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说“文明的冲突”是不明智的?| 东西问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2022-03-17

当今时代需要的是文化对话、和睦与和谐。
作者:S.R.巴特 印度哲学大会与全印度哲学联合会主席
全文字数:2358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巨大的潜能。从思想建设和系统建设的角度来看,系统思维是发挥人类潜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实践性。每一种思想体系都是一个时代和文化环境所需的结果。人类思考并非源于文化真空或虚无。有意义的人类思考必须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经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人性需求和愿望在大体上是相同的,因此人类思想应当既有地域性,又有全球性,既有个体性又有普遍性。人类的文化遗产对所有人开放,应当由所有人共享,而不应采用任何禁锢或闭门造车的方法。

 

虽然人类的思想和价值追求不分地域,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东西,需要在区域或跨地域范围内使用。每一种文化所追求的价值都是全球性的、普遍的,而提出追求和实现这些价值的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地域基础。

 

2006年拍摄的位于那烂陀寺遗址附近的玄奘纪念堂。中新社发 邵风雷 摄


人们关于多样的现实体验有多种表达方式,因此我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不应当是统一的,更不应当有任何制度化的规定,这是不恰当和不公正的。真正的思想必须源于受文化制约的具体生活经历。因此思想民主必须作为指导方针,合理的争论空间应始终存在。有创造力的人,不会总是意见一致,需要通过辩论、交流、对话和空间,以获得真理。


文化多元主义


这是一个多元主义的时代,人类拥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并且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既是一个社会所应承担的全部遗产,也是社会产生和保存的物质、思想和智力财富的结晶。

 

2019年5月,“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文化活动,展览汇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全部47国及希腊、埃及两个文明古国,共451件组文物。展览以“多元文明并置,古今文明相通”为主线。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现实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能用排他性的“非此即彼”来理解。二分法或排他性的方法不利于理解其多样性、动态性、开放性和无限扩展性。

 

现实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而多样性则是现实的创造性表现。一变成多,而“多”是“一”的创造性游戏,因此“一”存在于多,而多存在于“一”。正如华严宗遵循《华严经》所言,“一即一切,多即一,一同一切,多同一。”在这一整体观念中,“一”在本体或存在上优先于“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在价值上有优越性。其基本思想是,由于“一”和“多”是同一现实的两个方面,因此两者并非不相容,而是相辅相成的,从人类文明伊始,多姿多彩的世界文化就闪烁着灿烂光芒。

 

2021年1月8日,江苏省镇江市西津古渡社区,非遗传承人沈建国在指导江苏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制作面塑作品生肖牛。中新社发 石玉成 摄


世界上的多元文化各不相同,令人惊异,在不同点以外,他们也有共同点和相似之处,这使我们能够相互理解,和平共处,相互加强。每一种文化中都有若干思潮不停发展演变,同时有新的思想流派加入,统一性中蕴含着多样性。因而人类文明就像一个由各色花朵编织而成的花环,每朵花都是花环所散发的混合香气的贡献者。这又像管弦乐队中多种乐器共同演奏而成的交响乐,每件乐器都贡献了动听曲调。当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但它们应该被视为反常现象,而非正常。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已经形成,相互分享是有益的。因此说“文明的冲突”是不理智的,因为所有文化和文明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效用,而且具有互补性。当今时代需要的是文化对话、和睦与和谐。任何关于文化优越性或文化霸权的言论,都会破坏和平相处和全球和谐。

 

多元文化主义作为现实与生活整体观的基本支柱,是一种多元性和多样性的观点,它为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关怀分享、合理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所有存在的相互联系及其互惠性提供了依据。多元文化主义倡导平等、博爱、正义和非暴力的崇高理想。其包容、共存、一致和协调的哲学确保了适应的灵活性和对立的和解,这是当今时代非常需要的。多元文化主义在跨文化交流、宗教和谐、解决冲突、社会凝聚力和和平生活方面尤其有益。这种理解引导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并为思想和生活提供了民主。倡导和平共处、包容互助的精神。


人类文化的全球共享


共享未来,既是代内的也是代际的。它意味着限制需求、欲望和财产,抑制无限的渴求,无限的积累和无限的消费,将自然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获得财富并不是坏事,但要避免对财富的迷恋或不当使用。这方面的指导原则是“只使用必需的东西,把剩余的留给后代”。可持续生产和公平分配是必要的,在享用自然资源方面,人人平等,因此不应该有剥夺,这意味着代内公平也意味着代际公平。

 

正如我们感觉到的那样,当代全球生存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暴力和其他弊病无处不在时,这就要求我们的价值认知和生活方式发生范式转变。我们正经历在最好可能性与最坏可能性之间摇摆的关键期。

 

当前,人类面临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危机。人类的生存来到了十字路口,这是一个团结与和谐可以取得胜利、科学奇迹可以减轻人类痛苦和确保生活质量的时期。而恰恰在这个时期,恐怖和暴力力量以及低级人性冲动正在全球范围内来势汹汹,理性的人类思维面临着如何应对当前局面的困难境地。因此当务之急是探索人文资源的更深更高层面,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激励文明向前发展。当今时代需要的是文化对话,相互理解,和谐与和睦。

 

在拥有丰富多样遗产的21世纪,人类仍在寻找新的范式,寻求新的见解、新的直觉和新的方法来实现全球和平与和谐,因此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都需要认真反思。人们对现实的本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存在广泛误解,从而导致全球范围内价值观的腐蚀,生命尊严和真实性的丧失,以及伪装成真正价值观的反面价值观的盛行。


在当前全球化和拥有快速交通体系的时代,世界已经缩小,多种文化共存,需要我们和平和谐相处,以获得更好的、健康的发展。从人类文明开始,就一直有迁移和移民,但在现代这一过程已经加速,多元文化主义是一个确立已久的现象。从正面看,这是一个受欢迎的信号,它丰富了人类文明。

 

2019年5月15日晚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亚洲文化嘉年华活动在位于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图为交响互动大合唱《我们的亚细亚》。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吠陀先贤在古代就说过,让整个宇宙成为一个大家庭,道出了我们对同一世界的归属感。所有文化之间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在身份与差异的框架内,多元文化主义值得称赞。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在分歧中保持团结,并促进不同文化追随者之间的和谐。宇宙是多元性中的统一性,和谐共存是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的,宇宙并非与其本质毫不相关的一片混沌,和谐是天然的、内在的。


受访者简介:


S.R.巴特(S.R. Bhatt),印度哲学大会与全印度哲学联合会主席。印度德里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前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古印度哲学、逻辑、认识论、伦理学、价值理论、教育哲学、宗教哲学、比较宗教、社会政治思想等。代表作有《五夜派哲学》(英文,1968)、《罗摩努迦吠檀多研究》(英文,1975)、《知识、价值和教育》(英文,1986)、《佛教认识论》(英文,2000)、《印度思想中的自我概念与至尊灵魂》(英文,2003)、《吠陀智慧、文化传承与当代生活》(英文,2010)等。

图片编辑:满会乔
文字编辑:梁静
责编:张楷欣

冰雪运动是北方专属吗?| 东西问


北京中轴线为何是中华文明的独特见证?| 东西问


华侨华人与中国冰雪运动有何不解之缘?| 东西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