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阿Q一百年:鲁迅文学连通世界
百年后的今天,“天下谁人不识君”?
阿Q的面孔总会在人们眼前浮现,启人深思
阿Q典型性研究是鲁迅研究领域的歌德巴赫猜想。张梦阳先生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达到了阿Q研究史上的高峰。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 陈漱渝
未庄阿Q早如微尘迸散,但其作为国民性老谱、结晶与混合照相的基因仍四处播撒。梦阳先生与阿Q周旋数十年,穷搜幽讨,究明本根。读者获此津梁,当能脱离俗谛,善莫大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郜元宝
点击图片,购买图书
张梦阳 著
定价:98.00元
商务印书馆
阿Q形象诞生于1921年,迄今已经一百年。
《阿Q正传》是一部举世少见的哲学小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摩夫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弱点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像,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进行深刻的精神反思,“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这就是鲁迅及其主要著作《阿Q正传》,百年来尽管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却保持着越来越强劲、厚实、不朽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阿Q那滑稽而可怜的面孔总在人们眼前浮现,启人深思、让人难忘的根本原因。
《阿Q一百年:鲁迅文学的世界性精神探微》为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张梦阳先生历三十年沉淀而成的、再思考阿Q的全新学术专著,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从学史论、典型论、悟性论、历史论等大的宏观视野入手,高瞻远瞩而又入木三分地剖析阿Q的言谈举止;从微观视角深入揭示了阿Q精神现象活泼而又异常深邃的含意;从各个发展历程考察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的种种变化。
作者借助阿Q这一人物形象和世界文学中经典角色哈姆雷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比较,启迪读者对自己和宇宙重新进行认识。
作者介绍
张梦阳,男,1945年3月生。现为绍兴文理学院鲁迅研究院“鉴湖学者”特聘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主要学术成果有:《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中国鲁迅学通史》《阿Q新论》《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2021年为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四十年暨《阿Q正传》发表一百年,出版《中国鲁迅学史》。
图书目录
试读章节
一百年前的1921年冬天,《晨报副刊》主编孙伏园到阜成门内八道湾11号拜访鲁迅先生。他是鲁迅在绍兴时的学生,打算在他主编的《晨报副刊》办个《开心话》栏目,刊载与汇聚一些可笑、幽默的文字,让人们在阅读报纸时获得轻松快意。他就是来向鲁迅先生约稿的。鲁迅答应了,写他酝酿很久的《阿Q正传》,当晚写出了第一章《序》。为了依循《开心话》的栏目风格,将先前用于《狂人日记》《药》等作品的笔名“鲁迅”更换为“巴人”,“取‘下里巴人’,并不高雅的意思”。第一章《序》的话语风格也与先前的含蓄深敛、凝练沉郁不同,多了许多幽默和风趣。表面依照传记通例,但具体内容却完全抽空式处理,姓氏、名号、籍贯等无从确认,与传统史传的严肃“崇高”生成反讽,也与先前严峻深刻的批判大相径庭。
从12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止,《阿Q正传》在北京《晨报副刊》分章连载,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
据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第一章登出之后,便‘苦’字临头了,每七天必须做一篇。我那时虽然并不忙,然而正在做流民,夜晚睡在做通路的屋子里,这屋子只有一个后窗,连好好的写字地方也没有,那里能够静坐一会,想一下。伏园虽然还没有现在这样胖,但已经笑嬉嬉,善于催稿了。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于是只得做,心里想着‘俗语说:“讨饭怕狗咬,秀才怕岁考。”我既非秀才,又要周考真是为难……。’然而终于又一章。但是,似乎渐渐认真起来了;伏园也觉得不很‘开心’,所以从第二章起,便移在‘新文艺’栏里。”“大约做了两个月,我实在很想收束了,但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似乎伏园不赞成,或者是我疑心倘一收束,他会来抗议,所以将‘大团圆’藏在心里,而阿Q却已经渐渐向死路上走。到最末的一章,伏园倘在,也许会压下,而要求放阿Q多活几星期的罢。但是‘会逢其适’,他回去了,代庖的是何作霖君,于阿Q素无爱憎,我便将‘大团圆’送去,他便登出来。待到伏园回京,阿Q已经枪毙了一个多月了。纵令伏园怎样善于催稿,如何笑嬉嬉,也无法再说‘先生,《阿Q正传》……。’从此我总算收束了一件事,可以另干别的去。”
这样,阿Q就诞生了。如果不枪毙,长寿的话,如今已经一百三十岁左右了。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感谢公号授权海螺转载。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期编辑: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