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俊武:如何在海外以“文”促民心相融?| 东西问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2023-08-02
作为在海外的文艺工作者,更要不断开拓文明互鉴新领域,构建民心相通新磁场。
中新社记者:顾时宏
全文字数:2138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如何让海外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走出唐人街的“自娱自乐”,更多地与当地民众交流,消除隔阂和误解,用文化艺术的形式构建起民心相融的纽带?在海外从事35年文化艺术交流的悉尼华星艺术团团长余俊武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请您谈谈今年4月到北京担任首届兰花奖国际评委的收获与感悟。

余俊武:兰花奖旨在表彰奖励全球范围内积极投身国际文化交流事业,致力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的外籍人士或机构。兰花奖的设立,不仅面向全球范围,涵盖“大文化”领域,而且具专业性、权威性,包含国际视野、人文情怀,目的是把全球文明倡议落实到具体行动。不同的文明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同的,加强文化交流,增进各国民众相互了解,有助于消除隔阂和误解,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在海外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更要不断开拓文明互鉴新领域,构建民心相通新磁场。

2007年《相约中国节》在悉尼歌剧院上演。受访者供图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财富。从事文化艺术工作35年,让我深刻感悟到海外文化艺术团体所具备的三大优势:人脉、渠道和认知。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海外,从家庭到朋友建立了厚重的人脉关系。工作生活的交往,文化艺术项目的举办,让我们在当地建立了熟悉的渠道和合作关系。此外,多年的海外生活,也让我们本着包容多元的心态,融合其他民族的精华,表达对自身文化的独特感悟,用具备海外特色的艺术语言,把中华民族传统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文化意识在海外传承。

中新社记者:悉尼华星艺术团这些年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余俊武:让我欣慰的是,35年来我始终从事着自己喜爱的文化事业。我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具备文化艺术项目操作的一定优势,再加上年轻向上的信念,让我们在当时的澳大利亚传播中华文化有较好的条件,而当时中华文化在澳大利亚的传播也才起步,空间非常广阔,使我们得以从粤语话剧、古装剧、童语剧、艺术学校、一直到举办海外春晚、登上悉尼歌剧院等,多元化拓展。1990年8月24日,澳大利亚华人文化艺术界联合会(澳华文联)正式注册成立,我被选为主席。紧接着当年的春晚《游子情》,1993年悉尼歌剧院的《中华魂》,1994年的《94春节联欢晚会》,这三台晚会,使澳华文联内部磨合了专业班底,积淀了社会知名度,产生了平台的蝴蝶效应。每逢中澳建交等节庆假日,我们就会举办大型文艺活动,邀请众多民族艺术团体加盟,形成多元文化交流的态势,也备受各界好评。2006年,澳华文联被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特批为文化公益免税机构,并有权接受捐款,成为澳大利亚政府对于捐款方的捐款给予免税的“双免”文化机构。

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悉尼华星艺术团被授予“华社之光”荣誉。受访者供图

2014年,悉尼华星艺术团在澳华文联挂牌成立,华星艺术团的“团”字,是一个“团结”的“团”。只有凝聚起本土热爱中华文化的专业人士和艺术团体,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侨社、回报社会。目前,悉尼华星艺术团旗下拥有53个艺术团体、2000多名演员,包括舞蹈团、舞蹈学校、时装团、合唱团、民乐团、京剧社、越剧团、合艺社、朗诵团、童声合唱团、腰鼓队、华星剧社等。

华星艺术团在悉尼演出剧照。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悉尼华星艺术团如何走出唐人街的“自娱自乐”,更多地与当地民众交流,进而走向主流社会?

余俊武:几十年在海外从事文化艺术交流,让我从中深深地感受到,海外华侨华人对弘扬中华文化的渴望,如何在没有组织架构、行政约束、资金往来的基础上,把这些松散的团队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澳华文联和华星艺术团像一个圆桶的桶箍把飘落在海外的一个个艺术家、艺术团如桶板一样箍在一起,形成团结一致的同心桶结构,并用这个桶在当地打出水来浇灌中华文化海外交流的土壤。大家齐心协力,积极参与澳大利亚各市郡政府主办的嘉年华艺术节,定期服务几十所安老之家老人院,并在悉尼创立了“华星闪耀”“中秋月儿圆”“我用创意上华星”“华星艺术节”等文化品牌。长年累月的积极参与、爱心奉献与项目积累,形成了悉尼华星艺术团与当地主流社会的合作模式,多达53个艺术团的优势,已发展成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外走出了一条社会公益文化发展之路。据澳大利亚官方统计,每年观看华星艺术团参与,由各市郡政府主办嘉年华艺术节演出的人数达上百万人次,其中约65%是非华语背景的观众人群。

悉尼市市长莫尔(左)给余俊武颁发中国春节嘉年华“艺术奖”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背景下,中澳文化交流与合作如何拓展更广阔空间?

余俊武:文化的本土化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合作,促进了相互了解,增强了参与和认知感。澳大利亚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度,从文化政策上,该国希望各民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百花争艳。而美美与共、民族和谐、文化交融焕发出来的文明风采,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悉尼华星艺术团体在海外本土化的蝶变与升华,正是从具体而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项目开始,一点一滴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民心相融作用。

2023年达尔文国际龙舟节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滨海举行。顾时宏 摄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为人类社会何去何从提供更多思想指引和启迪。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致力于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推动多元文化和谐共融,也为中澳文化艺术融合提供了新契机。

受访者简介:


余俊武,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3月留学澳大利亚悉尼。1992年,凭借自编自导现代话剧《寻梦》两度荣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艺术创作”奖,艺术档案被澳大利亚国家艺术馆收藏。1994年,荣获澳大利亚移民部长颁发“社区贡献”银质奖。1999年,荣获首届澳大利亚“南十字星”金奖。2006年,荣获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优秀澳大利亚人”最佳提名。2008、2009、2015年,三度荣获悉尼市政府主办的中国春节嘉年华“艺术奖”。2016年,荣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2019年,悉尼华星艺术团被授予“华社之光”荣誉。2023年,受聘为首届“兰花奖”国际评委。


文字编辑:安英昭
图片编辑:赵文宇
排版:梁静
责编:彭大伟


刘悦笛:中国人为何爱荷花更尚“和合”?| 东西问


段崇智:为何融会中国与西方是大学的使命?| 东西问


郑承志:中国龙舟运动何以风靡全球?| 东西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