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孤独的艺术:无接触时代的公共生活
去现场,亲身地、物理意义上地,参与到一个事件当中,切身地与人群发生连接,在当下似乎变得越来越稀缺。相比于走入人群,与他人接触、碰撞,我们好像更喜欢把身体隐藏到网络当中,包裹在个人化的空间之中。
网络给了我广阔天地,我便选择窝在家里。
曾经在生存条件比较艰难的时刻,我们相信集体、相信他人的力量,我们更愿意紧密地依偎在一起,依靠彼此,提高生存的质量。今天,当生存已不再成为问题,我们开始审视自身,强调自我价值,建立自我边界。曾经放开自我,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变得困难,甚至有点可怕。
孤独,友谊的退化,亲密关系的缺失,也就成了这个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然而人类终究还是群体动物,我们始终需要生活在人群中,面对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即便孤独是一件私人的事,与他人无关,我们也必须在公共生活中,讨论它。
9月23日15:00—17:00,诚挚邀请“自我决定孤独”的你,走出自我,来到广州方所的阅读“现场”,在公共生活中,讨论孤独。
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的蔡涛老师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滕威老师,两位艺术和文学领域的学者,与我们一起共读《自我决定的孤独》一书,探讨孤独的艺术。
两位学者从学院派的视角来审视日常生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通过理性、科学的方式为我们无序的日常建立起一个结构,一个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的生活。
活动参与方式请见下方海报↓
01|活动嘉宾
蔡涛: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曾供职于广东美术馆。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与策展工作。策划的展览包括“浮游的前卫:中华独立美术协会与1930年代广州、上海、东京的现代美术展”(2007年)、“南国:谭华牧的画日记”展览(2018年)。2010年度日本学术振兴会外籍聘用研究员(京都国立博物馆驻馆研究员),2011年度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专著《国家与艺术家:黄鹤楼大壁画与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2023年出版。
滕威: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为2013-2014年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23年春季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邀青年访问学者。出版著作《边境之南:拉丁美洲文学汉译与中国当代文学》以及与赵振江教授合著的《山岩上的肖像—聂鲁达的爱情·诗歌·革命》《拉丁美洲文学大观园》《中国与西班牙语国家文学交流史》;与戴锦华教授合著的《简·爱的光影转世》等。另有多篇论文在美国、德国、西班牙公开发表。策划主编“电影工作坊”“微文化研究”“拉美思想译丛”,创办并主编微信公号“海螺Caracoles”(海螺社区)。
02|图书推荐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作者:[德]伊丽莎白·冯·塔登
ISBN: 978-7-218-16017-7
定价:68元
精装·200页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
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在隔离中逐渐适应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这是“社恐”的福音,还是孤独的当代症状?
本书试图告诉我们,孤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它不窥视人心,不要求个人的自省,而是从生理学、历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视角”,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人在生理上渴望与他人接触,抚摸、拥抱、握手……但我们的世界始终存在暴力的威胁,保护人不受伤害的制度和社会共识又姗姗来迟;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压缩着个体的边界,作为资源的身体在市场上被最大化地利用,这一切都将我们推向了亲密关系的反面。当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树起顽固的技术屏障,脆弱的现代人似乎找到了免于伤害的方式,长此以往,我们将迎来什么样的未来?是能够无所畏惧地相互关心、心甘情愿地彼此亲近,还是充满猜疑地自我封闭,保持缺乏亲密感的无接触式生活?
03|活动介绍
活动时间:
9月23日(周六)15:00—17:00
活动地点:
广州方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MU35号)
主办方: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方所
04|参与规则
1.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参与活动,99积分可兑换1个保留坐席,座位保留至开场后30分钟;流动坐席可0积分报名,座位先到先得,不予保留;现场座位安排请配合工作人员指引;
2. 活动凭卡券核销入座,卡券一经兑换不退积分,逾期卡券作废;
3. 活动如有变动,将在“方所文化”订阅号统一发布,恕不另行通知。详询客服:020-38682327转601。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报名参与👇
有件大事,微信算法改版了!亲们要是不给海螺加星标,
可能就听不到海螺的呼唤了。
所以,拜托一定要给“海螺Caracoles”
加星标,加星标,加星标!
然后,多点在看多点赞多分享,
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
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