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旧文重刊】“谜”字生世谜案:“谜”字最早出现于三国,是不是?

2016-08-30 喜爱灯谜的就点》 微谜会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微谜会”可快速关注            


《惜余春灯话》2015412日上线,这是《绿杨春灯话》系列的升级版,文章在《文虎摘锦》杂志刊发后,作者还经常增删批改,本期首发的是《谜字说》,也是网络首发。提要如下:

 

1、现存古籍里最早出现“谜”字是南朝的鲍照集,鲍照不是最早使用“谜”字之人,更不是他首创“谜”字;

 

2、顾野王的《玉篇》没有“谜”字,我们看到的《说文》和《玉篇》中的“谜”字都是宋朝人添进去的;

 

3、可考“谜”字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李登的《声类》,《慧琳音义》有记载,顾震福最早做过辑佚;

 

4、普通话“谜”字不是原来的读音。

 

 

《惜余春灯话》之一·谜字说

 

文‖王峰

 

谜语的起源,与诗歌有关联,“谜”字的产生,亦是如此。谜语伴随人类语言产生而产生,谣歌形式是其最初的载体。谜这种文化现象在战国以前,并无具体的文字相指。直至《韩非子·喻老》“右司马御座而与王讔曰”、《吕氏春秋·重言》“荆庄王三年不听而好讔”、《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辞于朝”等篇句,始有隐语之义的“讔”字和“廋”字,“讔”和“廋”二字相异,或因方言所致,而两者可互训。《文心雕龙·谐讔》因云:“讔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讔”是“谜”的雏形。章炳麟在《自述学术次第》一文中有云:“古字至少,而汉代孽乳为九千,唐宋以来字至二、三万矣。自非域外之语,字虽转繁,其语必有所根本。盖义相引申者,由其近似之声转成一语,转造一字,此语言文字自然之则也”。东汉末年,魏伯阳的《参同契》、孔融的《离合作郡姓名字诗》和“绝妙好辞”碑隐等已显现出创作隐语的文义化趋势,诗歌确是切合谜语的一种文学载体。刘勰给“谜”作了经典定义:“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这种文化现象已从主体单纯的“隐”,衍生演进出对客体的“迷”,隐语衍化成文义谜语,使“谜”字出现有了可能。

 

《文心雕龙》云:“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一直以来,缺乏资料佐证“谜”字也出现于魏晋时期。南朝时始现“谜”字是历代学人共识,因鲍照曾遗世“井”、“龟”、“土”三则字谜诗。但若认为鲍照最早使用了“谜”字,进而再推断出,鲍照是首创“谜”字之人,这类论调显然乖谬悖理。公元466年,鲍照五十余岁时遇难于乱兵,齐永明年间(483-493)虞炎奉太子萧长懋之命,将鲍氏遗落的诗文编次成十卷本,题为《鲍照集》,《隋书·经籍志》载南朝梁时还有一种六卷本,但俱失传。现存较早的鲍照集是《四部丛刊》影印明毛廉校本《鲍氏集》,最流行的集子是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鲍集中篇名《字谜三首》可能是鲍照的原题,也可能是虞炎编定时所加。现存古籍里最早出现“谜”字是鲍照集,至目前可成定论,也仅此而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别集类存目五》在论及《徐文长逸稿》时认为:“《鲍照集》中载《字谜》,恐非当时旧本”。然魏晋以降,谜语在文人间悄然流行,鲍氏字谜诗何尝不“如五丁凿山,开人世所未有”。 


《鲍明远集·字谜三首》

 

通过古代字书的收字,可追寻“谜”字出现的线索,及其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语言学家周祖谟先生的《〈说文解字〉概论》中说:“从《说文》所收词汇中可见其对古代社会文化发展及其阶段的反映。事物有不同名称,今以一个共名称之。……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生活文化情况,古人对事物认识的深入程度”。成书于公元100-121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不载,是因当时尚未出现“谜”字。继《说文》后最重要的字书是南朝梁陈间顾野王的《玉篇》,成书时间为公元543年,在鲍照和刘勰生活的时代后,书中收录了两汉至两晋时期的不少新生字,较《说文》多出6401个字。南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隐语”条云:“古之所谓廋词,即今之隐语,而俗所谓谜。《玉篇》‘谜’字释云:‘隐也’”。受此说影响,近代词人况周颐的《辛巳春灯百谜》序言、民国杨汝泉的《谜语之研究》等俱认为“谜”字收于《玉篇》,清人翟灏《通俗编》末卷《识余》对“谜”字更有则按语:“古无‘谜’字,《玉篇》始收入之”,苏州诸家瑜先生曾撰文《顾野王、〈玉篇〉和谜》称:“第一个将‘谜’字收入字典中并作注释的人是吴县人顾野王”。实际他们的表述均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因宋代起所见《玉篇》是修增后的版本,一般称之为今本《玉篇》。顾野王的原本《玉篇》遭唐人增字减注,公元1013年宋真宗敕令陈彭年等重修,宋本《玉篇》亦称《大广益会玉篇》,但与原本《玉篇》的收字及编撰体例大相径庭,尤其删除殆尽了原本里保留的大量书证,较唐《封氏闻见记》记载原本《玉篇》收16917字多5887字。今本《玉篇》第九卷“言部”共有382个字,“谜”字列第342个,注音义为:“米闭切,隐言也”。而在宋本《玉篇》成书的27年前,徐铉等校订的《说文解字》已收入“谜”字,故钱南扬教授在《谜史》中说:“周秦两汉之书,不载‘谜’字。宋刻本《说文解字》有之,则后人增入也”。原本《说文》与《玉篇》一样,经数百年的辗转传抄及唐人窜改,至宋初已违失本真,公元986年宋太宗命徐铉等进行校订,现在一般所见就是这部世称“大徐本”《说文解字》。徐铉对《说文》作了精心校订、纠正讹误,既保存了许本的原貌,又有所创新,宋本《玉篇》于此远所不及。大徐本“有经典相承,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亦皆增加,别题之曰‘新附字’”,“大徐本”新附字共402字,分附于各部正文后,从中可考知六朝前后产生的新字、新词,其“言部”新附八字,“谜”字列第六,解为:“隐语也。从言迷,迷亦声。莫计切”。

 

尽管原本《玉篇》有时间条件和编录可能,但确未载“谜”字,这个结论是因发现久佚的原本《玉篇》后而可证。晚清学者杨守敬在任驻日钦使随员期间,访得大量我国失传的渡日汉籍,随后帮助黎庶昌将所发现的写本《玉篇》零卷刻入《古逸丛书》,加之后来罗振玉的珂罗版《玉篇》残卷,学界才略知《玉篇》原貌。原本《玉篇》现存2087个字,为原书的八分之一强。其第九卷“言部”起于“话”字,前缺67字,存313字,有野王案语者88字,注文达11161字。胡吉宣先生手稿本遗著《玉篇校释》,以广益本为基础,加入原本残卷全部内容,其“言部”共有482字,他把“谜”字列为第400个。值得注意的是,零卷“言部”无“谜”字,再据顾野王的编撰体例,并对照宋本《玉篇》排序,结合《玉篇校释》中“谜”字所列位置,可以推定原本“言部”所缺67字不应包含“谜”字。因此,“谜”字并不载原本《玉篇》,今本《玉篇》所载乃是宋人增补。

胡吉宣《玉篇校释·言部》“谜”字页影

 

在《说文》和《玉篇》之间有部三国魏左校令(或左校尉)李登撰的《声类》,该书是原本《玉篇》新增字的来源之一。根据《魏书·江氏传》和唐《封氏闻见记》等籍大略可知《声类》共分十卷,计收11520, 不分韵部, 按宫、商、角、徵、羽五音编排,字下有注释。《声类》在唐以后就失传,仅存于一些典籍的征引文中,全书面貌无以得见。对于《声类》的辑佚与研究,清人已取得了不少成就,兴化任大椿的《小学钩沈》、海宁陈鳣的《小学拾存》、历城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江都黄奭的《黄氏佚书考》等著俱辑得《声类》佚文200余条,佚文数量、内容及征引文献等方面大致相同。1892年淮安顾震福的《小学钩沈续编》却辑得《声类》佚文315条,其中第220条下为:“谜,隐语,迷人也”,并注所引文献为“《慧琳音义》三十六”。杨守敬使日所见之书,其中就有唐高僧慧琳的百卷本《一切经音义》,为区别于其它《一切经音义》名,学界称之为《慧琳音义》。其三十六卷第四条释《苏婆呼童子请问经》“谜”字条下:“迷弊反。《考声》云:谜,考隐言,语以惑人也。《韵略》亦云:隐语也。《声类》云:隐语,迷人也”。《慧琳音义》是部佛经音义集大成之作,该书不单有助研读佛经,对文字、音韵和训诂亦具研究意义,还对文学、史学等诸多学科有研究价值。《慧琳音义》传回本土后,学者多利用其书证对古籍进行辑佚和校勘,《小学钩沈续编》自序云:“比来日本所出诸逸书,多引古籍遗文,任氏亦未之见”,时年二十一岁的顾震福以《慧琳音义》辑佚《声类》,弥补了任大椿未见之遗,虽总佚文尚不足全书的百分之三,就其辑得的“谜”字条已意义非凡了。《慧琳音义》释字时引书详尽,但“谜”字条下未引录《玉篇》,这是原本《玉篇》未收“谜”字的又一力证。《声类》虽已亡佚,而《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俱载《声类》,慧琳与《封氏闻见记》作者封演的生活年代也相近,说明中土文献《慧琳音义》引《声类》时有存,且《慧琳音义》本身在学界的可信度也极高。综上确切表明,可考“谜”字最早出现于李登的《声类》,其出现年代可上推二百年到曹魏(220-265)时期,同时印证了《文心雕龙》之说。胡吉宣先生利用《慧琳音义》校释《玉篇》时,对“谜”字有则案语:“刘勰云魏始有谜,李登已录此字,至鲍照乃以入诗耳”,阐明了“谜”字源流。



顾震福《小学钩沈续编·声类》“谜”字页影



 慧琳《一切经音义·苏婆呼童子请问经》“谜”字页影

 

遵循“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的字源法则,“谜”字的造字方法是会意兼形声,“迷”字是形声字声符,并能表义,增形繁化而成“谜”字,《声类》强调了“谜”字有“迷人”的特义。清代学者钮树玉认为“‘迷’训‘惑’,与‘谜’义有合”,疑“谜”字是“迷”的俗字;郑珍以为“谜”字“义当作‘迷’”,一如“‘讔’即‘隐’字,俱加言旁”;现代学者王力干脆认为“谜”字是“迷”字的后起字。“谜”字是六朝人俗书而致,不是某个人的造字,更不会明确出某个人首先使用。在“谜”字尚未成为正式用字时,原本《玉篇》未收是可理解的。正史中最早出现“谜”字是在《魏书》和《北史》的“箸(筷子)谜”故事里,原文为“试作一谜,当思解之,以释毒闷”,此事发生在公元475年,文中接道“龙武欻忆旧谜云:‘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犲狼,赃不入己’”,这些叙述可见“谜”字正式使用的年代。

 

“谜”字是中古才出现的字,《刊谬补缺切韵》、《唐韵》、大徐本《说文》、《龙龛手镜》、《广韵》等俱以“莫计”反切。自北宋《集韵》起,“谜”字出现了平声调,注音为“绵批切”,注义为“言惑也”,义源本自《考声》,实即“谜语”。明代《洪武正韵》仍以去声为正读,定音沿用《集韵》始的“弥计切”。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李光地奉敕撰的《音韵阐微》是以北京音官话为普通音的源流,他将“谜”字反切注音改用“米诣切”。“谜”字声母为“明”,韵母为“齐”,去、平两声统属“蟹”摄,分属“霁”和“齐”两韵部,以去声为正读,其中古音可拟为“mei”,高本汉等学者则拟读为“miei”。1913年民国教育部读音统一会经各省代表投票,据《音韵阐微》审定国音,“谜”字记音字母为“ㄇ|”,后在1919年以《国音字典》及1922年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订正的《校改国音字典》颁行,“谜”字音为“ㄇ|,明齐去”,所谓“既不宜拘滞古音,亦不可偏徇方言,要当以现今全国最普通之读音为标准”。1932年教育部废止“老国音”并颁行《国音常用字汇》,“谜”字音为“ㄇㄟ(去)”和“ㄇ| (阳平)”,注义为“①隐语;②谓难解之事理”。至1948年按原主编人钱玄同拟定的增订条例,《增订注解国音常用字汇》发现改正了《国音常用字汇》讹错的六、七处,其中之一便是“谜”字改普通音“ㄇ| (阳平)”为正读,经籍音“ㄇㄟ(去)”为又读,新增音“ㄇ| (去)”,至此京音“谜”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被正式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在19562月《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明确指出:“汉语统一的基础已经存在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谜”字普通话读音因之延续使用,并有了白话文释义。《新华字典》把“mi(阳平)”音作为唯一正读,释义为:“①谜语,隐射事物或文字的谜语;②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该《字典》从《集韵》和《类篇》列“詸”字,视为异体字;《现代汉语词典》释“谜”字义为“①谜语;②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把中古音“mei(去)”则视为方言口语读音;《辞源》修订本“谜”字汉语拼音标普通话读音“mi(阳平)”,并注《广韵》反切“莫计切”,声纽“霁韵,明”,释义“隐语。古称廋词”,书证为“南朝宋鲍照《鲍氏集》有‘井谜’诗”。


值得再读

 可点击以下链接,

查阅相关文章和资讯:


微谜会第二十季30则谜题汇总

(微信公众号:猜灯赏谜)


品读“微谜会”第十九季作品随想

(武骝)


郑百川《谜病例话》之十一:

穿凿牵合


吴江谜语大赛暨纪念薛凤昌诞辰140周年

地方谜史研讨会,很成功!


“名城姑苏”全国法治谜语邀请赛征文征谜揭晓:

“灯谜基本法”概念引人关注



了解更多灯谜信息

长按下面二维码可关注微信公众号微谜会

………………

微信搜号码:dadengmi

查找公众号:微谜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