及其周边地质》专著,推动矿山企业在科技创新、科普宣传、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取得进步。2021年,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申报的“南岭东钨西锡空间规律的关键制约因素”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战略性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成矿动力学”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资助。对一名科技工作者而言,有机会将自身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与国家的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何况作为此重大研究计划的第三批“重点项目”负责人,更需要实力与机遇的双重加持。我的项目工作区研究程度非常高,前人已经积累了大量分析数据,如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获得成矿理论上的突破,是摆在项目组面前绕不开的难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精心构思分析对象、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并妥善协调与合作单位的协作关系,致力于查明制约钨、锡成矿规模差异性的关键科学问题,揭示南岭地区“东钨西锡”空间规律性的内在本质控制因素。

《中国矿业报》地学科普是将既有的地球科学探索成果,向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群体进行科学教育和推介普及的重要环节,与地质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您认为如何进一步开展地学科普工作?

郭春丽:近年来,科普的重要性得到社会广泛认同。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的发展目标。今年全国两会上,科普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提出:科普工作也需要国家从体制机制层面出台激励政策,改变很多教育理念,鼓励科研人员拿出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支持科普工作,让科普成为“分内事”。就我们地质行业而言,目前只有古生物学的科普工作走在前沿,广为大众所接受和熟知。但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其他学科并没有引起大众的兴趣,还是因为在科普方面做得不够。要想让其他地质学科的知识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和熟悉,我认为最直接的办法是从顶层设计上给予科普经费支持。各类型项目的立项机构要将科普作为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相应的科普活动和宣传工作,在项目结题的时候撰写和提交一定数量的科普文章。同时,在奖励政策、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地质科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地质调查项目为依托,在科普基地建设、科普宣传活动、科普文章撰写、科普读物出版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调动了广大地质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的热情,极大提升了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对地质科学的了解。

《中国矿业报》作为一名女地质工作者,您是如何做到家庭事业两兼顾?您想对家人说些什么?

郭春丽:事业和家庭都是我想要的,我希望既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实现自我的价值,也能成为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想把工作做好,确实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相对而言花在父母、爱人和孩子身上的时间就少了。

我觉得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并不只是单纯地增加陪伴时间,而是提高陪伴质量。首先,自己要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二,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洞见,这些心得体会会帮助我更好地辅助孩子的成长。第三,让孩子真切感受到我的爱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以现在的人生阅历和职场经历往回看,我想培养孩子的时候,要让他具备一些奠定人生格局的基本素质,不再一味关注孩子的成绩或者其他形式而非本质的东西。我的家人对我所从事的地质事业是非常支持的。我的爱人也在地调系统工作,他非常了解我的工作性质,并也会给予我帮助。我的父母也在孩子小的时候施以援手,使我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这个时代对女性要求很高。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全职妈妈,有人会觉得生儿育女是女性应尽的本分,不算是一个职业。如果你选择成为一个职场女性,又会有人说你不顾家庭。我想对我的爱人说:“感谢你给我一份自由,感谢你鼓励和支持我的工作。”我想对我的孩子说:“感谢你没有把我定义为一个糟糕的妈妈。虽然妈妈没花多少时间陪伴你,但是希望你能以你的父母为榜样,将来能成为社会栋梁之才。”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不长时间的采访,记者经历了由认同、感动到钦佩的心路历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典型就在身边、榜样就在眼前。

人物简介

郭春丽,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华南地区与钨锡铌钽锂铍铷铯等稀有金属有关的花岗质岩浆成因机制研究;主持或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面上和青年基金、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等科研项目/课题十余项,并取得诸多引领性创新成果;论文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荣获2022年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届优秀女地质科技工作者奖”;荣获2023年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称号。

(本文刊登于2023年4月24日《中国矿业报》第3版)





欢迎订阅《中国矿业报》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矿业报”独家编辑。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联系电话:66559956


往期精彩回顾地质文化村 | 红里山村:“没有屋顶的博物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培训班召开榜样力量 | 长沙中心“五力”先锋人物事迹展播,谁是您心目中的偶像?

    编辑/宫   莉 

    审核/李晓娜

    审签/赵腊平   

  慎思笃行 乐在其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