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节热”为何在海外持续升温? | 东西问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2022-03-17
春节传递快乐的“本领”显示了国际特质。
作者:陈晓霞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全文字数:1678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爆竹声中一岁除”,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寄托着华夏儿女浓浓乡愁,反映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民俗心理和文化精神。

2022年1月19日,江苏省盱眙县“福虎送吉祥 非遗过大年”百场系列文旅活动启动,一批非遗民俗表演项目轮番上演,吸引民众前来感受“年味”。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上古先民根据天象、气候、物候安排种植、狩猎、起居,总结出四季变化,形成“四时八节”。在这些天象气候转变的关键节点,施行巫术、占卜,祭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五谷诸神,祈求神灵保佑,逐步形成固定的节日和特定民俗活动(《逸周书·时训》)。先民在岁首即农历正月初一举行祭祀活动,祈福禳灾、欢庆娱乐,演变为民俗大节,称为“元旦”“元日”“春节”。
 
传说中,一种叫“年”的猛兽凶恶至极,每逢“春节”到先民居处抢食人、畜,危害极大。“春节”与“年”就这样连在一起了。所以,“春节”又叫“过年”。“年”惧怕红色、喧闹声和焰火,于是“过年”时人们就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张灯结彩,走亲访友,欢聚热闹。“过年”习俗代代相传,历朝历代不断丰富,时间由农历正月初一单日演变为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来年正月十五这一段时间。

2022年1月31日,中国农历除夕,北京市民张贴春联迎接即将到来的壬寅虎年。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中国具有以春节为代表的丰富节日文化和庞大节日体系,节日多顺应时令、发展出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隐含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如清明节有祭祖扫墓、插柳与戴柳习俗,端午节吃粽子、龙舟竞渡、门插菖蒲、艾叶驱恶,七夕节交融了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中元节祭祖、放河灯,中秋节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离不开对神灵、先人的祭祀,离不开对未来的祈福,因而离不开礼乐文化。《礼记·礼运》载,“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杯饮,篑捊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礼乐文化是传统节日文化底蕴的核心和根基。
 
《礼记·乐记》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与乐并行。中国传统节日遵循“月日同数”“月内取中”“年内对称”,凸显守人伦、重老者、爱幼子的血亲意识,这是中国人尊老爱幼、注重人情、知恩图报、不忘故旧、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是“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蕴含着对自然的神往、敬畏及对和谐社会的期盼。

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的区别


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泛神论和世俗化的特征,浸透着“仁、义、礼、智、信”道德价值观和集体主义观念。中国人崇尚孝道,祭祀祖先常为节日风俗。
 
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起源与基督教密不可分,宗教色彩浓郁,顶礼膜拜耶稣基督,极少向祖先祈祷与祝福。西方节日文化强调个体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注重个人性格张扬和情感表达,强调释放个性,主张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体现的是个人主义,注重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

2019年4月,人们头戴精心制作的花帽,在纽约第五大道参加一年一度的复活节游行。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中国春节海外传播


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礼记》勾勒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随着中国国力增强,海外“春节热”逐年升温,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陆续将中国的春节确定为当地的公共假日。全球中华儿女连同世界,在欢乐祥和中度过凝结着仁爱、团圆、和谐、勤劳等民族精神的中国春节。
 
2002年2月17日,印度尼西亚时任总统梅加瓦蒂宣布将春节列为国家节日。2004年春节成为纽约州全州法定节日。2005年,时任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宣布将中国农历初一定为全国假日。2008年马里兰州州长奥马利在给华裔社区拜年时宣布,将农历新年定为“亚裔农历新年日”。目前,全世界有十几个国家把中国春节定为本国法定假日,联合国首脑及各国政要开始热衷于用中文拜年。

2021年1月,美国纽约曼哈顿中国城街道张灯结彩,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春节。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2011年,联合国邮政、国际政府间集邮组织和中国收藏家协会共同发行《生肖邮宝》以及盖有联合国纪念邮戳的“生肖邮宝发行首日封”。目前,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中国的生肖邮票。
 
春节“海外热”的秘密或已被国际友人道破:法国的杰拉尔说,春节传递快乐的“本领”显示了国际特质。他相信中国春节将成为一个国际化节日。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因交流而丰富,文明在互鉴中共同发展。

受访者简介:


陈晓霞,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


图片编辑:张兴龙

文字编辑:李玉素

责编:刘羡


孙博阳:虎年说虎,地球上的老虎是怎么来的?| 东西问


东西问 | 保罗•弗里德曼:美国中餐的发展趋势是创新型中餐吗?


东西问 | 陈奕平:春节民俗为何是华人抹不掉的文化记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