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二)之四:曹应旺:为何说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底蕴丰厚的中华文化里得到呼应?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再次强调“两个结合”。“两个结合”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经提出就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中共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中国近代大批仁人志士为反对内忧外患、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的斗争,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一盘散沙的中国民众被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由被动转为主动,由失败转为胜利。为什么会发生这样重大的转变?从指导思想上看,就是因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1年6月,市民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参观《曙光·伟业——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专题展。该展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史、传播史为线索,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内在关联。中新社发 杜建坡 摄
中国共产党对这“两个结合”的认识,是在同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逐渐深化的。教条主义机械地从原理出发,不知道原理要通过中国文字、中国语言、中国特性表达出来,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谈学习马克思主义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批判“言必称希腊”的教条主义,重视“两个结合”,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批判“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重视具体实际,解决中国的特殊问题,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定“四个自信”,特别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理直气壮批判把中国历史文化看成漆黑一团的历史虚无主义,“两个结合”呼之而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提供肥田沃土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2018年5月3日,《风云激荡200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历史文献展》在南京大学美术馆举办,观众参观展出的马克思《布鲁塞尔笔记》第IV笔记本原始手稿。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指引
“两个结合”要求正确处理理论、实际、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中间环节是具体实际。
“中国具体实际”不是过去的具体实际,而是现在的、生动丰富的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随着具体实际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随着具体实际的发展而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论和文化都是为具体实际服务的,前者为内容,后者为形式,二者都要在具体实际中守正创新。
中国当前的具体实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交织在一起的实际,是中华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上少有的惊涛骇浪与波澜壮阔交织在一起的实际。这个具体实际怎样向前发展?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发挥引领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实践的、人民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积淀、凝聚几千年智慧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文献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常地、一贯地、自觉地被强调。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突出魅力之一,也是吸吮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而发展,其突出特点之一“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2022年1月1日,民众在浙江杭州千年古塔——六和塔下举行祈福迎新年活动。图为小朋友和书法家一同写“福”字。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为正确解决当今世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在历史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中得到呼应。马克思主义重视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追求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历史上思想家重视人与人的“群”的关系、追求“大同”社会相通。因此,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当今世界的具体问题,贡献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中外历史学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遍价值的当今世界意义多有肯定。中国历史学家梁漱溟早年曾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来,他曾这样评价:“《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人生思想上归结到中国儒家的人生,并指出世界最近未来将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指出,“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会成为世界的引领。”马丁·雅克指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文明规则不仅成了读懂中国的基础,同时也构成了现在正在成形的‘后西方’世界的基础。”美国学者哈伊里·图尔克强调:“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历史上它曾有上千年一直在与周边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成果。如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继承了这种精神,这对于全球经济,特别是一些长期被边缘化的发展中国家是重大利好。”
2019年9月20日,位于北京西单街头的“命运共同体”主题花坛。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并反复强调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解决当今世界问题的主张。从“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到“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再到“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阐发了中华文明历来崇尚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观念。从“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从“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到“金砖国家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深刻体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
东西问 | 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二)之三:何中华:马克思与孔夫子何以在实践观上跨时空“握手”?
东西问 | 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二)之二:姚中秋:为什么说“天人合一”从最深处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根性?
东西问 | 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二)之一:王绍光:“人民至上”为何写入中共第三个历史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