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证券时报重磅调查!2024上市公司发展预期问卷结果出炉,详情戳→

周春媚 卓泳 证券时报 2024-03-30
编者按:

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出席部署走访上市公司工作、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全国视频会议。何立峰强调,通过调研认真解决上市公司发展中面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加大对优质上市公司支持力度,以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助力信心提振、资本市场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全面了解并切实摸排上市公司实际经营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证券时报联合价值在线发起了上市公司2024年发展预期调查,回收了近500份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填写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的市场需求总体处于修复进程中,上市公司在加强研发、拓展销售方面动力较强。不过,上市公司2024年发展预期仍然偏弱,面临着需求仍然不足、现金流紧张、海内外市场竞争加剧、投资意愿不足等问题,呼吁出台更多更实更细的政策,不断提振信心,助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2024年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二年。为了解上市公司2024年的发展预期,挖掘当前影响企业发展预期的因素,证券时报联合深圳价值在线,发起了上市公司2024年发展预期调查。


本次调查围绕上市公司2024年的生产计划、用工计划、销售计划、投资计划、融资计划、发展预期等6个主要指标展开,每个指标下设3~6个细分问题,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中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

调查以线上问卷形式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485份。参与调查的上市公司覆盖了沪主板、深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等主要的上市板块,以沪主板(47.71%)和深主板(23.51%)为主。从企业类型看,民营企业占比53.81%,国有企业占比33.40%。从行业看,涉及多个行业,占比前三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37.7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28%)和金融业(7.84%)。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上市公司普遍认为,市场需求在2024年有望进一步修复,但改善幅度仍比较有限。总体而言,受访上市公司对2024年的发展持相对谨慎的态度,普遍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现金流紧张等难题,对宏观经济走势及外部市场环境存在一定担忧,发展预期偏弱,信心有待进一步提振。

需求有所改善但仍较疲软 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企业手里握着多少订单,直接决定着未来一段时间的生产计划,也是影响经营管理者发展预期的关键。

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上市公司对2024年一季度的订单预期总体偏向谨慎,企业面临的市场压力较大。31.34%的受访上市公司预计2024年一季度订单较上年同期变动幅度在±5%以内;36.49%的上市公司预计降幅超5%以上,其中预计订单下降30%以上的占比达20.62%;增长幅度在30%以上的上市公司仅有9.48%。

纵观2023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是拖累企业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各项稳增长政策持续加码、供应链冲击影响减退、消费延续平稳增长修复态势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带动下,2024年的市场需求总体处于修复进程中。记者梳理发现,国芯科技、德创环保、和胜股份、惠云钛业等多家上市公司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公司目前在手订单稳定或充裕,经营状况良好。

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西南地区深冷装备供应商总经理谢先生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2023年我国LNG重卡销售量同比增长高达260%,LNG市场的需求增大,下游客户加大了页岩气等资源的开采力度,但因部分地区管网建设滞后,需要通过液化后外运,公司的能源装备市场需求回升,订单增多。

江波龙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存储行业开始走出下行周期,市场需求有所修复,各主流存储器价格持续上涨,公司2024年经营情况有望得到改善。

不过,也有多名上市公司受访者表示,市场需求总体虽有所改善,但仍然较为疲软。问卷调查结果亦显示,有43.30%的受访上市公司认为当前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首要困难是“新接国内订单不足”,随后是“经营成本上升”和“新接出口订单不足”。这表明,受访上市公司面临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经营成本上升问题。

山东地区某化工行业上市公司董秘张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过后国内下游需求复苏比预期缓慢,需求不振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降。“从公司服务的客户来看,南方很多以外贸为主的工厂受到疫情影响,有的关停了,有的丢了单子拿不回来了,需要重新构建自己的业务链条。去年上半年整体处于弱复苏的过程,从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一季度来看,情况在逐步好转,但复苏幅度比较有限。”张先生表示。

市场需求疲软的同时,一些上市公司表示行业目前处于产能过剩、消化库存的阶段,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指数持续走低,公司不得不卷入“价格战”,毛利减少,给盈利带来较大压力。从事材料化工行业的江苏某中型上市公司董秘谢先生向证券时报记者坦言,疫情期间出于防疫需要,各地企业虽然开开停停,但供需总体维持平衡。疫情防控转段后,大家“放开手脚干”,每家的产能都出现过剩,导致价格涨不起来。

瀚川智能是一家为智能制造装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上市公司。近期,瀚川智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回应业绩预亏时解释称,疫情防控转段后,公司及公司客户均对2023年的市场情况充满期待,并在新产品、新业务上投入较多人力资源与产能。但是从全年来看,并未迎来反弹式增长,仍处于消化库存的阶段。因此,公司业务所处赛道未迎来快速增长,叠加前期资源投入较多,造成短期经营业绩亏损。

现金流普遍存缺口 企业苦练内功扩研发

现金流是衡量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稳定充足的现金流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也是企业扩大生产和研发投入、开展投资活动的基础。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上市公司在经营现金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压力。受访上市公司中,有54.85%表示目前资金紧张,其中资金缺口达到50%以上的有20.21%,仅有45.15%的上市公司表示目前经营所需资金充裕或基本正常。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处于扩张区间还是订单面临萎缩的企业,普遍反映现金流存在缺口。对于订单减少的上市公司而言,营收下降、业绩恶化是导致现金流紧张的主要原因;对于订单增加、生产处于扩张状态的公司而言,则会面临资金投入增加带来的压力。

多家上市公司提到,应收账款回款难、回款慢是造成现金流紧张的重要原因。记者注意到,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天亿马、海王生物、润建股份、柳药集团、利元亨等上市公司围绕现金流及应收账款情况进行了答复,普遍表示公司将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回收。

前述西南地区深冷装备上市公司总经理谢先生向记者坦言,公司的产品为成套设备,客户的项目建设和付款周期长,部分项目由于客户的资金紧张或贷款不能及时到位,或政府对客户项目的审批时间延迟等原因,均可能导致公司回收货款不及预期。为应对这一困难,公司通过加强催收、诉讼、以物抵债等方式回收货款,并调整销售政策,加强风险控制,如要求客户增加人保、物保等征信手段。他表示,三角债现象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期待政府层面能协调解决拖欠货款问题。

在现金流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企业的投资计划趋于保守和审慎。受访上市公司中,19.59%的公司表示暂无投资计划,27.01%表示2024年投资计划较2023年有所下降,24.54%表示投资计划与去年基本持平,仅有28.86%表示2024年的投资计划较上年呈增长趋势。

调查结果还显示,目前影响公司投资最关键的问题是“外部市场不确定性高,不敢轻易投资”,有52.58%的受访企业将其排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订单缩减,市场活跃度不高”和“原材料、人力等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某中型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徐女士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经营者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比较敏感,尤其对中美关系及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存在担忧情绪。“企业家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担忧,使其在投资扩张上会有所保留。”徐女士说。

虽然面临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行业竞争激烈等难题,但大多数受访上市公司仍非常重视研发。调查结果显示,70.93%的公司预计今年投入的研发费用较去年同期持平或上升,表明多数受访上市公司认识到研发在推动创新和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愿意为之投入资源。

一家华南地区材料行业的上市公司技术总监朱先生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公司近年来抓住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发展势头很好,而这得益于十年前的布局与多年来的研发投入。“以前我们主要做建筑门窗,后来在专家的建议下,我们主攻节能门窗和汽车用铝两个方向,做了很多技术储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起来以后,对材料领域有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正好匹配到我们的技术储备。这两年,我们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朱先生说。

“出海”拓市场意愿强烈 新兴市场价格承压挑战大

企业的销售目标反映了企业对潜在市场需求、市场趋势的判断,同时也是其自身实力和发展信心的体现。

调查结果显示,43.50%的受访公司设定的2024年销售收入目标比去年增长5%以上,其中有12.78%的受访公司设定的销售目标增长在30%以上,这部分公司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但与此同时,也有30.11%的公司表示今年的销售收入总额目标有所下降,其中预计下降幅度超30%以上的有14.85%,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金融业”和“建筑业”等行业。

影响上市公司销售目标的原因中,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周期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前三大因素。其中,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最大。广电计量回复记者提问时表示,公司今年的销售目标较去年有所提高,主要是基于对国内经济、行业发展等宏观形势的预判,对未来发展有信心。佳都科技方面也表示,公司认为外部经济环境在逐步向好,所以适当调高了目标。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对于部分企业而言,提高销售目标是应对订单减少和市场价格下行的举措。张先生表示,公司订单存在缩减的阶段性困难,因此要加大销售力度、加大寻找新客户的力度。此外,部分行业由于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在存量竞争中不断下探,倘若维持与去年同等销售量,销售总额就会出现同比下降。

由于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出海”拓展市场成为了许多企业的选择。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五成受访上市公司表示有开辟或者扩大海外销售市场的计划。

蜀道装备回复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在非洲、中东、远东和东南亚建立了销售渠道,已经拥有部分客户。该公司还表示,如今该行业出口业务的价格战现象有所缓解,产品的销售毛利水平较国内高,对公司的经营具有积极的影响。

但记者在访谈中也发现,对于部分行业和企业来说,“出海”是一种无奈之举。“在海外设厂经营的成本很高,但为了规避美国外贸政策带来的一些限制,企业就只能被迫‘出海’建厂搞生产了。”张先生坦言,部分产品面临的出口限制很大,企业层面都挺担心中美关系对产品进出口的影响。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企业进军及开拓海外市场的道路已经越发充满挑战。“海外市场已经从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欧美国家购买力更高,外贸效率比较高。但出于综合因素考虑,我们只能更多往发展中国家拓展,发展中国家的购买力不强,外贸效率也比较低。”徐女士说。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不少企业开始布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有海外销售的受访上市公司中,有40.06%的上市公司表示欧美发达市场占比下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占比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航空、汽车、集成电路等行业领域客户加速布局海外,我们也将把握机遇,适时拓展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广电计量表示。

与此同时,也有受访公司坦言,新兴市场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企业在海外市场竞争时往往不得不卷入价格战。前述江苏地区化工行业某上市公司董秘谢先生表示,“前两年某个产品1千克能卖到100元,如今只能卖82元或83元,但同行可能报价78元或79元,大家都在不计成本地争夺客户”。

对于企业“出海”的价格难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企业在这一阶段不要计较一时得失,即便利润很薄或者亏损,也要保有哪怕最小的市场份额,不要轻易撤走海外市场。“将来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好转,还能东山再起,那时中国的产品依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刘志勤说。

期盼出台更多更实政策 降低经营负担引导有序发展

去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纷纷出台多个政策,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振企业发展和市场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上市公司认为企业2024年发展预期的平均分为5.12分(满分为10分),接近“偏弱”的评价,反映了受访上市公司对2024年的发展持相对谨慎的态度。

为何谨慎?顾虑在哪里?有55%的受访上市公司认为影响公司发展预期的首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增长趋势不确定”,随后是“行业和市场竞争加剧”和“政府监管政策变化”等情形。

刘志勤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处于下行通道,基本面偏弱,上市公司对2024年发展普遍持审慎乐观态度,符合当前的市场预期和状态。“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企业普遍存在三种状态:一是举棋不定,二是坐而观望,三是蓄势待发。事实上,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国内外的表现大体一致。”刘志勤说。

“今年面临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部分竞争对手的低价竞争,对公司的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广电计量表示,因此,公司今年将调整经营策略,优化业务结构,加强全国各区域、实验室协同开发,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佳都科技方面也坦言,今年公司经营面临最主要困难是受经济周期和产业政策的影响,以公司的主业大交通来看,目前该领域的财政投入偏低,市场经营环境受到整体财政支出偏低的影响比较大。

对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或措施,进一步支持企业发展,业界充满期待。调查结果显示,49.28%的受访上市公司希望政府“落实和完善税收优惠政策”,41.03%期待“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设备更新等支持力度”,35.88%希望“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除此以外,“稳投资促消费扩大内需”(34.23%)和“降低能源、物流等要素成本”(33.81%)也是上市公司普遍期待的措施。

“公司2024年的人力预算比去年高了不少,包括疫情期间缓交的社保需要补齐。”徐女士表示,期待相关部门在社保、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优惠,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和资金压力,同时对企业在开展技改、自动化智能化转型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

张先生表示,去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围绕这一指导性意见,期待能有更多更实际的配套措施,向企业释放更强的经济发展信号。佳都科技方面建议,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为企业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此外,部分产业出现重复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无序竞争,也给企业的生产带来不确定性。张先生告诉记者,以化工行业为例,近两年的丙烷、聚丙烯、环丙烷等项目出现大量重复投资,导致供需不平衡,产业开始出清,小企业最终会难以支撑下去。江波龙方面指出,期盼政府层面能加强产业政策引导,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及市场要求,制定更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对于产能过剩,全国政协委员何杰日前提交了相关提案。他指出,当前国内出现同一新兴产业产能反复过剩问题,以光伏产业为例,数据显示,若所有扩产项目按期落地,硅料、电池片产能将超过1100GW,硅片、组件产能将达到900GW,远超480GW—550GW的市场需求。他建议采取有力措施,防范新兴产业产能反复过剩。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市场内在稳定机制建设需要一个“基石”五个“支柱”,一个“基石”就是高质量的上市公司。在过去一年,广大上市公司努力拼搏,逐渐走出疫情的阴霾和影响。在内外部环境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的当下,期待更多利好的因素持续释放,各项积极措施更多出台,为企业发展营造更良好的预期和更强劲的动力。

责编:朱雨蒙


校对:廖胜超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时报会客厅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丨 突发!五粮液打假!拼多多最新回应证监会重磅部署!全力维护市场平稳运行国务院印发!这些领域迎利好!中央金融委重磅会议!连续3日成交超万亿,却有巨头尾盘闪崩!碧桂园最新回应!李吉平被查!突发!河北燕郊发生爆炸,伤亡情况暂不明昨夜,全球沸腾!中概股狂飙深夜,金价跳水、美元拉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