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脑里全是考虑着国家和人民,唯独没有(考虑)他自己。”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在这一时间节点,重温包括周恩来总理在内的中共领导人家风故事显得格外有意义。作为周总理的侄女,也是陪伴周总理夫妇时间最久的周家晚辈,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回忆有关总理的家风故事。
中新社记者:我们从小在各类读物里面都可以读到有关总理的故事。在与他生活的这些年月里,周总理日常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周秉德:日常生活中,就是“忙”。因为他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他脑里全是考虑着国家和人民,唯独没有(考虑)他自己。他(总)在考虑全国人民的生活怎么样?有没有改善?有没有提高?国家建设、国防事业、外交等各方面让他忙不过来。甚至只能在开会时,往喝茶的茶杯里放些玉米糊,或是在汽车里吃两块饼干来扛饿。时间对他来讲太宝贵。当时考虑到安全因素,建议领导同志少坐飞机。但他坚持坐飞机,只是希望抓紧时间多做事情。在我们的印象中,他就是一个为国为民、一直在忙碌的人。
作为周总理的侄女,也是陪伴周总理夫妇时间最久的周家晚辈,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回忆有关总理的家风故事。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记者:如果要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形容总理的家风,您会怎么形容?
周秉德:共产党员要为全国人民服务,不能为自己谋私利,也不能为家人谋私利,这是他一贯的原则。他非常简朴。例如吃饭,家里边从来都不可以有山珍海味。吃饭时,就是一荤一素一个汤。鱼如果没有吃完,下一顿要继续吃完。去外面工作时,事先要跟各个单位讲清楚,就吃普通食堂,不可以有专门的招待。浪费、豪华等都是他反对的。大家看他的形象,都觉得他着装笔挺、很整洁,但是实际上他里边的衬衣全都是补了又补、破了又破。出国时也是穿这种衣服。他住在总统府、皇宫那些地方,不好在那里洗衣服,就送到咱们大使馆,请大使夫人帮着洗。大使夫人们在洗的时候,哭着洗,不敢用力,用力就会破,因为衣服很薄,还有很多补丁。他不喜欢物质享受,在生活上没有为自己考虑。西花厅是个清末的房子、很潮湿,都是大方砖地砖。两个老人的腿不好,经常会疼。有一次两位老人离开北京一段时间,他的生活秘书请中南海的装修队伍把地面改成木板,然后还换了一张软床、窗帘、浴缸。他回来以后大发雷霆,到另外一个简单的地方去住。住了几天,有些领导同志说我们要跟你商量事情不方便,你应该回来。秘书也做了检讨,窗帘、木板床都换回来。地面没有再翻,因为翻了以后更劳民伤财。浴缸因为砌在地面,也就没换。他虽然回来住了,但是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他两次做检查,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我带个好头,你们都会学做好事情。我要是带个坏头,你们会跟着我学坏。你们可别跟我学,这件事情我是要检讨的”。中新社记者:周总理和邓主席夫妇在家里,对于家庭最在意的事情有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在家风方面。在教育下一代上,他们两个有什么区别吗?
周秉德:他们两位都经常(给我们)讲他们的革命经历:长征的时候非常苦,吃草根、树皮,甚至没有吃的。所以周总理说,我们几十年来的革命,随时准备可能牺牲;我们只是革命队伍中的幸存者。革命路上一起的同志,太多都牺牲了。所以我们现在不能忘了这些革命先烈,更不能不认真地工作。我们要替这些烈士们工作。这是我伯父的责任心。他觉得自己的责任很大,所以要忘我、加倍努力地工作。
2018年9月3日,周恩来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为大家介绍自家的老照片。中新社记者 马铭言 摄
中新社记者:周总理常说他自己是国家的总理,不是周家的总理。您与他接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哪些事例是可以特别地凸显周总理无私奉献、一生为民的形象?周秉德:我伯父特别忙,所以我们家里的事情是伯母操心。周家是个大家庭,很多人有什么事就找(伯母)。这家有病了、那家有困难了,都是我伯母承担起来。伯父顾不上,但是他掌握原则,就是不能特别照顾。有一个故事是,(西花厅)院子里除了海棠以外,还有一些梨树、桃树等。每年秋天,这些果树结果之后,伯父觉得不能浪费,就让大家来分享,而且他要付款。他认为,院子是公家的院子,树是公家的树,水是公家的水。包括养护这些花木的工人都是公家派来的。我们没有动手,就不能坐享其成。我们得花钱,但是不能浪费。每次他都是这样公私分明。有时候到机场去接外宾,我伯父非常注重仪表,但是工作一忙,胡子就顾不上刮。他就从西花厅到北京饭店去(理发)。理发之后,从家到北京饭店这一段路程要记下里程。因为这一段是私事,私事要记下里程。到月底的时候,凡是私事用车都要去交费。他还不时地要督促司机师傅。老杨师傅回忆的时候就说,总理经常要问他有没有记下来。
作为周总理的侄女,也是陪伴周总理夫妇时间最久的周家晚辈,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回忆有关总理的家风故事。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记者:我们听说过一个有关您的故事。您工作之后离开北京,辗转数年又回到北京。伯父见到您的第一句话,不是问候而是带有些许责备的“质疑”。周秉德:1955年我18岁,在一个小学做老师。工作三个月,区委机关把我调到区委去做一个临时工作。到区委工作后,我就告诉伯父。“你不在小学这样的基层工作了?怎么能到区委机关?是不是因为我周某人的关系?”我说,是组织上让我来的,我得服从组织分配。他就希望我们在最基层、最艰苦、最边缘的地方工作,“这是你们应该去锻炼的地方”。19年之后是1974年,我跟先生随军到外地,在西安工作5年、又在遵义的山沟里工作了4年。组织上把我先生调回北京。我不敢跟着回来,因为没有调令。我陪他去跟领导告别。领导说你们怎么不一块走。我说我没有调令。领导说你周秉德回到北京去找一个工作,那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吗?我说我从来不走“一句话”的这条路。后来部队跟北京有关方面联系,让我一块回到了北京。回去后看望伯父,他又是这句话:“秉德,你都离开北京工作九年了,怎么回到北京来工作?是不是因为我周某人的关系?”同样一句话,19年后又问了一次。我伯母在旁边就说:“恩来,你别忘了,秉德不光是你的侄女,她还是随军家属。她是随军调动。”伯父这才不再追问。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因为他的关系,改善工作环境,要自己走自己的路。中新社记者:家风联系着党风政风,您怎么看周总理处理家风和党风之间的关系?
周秉德:他从内心觉得我们是共产党,共产党就不能像剥削阶级政党的政权掌握者那样有很多私心杂念。咱们共产党要为人民服务,为全国老百姓服务,把国家建设好,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共产党的作风是为了全国人民的利益,不能为个人。所以他一直这么教育我们。
作为周总理的侄女,也是陪伴周总理夫妇时间最久的周家晚辈,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回忆有关总理的家风故事。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记者:您当年住在总理家的时候,其实附近也有很多其他的中共领导人。在您看来,那一代的中共领导人,他们的家风有什么共同点吗?
周秉德:我耳闻他们也是很简朴。像刘少奇家、朱德家,孩子们都挺多。衣服都是大的穿剩下小的穿,小的穿破了,截个裤腿再穿,或者是打补丁。那个时候,大家都是按照我们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大事,绝对不会想方设法去多些收入,多些经济来源。如果孩子多(钱)不够用,那就精简着用、节俭着用。那时候都是这样。咱们共产党就是要为全国人民服务。所以,我觉得现在的一些各级干部,应该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作风。中新社记者:良好的家风往往能影响几代人,您觉得周总理夫妇带给周家下一代身上影响最大的品格是什么?周秉德:我们不是作老百姓,我们就是老百姓。一切要以国家利益、人民的利益为上。我们上学的时候,他就再三给我们强调:“你们现在是普通学生,将来长大了就是普通老百姓。绝不能因为我是国家总理,你们就有任何的特权,特权思想也不可以有。”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深刻的教育。在他的教育下,我选择去做小学老师。我初中毕业的时候,想到国家要大力地发展建设,但是听说当时国内的文盲特别多,小学缺老师。我就决定去做小学老师。我当时上学的学校,很多人都是去留苏了。我没有想过,只想着我应该去第一线,去做小学老师。这就是受到他们的影响。要是没有他们的影响,我不会想到这一步。他们的这种影响,对我们而言是实实在在的。
作为周总理的侄女,也是陪伴周总理夫妇时间最久的周家晚辈,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回忆有关总理的家风故事。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记者: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您刚才也提到我们现在的党员,我们的各级干部,应该回头去重新学习这些老共产党员身上的一些品格。您觉得现在我们重提家风故事,对于当下的中共党员有什么启示意义?
周秉德:习近平总书记也是非常重视家风、家教,要求家庭关系要处理好。现在社会上有些反面的现象,有时候一些子女或者是枕边风等没有起到好的作用。所以作为干部,你要把握住自己。首先要自律,然后要树立好家风。各级干部要认真学好共产党的历史,要发自内心地去思考我们共产党成立的理由是什么?就是牺牲自己也要为全民(族)谋利益。我们共产党员要时时想着老百姓,要想到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建设发展。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当下讲家风故事,重视家风,对年轻人尤其是现在的新的家庭意味着什么?
周秉德:现在社会上对于年轻人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年轻人的教育极为重要。(近期播出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讲述了过去的不容易,建立共产党之前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思想斗争和不同的观点,还有一些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全国人民的幸福不怕牺牲。整个电视剧不枯燥,有家庭关系,有年轻人互相之间的一些鼓励,也有些中年人的纠葛和矛盾以及不同的争论。这样无形中可以把年轻人带领得更健康、更正确,可以担负起将来的责任。现在的青年人,要接受这种教育,要懂得怎么样来接班。他们各方面都要自律,把自己管好,管好了自己也就管好了将来,同时也管好了我们国家的未来。
作为周总理的侄女,也是陪伴周总理夫妇时间最久的周家晚辈,中新社原副社长周秉德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回忆有关总理的家风故事。来源:中新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