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孔韶教授荣获“人类学终身成就奖”
来源:ECNU人类学研究所
学术简介
庄孔韶教授是1978年录取的第一批研究生,1984年继续追随中国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也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民族学(人类学)博士(1988)。1990-1993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博士后期间完成林耀华先生《金翼》的学术续本《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首版1996年,英文版2018年)和人类学纪录片《端午节》英文版(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92年),同年入围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是中国文革后在国外出版的第一部反映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纪录片。
1994年庄孔韶回国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主任兼民族学研究所所长;2003-2011年受聘在中国人民大学,创建人类学研究所,任所长和责任教授:2010年起受聘浙江大学恒逸讲座教授,并复建人类学研究所和创办《人类学研究》杂志:2018年又受聘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魁阁”学者和文化人类学首席专家。庄教授校外先后出任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主持第16届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电影节;现任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交义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致力于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与实践。
1984年和导师林耀华先生联名出版《父系家族公社研究),其中的硕士论文是关于世界上三个地理区域生态环境与父系家族制度的比较研究,庄孔韶在基诺,哈尼,崩龙和景颇地区发现了两种不同的游耕类型:前进型游耕和螺旋型游耕,为山地少数民族未来生存与生计转变提供了第一手的真知灼见。
1989年出版中国大陆第一本《教育人类学》专著。是庄孔韶接受中国教育家庄泽宣先生比较教育的学术遗产,再交叉人类学的跨学科新作,从此推动了中国用人类学观察教育的新方向。庄孔韶返国后积极推动人类学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性课程,并由个人主编一个学科完整系列教材,包括中国大学招生与教学选用最多的人类学教科书,分别是研究生教科书《人类学通论》(2003,国家图书奖)和本科生教材《人类学概论》(2006,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配套教辅读物《人类学经典导读》(2008,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校双语教材《Anthropology》(2008)。庄孔韶的文字与电影合璧是其大学人类学课堂改革和教材编写的鲜明特征,十余部人类学电影进入教材和课堂,同时关于中国文化题材的人类学影片从90年代已经陆续进入中国和欧美大学课堂和图书馆系统。
在汉人社会研究领域,庄孔韶传承林耀华教授的中国宗族乡村研究方向,已形成学术团队。他的代表作《银翅》强调田野-书斋观察中的中国文化“过化”原理、“理念先在"、古今关联的反观法和文化直觉主义是其代表的本土理论,他推动学术同行对旧日著名田野点做回访式调研,出版重要作品《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2004),随后设计了中国各地14个相同与不同于宗族社会的多省多点调研,2019年推出《离别东南一一个深人社会人类学的分解与组合研究》,凸显了中国古典文化在多样性基层社会整合中的巨大变通力量。
庄孔韶致力于人类学的学术理论与应用的转化。在医学人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90年代后期因特定机缘带领研究生率先在仪式戒毒和临终关怀两个方面调研,引进人类学的生物文化整体论。庄孔韶发现云南小凉山彝族用古老的仪式戒毒的成功案例,总结了以文化力量战胜人类生物性成瘾性的方法论意义上的结论,直接导致地方人民高戒毒率和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效果;庄孔韶团队拍摄的人类学纪录片《虎日》(结合学术论文)荣获中英项目亚洲“最佳实践”奖,并应邀赴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以及第16届世界公共卫生大会专题演讲和放映。在国内,电影在彝族地区透过电视推广,落实了“应用的影视人类学”的学术意义,扩大了成功戒毒的地域。而多名师生在仪式戒毒和临终关怀研究中渐渐能熟练运用人类学的生物-文化整体性原理,为2000年后中国方兴未艾的大规模公共卫生/医学人类学发展培养了骨干。
经过多年以人类学为先导的横向跨学科的学术实践,庄孔韶在1995年提出了“不浪费的人类学”的本土理念,实际是为了推动文化表现的多元方法综合实验。“不浪费的人类学”是指“人类学家个人或群体在一个田野调查点上将其学习、调研、阐释和理解的知识、经验、体悟以及情感用多种表征手段展示出来,著书立说以外,尚借助多种形式,如小说,随笔,散文和诗,以及影像手段,邀集地方人士的作品或口述记录,甚至编辑和同一个田野点相关的跨学科作品,以求从该族群社区获得多元信息和有益于文化理解与综观。”从四十年前至今,庄孔韶带领的学术团队延续这种做法,带出了一批撰写学术专著的人类学家(含合作与应用的人类学),又兼诗人、散文家、民族志电影人/剧作家和画家等。
最近五年,庄孔韶团队横向的多专业成果多多。例如代表多种写法于一炉的《银翅》英文版已经出版(Ethnographics Press 2018),引出了关于写文化的国际学术对话——《对话:文化直觉、艺术实验和合作人类学》(《民族文学研究》2020),直接聚焦于文化的直觉和隐喻的表达。庄孔韶还主编和出版了团队系列作品《人类学的诗学探讨》(中国社科出版社2021),《国学,足球与艺术》(2020)和《绘画人类学》(2019),以及重要的本土理论论文《文化表征的多元方法与跨学科实验》(民族研究》2020),着力探讨人类学横跨学科在写文化,拍文化与画文化等的不同手法,以及完善本土理论的努力,如《本土理论如何进入绘画人类学》(《民族艺术》,2023)。这两篇文章和庄孔韶团队的十余篇论文(英文法文)将在2024年以《不浪费的人类学》和《中国的绘画人类学》两个专刊在法国出版发行,彰显中国人类学本土理论的传播成果。
庄孔韶导演的纪录片作品《金翼山谷的冬至》(2018),先后获中国国家级奖项和两个重要国际人类学电影节奖项(参见文后近五年庄孔韶登记学术成果目录)。在写作,诗学和电影之后,进入庄孔韶团队最晚的绘画专业团队也已经有24年,约60人的绘画成员和人类学家一同做田野工作,到福建,云南,波兰和法国,相互跨界完成论文和绘画作品。到2021年已经有6人的人类学绘画作品(油画)入选全国“民族百花”精品展。
庄孔韶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欣赏各自的研究,已经形成多学科互助互补的学术风尚(先祖庄存与亦有不分门派的古典文人风尚)。跨学科团队沙龙最近深度交流的主题是,本土理论如何进入绘画人类学的具体层面,提倡在田野工作和创作成品的过程中,进一步追寻不可言说,难以言说和言外之意的隐喻与直觉发现,深化中国绘画人类学创作的本土擅长,因此继续引导本团队跨学科成员的诗性智慧,提升人类学学术与艺术造诣,是庄孔韶教授正在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