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不透的基里科与莫兰迪

2017-07-05 莫尔本 艺术当代


“那个画一排瓶子的意大利画家。”当人们谈起乔治·莫兰迪时都会这么说。他所处的年代正是意大利未来主义与形而上画派起落时期。

在意大利现代艺术兴起与发展过程中,形而上画派虽是规模很小的运动,但它作为现代艺术与哲学观念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画派,其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


形而上派画家们把真实与非真实犹如缠绵的梦境融合在一起,他们比后来的超现实主义画派更早地体现了精神分析学中关于直觉、幻觉和潜意识的应用,作品中充满了神秘怪异的气氛,外部世界的表面外貌隐藏着另一种更深奥的现实。


而基里科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曾说:一个人必须把世界上的一切描绘成一个谜,并居住在这世界里,就如同是居住在一个巨大陌生的博物馆中一样。


理想、神秘气息、梦境与现实......


看不透?


上海,“基里科&莫兰迪——意大利现代艺术的光芒”,等你来看。



左:莫兰迪;右:基里科


莫兰迪,简单中的不简单,平凡中的不平凡。


世人总觉得莫兰迪难以琢磨。


在喧嚣的现代艺术运动中,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静物绘画,非但没有让世人厌烦,反倒越来越让人心驰神往。


当一切的繁杂过去,当时间慢慢流逝,世界在他的画里便回到最初的模样,简单纯粹。


静下来,慢慢地,回归内心的本真,品味灰色不同凡响的美,温柔持久地释放着最朴实的震撼力和直抵内心深处的快乐与优雅,与纯静真美融为一体。


莫兰迪,世界就这样安静下来:


莫兰迪作品:





巴尔蒂斯认为:“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


乔治·莫兰迪(1890-1964)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在20世纪的具象艺术领域中,莫兰迪以其高度个人化的特点,成为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是版画家、油画家。他终身未娶,也没有爱情记录,如隐士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生中从未离开过家乡。


这个画僧一样的艺术家,心中有禅堂,对物本身有种笃实的虔诚。对他来说,呈现眼前的真实,依赖视觉去探求事物本身乃是一种信仰。他最初沉迷于印象派,对塞尚的绘画颇感兴趣,也学习过立体派。但最终在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以形和色的巧妙妥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理念。


他喜欢描绘被阳光占据后显得虚无的空间,把那些瓶瓶罐罐并置,一再重复,寻找中间的微妙与真实,以小见大,朴实中见传奇。在简单的事物中,寻找精髓,继而探寻平凡状态中的深层意识,单纯高雅、清新美妙、质朴真诚。


越是简单、平凡无奇的物,就越能从多余的诠释中解放。


宁静与和谐里,似乎永恒就在眼前。





1904年5月14日,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写道:“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


不知是否莫兰迪深谙这句话的意味。


总之,孤独成就了他。




与他同时期的另一位大师基里科却带给我们另外的世界。那个我们同样看不透的世界。


除了现实,基里科的作品还融入了对这个世界的幻想,并赋予画中的物品象征意义。他认为“所有的创造都在沉默中进行”,有价值的东西应是“闭着眼看到的世界”,是“人间微妙感情的反映”。


他的画里弥漫着一种莫名的情绪,在20世纪10年代的城市景观和奇特的矫揉造作中来回游荡。他对待场面并不像传统的城市景观,事实上,作为充满各种活动和日常事件的场所,这些人群与阳光时常出没的街道,很可能是我们在梦境中遇到的情境。


孤独的背影、石膏残肢、空无一人的街道、光与影的相伴......


为什么在他的画前会想流泪?


基里科作品:





为何会想流泪?


感受不是来自画面中角色,而是观者自己。


画面本身给我们不安,是因为我们就时常处在这样的境遇中:我们看到、预知到某件事情将要发生,却无法阻止或者避开——正如站在这幅画前。


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 1888- 1974)生于希腊东部的沃洛斯,由西西里裔的父亲和热那亚裔的母亲养育成人。他是形而上派(scuola metafisica)艺术运动的始创人。


基里科的风格,受到叔本华及尼采等哲学家形而上学说的影响。形而上学说认为,不看事件的表面现象,也就是单纯的外表形象,也不着重所谓认知的合理性,而是讲究追求现实中的经验,以及逻辑以外的真理。


他的艺术道路是如此与众不同。


他有意识地将物体置于不合理的位置上,利用物与物的照应,表现出物与物之间新的关系,从而使这些东西超出了日常所见。由此,他的画面上如谜一般令人难解的感觉就此产生。因此他的作品既有先于达达派的东西,又是超现实主义所说的“让环境改变”在绘画中的表现。


基里科作品:





一个人必须把世界上的一切描绘成一个谜,并居住在这世界里,如同居住在一个巨大陌生的博物馆中一样。


对于基里科来说,这世界始终是个谜。



而当基里科&莫兰迪在一起,同一时代的两位大师,能迸发出什么样的火花?绽放出什么样的光芒?


他们之间也曾有过交汇:


哥特弗莱德·勃姆在他的《乔治·莫兰迪的艺术观念》一文中写道:莫兰迪在他的“形而上”时期借用了这一异质,他着迷于塞尚对想象、构成和创造的拒绝。基里科认为:“莫兰迪拥有欧洲艺术真正深刻的纯净抒情感,表现平凡事物的形而上精神。莫兰迪教给年轻人几何图画的永恒定律,那是所有伟大、所有美、所有沉郁情感的基础。”


在对于艺术的见解上,他们是这样说的:


莫兰迪说:


我本质上是那种画静物画的画家,传达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氛围,我从来都把这种氛围放在其他因素之上。

我的绘画还是纯粹的静物画,从来没有提示什么形而上学的、超现实的、心理学的或是文学上的思考。

我想我还一直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信徒,不喜欢为了宗教信仰、社会正义或者是民族荣誉而艺术。


基里科认为:


一般物体常有两种形态:一是我们随时可以看清楚,也就是通常人谁都可以见到的形象;二是只有极少数人具有形而上的抽象和明晰的透视力,像调光线那样能透视物体内部的形象,而这一瞬间看到的正是形而上的形象。


他认为第二种形象宛如捕捉神秘之蝶,普通人凭无知的感受能力是不可能捕获的。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达到目的。


这两段话怎么理解?两个风格迥异的大师,当他们的大批量作品在同一展厅展出,是交相辉映?激情碰撞?还是双星合璧,对话无限?


各种疑问、各种可能......


上海,艺仓美术馆,展览“基里科&莫兰迪——意大利现代艺术的光芒”会告诉你。


展览展出基里科原作真迹共95件,莫兰迪原作真迹27件:油画、坦培拉(蛋彩画)、雕塑、版画、铜板画与素描手稿等,以及其他作品逾140件。


如此大批量的原作,或许以后再无机缘见到,毕竟,这些展品汇集了欧洲各大美术馆的珍藏。


双星辉映,光彩夺目间,呈现意大利现代艺术的光芒!


来看展出的五大作品:



这些作品很眼熟?是的!它们都是两位大师的代表作,我们时常会在与美术史相关的书籍中见到。


想亲临现场?快来领福利!


《艺术当代》读者福利


230元订阅全年杂志

可获赠价值120元展览门票一张

限60名

一键订阅




新刊上市 · 点击封面浏览

长按二维码 关注艺术当代

点击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订阅上海书画出版社 其他四本期刊公众微信,您将收到不同门类的艺术资讯,还有每期杂志精彩内容大放送。



▼▼▼▼杂志订阅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