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义与道德是人的灵性

彭凯平 社会学吧 2022-09-24


《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

作者:(美)乔纳森·海特 舒明月 胡晓旭 译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年5月

定价:79.90

与政治哲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者不同,《正义之心》的作者乔纳森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了正义的研究,他所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无疑,这有助于读者拓宽有关“正义问题”的视野。

把道德心理学与生活联系

他有一个永恒的内心,就是他对人心,人性、人情、人欲一种深刻的慈爱,这就是好的心理学家的核心的本质。

《正义之心》的作者乔纳森是我的朋友,我跟他认识已经很长时间了,早在1990年读研究生院的时候,我们就有过来往。当时一位很有名的文化心理学家施韦德(芝加哥大学人类与社会发展系的教授),也是乔纳森的老师,去密歇根大学应聘,乔纳森陪着他去。那个时候乔纳森和我一样,都对文化心理学感兴趣,希望以后研究文化差异,在这个研究过程中间,他发现,道德意识固然有很大的文化差异,但是道德意识还有很多文化共通的地方,后一点让他慢慢地走上道德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在1996年,我们都去宾大参加一个心理学家的晚宴,那时候他已经是当上了年轻的助理教授,而我马上就要拿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的职位,我们都有一种雄心勃勃,想要做一番事业的思想。宴会上我问他做什么课题?他说他已经开始对政治心理学感兴趣,要把道德心理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当时他就展现出一个优秀的学者潜质,兴趣无比的广泛。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永恒的内心,就是他对人心,人性、人情、人欲一种深刻的慈爱,这就是好的心理学家的核心的本质,也是我们中国人说的菩萨心肠。

人类心理的两个重大滑坡

人类在两个重要的心理维度上都发生严重的滑坡。第一个滑坡叫做生命的意义,我们为什么活着?第二个重大的心理滑坡,就是幸福感的下降。

最近我们对谷歌搜集的人类各个语言的出版物主题进行了大数据的分析。发现大概从1800年开始,人类在两个重要的心理维度上都发生严重的滑坡。

第一个滑坡叫做生命的意义,我们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现代的中国人关心不多,而这不只是一个中国现象,是一个普世的现象。中国人每次说到为什么活着,都只说生命的目标,就是我们要往哪儿去,为人民活着,为事业活着,这是目标。但是生命观往往有更深层的意义,不光是要有目标,还要知道它的谜底,我们怎么来的,以及我们怎么活着。我们如何活出我们的生命来。后者就是方法论。

我们对三观的认识,还停留在哲学的层面上,没有具体的方法论。其实,心理学,特别是道德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是我们人类生命观和价值观的方法论。《正义之心》谈了很多我们为什么是人,我们为什么称其为人,我们这个人的形成是怎么得来的,又应该如何去做。

第二个重大的心理滑坡,就是幸福感的下降。人类在1800年之前,幸福感其实很高的,但现在越来越低。原因是什么?全世界的学者提出来三大理论来解释这个滑坡现象。

第一个原因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我们过度相信物质主义,相信机械唯物主义。人跟动物是不一样的,人追求伟大,人追求崇高,人追求灵气。我们人拥有动物的成分,但是进化了六千万年以后,我们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伟大的生灵,而这个生灵就是乔纳森提出来“正义之心”的一个科学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人类个人主义倾向的增强。文艺复兴强调个人主义,没想到这种个人主义最后就走到了极致,现在人们特别强调我和我们自己的利益。竞争之心、斗争之心,残酷之心、贪婪之心,都跟个人主义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个原因是工业化或者说城镇化的影响。工业化把人们从自己熟悉的家园,迁移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这个陌生的地方叫做大城市。在大城市里头,我们人的道德自律性明显下降,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头,有父母亲,有亲戚,有邻居,有所有熟悉的人监督你、管制你、照顾你、指导你,但在陌生城市里没有,全靠你内心的坚强。这是全人类都有的问题,城市化带来人心的浮躁、人心的焦虑、人心的阴暗。美国大概在1929年实现城镇化达到50%,为什么美国在1931年提出美国梦,中国为什么在今天提出中国梦?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城镇化以后带来社会心态的变化,需要有一个更高的理念,来把这些飘浮在大城市里头的人心联结起来。我们人和动物是不一样的,除了基本的生存本能之外,我们还有灵性,悟性,德性,我们还有正义之心。

不经思索就能感知

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不经思索就能感觉到的道德标准,归根结底就是情绪的判断,良心就是情绪反应。乔纳森的理论,实际上有很明显的东方烙印。

我们为什么要读乔纳森的这本书?他在心理学中的贡献在什么地方?

他的第一个贡献是认识到了道德感的文化差异。他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三位伟大的学者,他在这本书里也提到过,这三位学者对他影响特别大。而这三个人,都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文化心理学的领军人物。

其中第一人是艾伦·费司克。他是个文化人类学家,也是心理学家。在1990年的时候,他发表了一篇影响心理学界的文章,叫做《人类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型》。他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群体,一定有四个基本的社会关系,就是共享关系、等级关系、平等关系和市场关系。这个研究一下子改变了心理学家对人类社会关系的认识。

再一个影响乔纳森的人,就是前面提到的施威德。施威德是人类学家,但做了很多文化心理学的工作,他发现世界各地的人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件事情,不同文化的人,判断是不一样的。儿子一辈子不跟自己的妈妈说一句话,在我们中国这叫大逆不道。在有些国家,可以认为是正常的。他有权利不理他的妈妈,这就是道德判断的文化差异。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影响乔纳森的人也是文化心理学家,也是我的好朋友,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鲍尔·罗森,他研究厌恶对人的道德的影响。厌恶的英文叫disgusting,厌恶的情绪是我们人类第一个出现的表情,大概在出生后两个星期的时候,婴儿就出现了厌恶的表情。而我们的微笑四个星期以后才出现。所以鲍尔·罗森就很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人类这么早就有厌恶感,比开心还要早?厌恶代表了不纯洁、不干净、不好,而这个就是我们道德的基础了。你想一想,你到庙里,正在磕头的时候,发现地上有尿迹,你肯定皱眉头,认倒霉,所以马上就产生了想法:这种行为亵渎了宗教。因此,神圣感其实是很多宗教理论、信仰,道德的一个核心精神。鲍尔·罗森的理论,对乔纳森·海特影响非常之大。乔纳森分析情绪在道德里头的决定性作用。有些事情你说不出来为什么不好,但你直觉上就知道它不好,情绪上就很不舒服,这是他的第二个贡献。

在《正义之心》第1章伊始,乔纳森举了一个例子,假设一个人到超市去买一只鸡回来,回到家里跟这只鸡发生性关系,这件事对不对?大多数人肯定会觉得恶心,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道德的判断,其实是从情绪判断开始。这同样也可以解释王阳明的良知理论,王阳明认为, 良知就是不经思索就能感觉到的道德标准,归根结底就是情绪的判断,良心就是情绪反应。所以,乔纳森的理论,实际上有很明显的东方烙印。

第三个贡献是他发现,我们不光是有情绪判断,我们还要理性分析,所以他提出道德判断的双重系统理论。这受到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影响,卡尼曼教授2002年获得诺贝尔的经济学奖,他提出人类做判断决策的时候,从来都是两个系统在起作用,一个叫直觉,一个叫理性。直觉是天生的,是经验的,很多事情我们靠直觉,但是理性是科学的,需要修炼,学习、提升,学了科学以后,直觉并不会消失。乔纳森·海特把决策和判断的双重系统理论接过来,成就了人类道德的双重系统理论。

老百姓可能喜欢直接判断

海特把道德心理学从大学的象牙塔里解放出来,直接应用和影响到社会和政治生活中。海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把人类的道德心理研究引入到政治心理学研究中,解释了很多美国社会的政治心理问题。比如,为什么在大选中民主党的理论看上去很高明——公平、正义、道德,但这些理论在政治选举中没起太大作用,老百姓关心的是金钱、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海特认为,共和党和民主党反映的分别是两种道德思维的习惯风格,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理性的;民主党太理性,而共和党太直接,但老百姓喜欢的可能就是直接的判断。

所以,海特把道德心理学从大学的象牙塔里解放出来,直接应用和影响到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光靠道德说教不能够解决人类道德的问题。道德心理学的贡献就是一定可以借助一些技术手段科学地帮助你提高道德意识,这对中国社会特别有价值,特别有意义。

所以,乔纳森的工作,他伟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意识到,道德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和说教,它是一种行为、一种情怀,一种感受。它更是一种境界,一种觉悟,一种心灵解放的状态。这就是正义之心的心理学意义。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