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 | 大都会获赠《溪岸图》,方闻教授如何解读这一稀世名作?


热点:2017年3月2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兼CEO康柏堂(Thomas P. Campbell)宣布唐骝千(Oscar L. Tang)已将中国山水画传世名迹《溪岸图》正式捐赠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前,这一稀世名作只是寄藏于馆内。


无论是大都会对于《溪岸图》的典藏,还是学术界对于《溪岸图》的重新认识,都离不开一位起到关键作用的杰出艺术史学家——方闻先生。



五代 董元《溪岸图》


《溪岸图》入藏大都会背后的故事



唐骝千(Oscar L. Tang)

美籍华裔金融家、慈善家

出生于上海,籍贯江苏无锡


1997年,唐骝千从定居美国的大收藏家王季迁处重金购入《溪岸图》,后在大都会展出并寄藏,于近日正式捐赠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当时,任大都会亚洲部主任的是方闻教授,唐骝千正是他的妻舅。


方闻认为:“中国书画一件件地搜集为时已晚,必须收藏‘收藏家’。”



方闻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任职期间(1971-2000)所举办的部分书画展览图录书影


关于《溪岸图》的世纪争辩


美国艺术史学者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上世纪末提出《溪岸图》并非10世纪的作品,而是20世纪张大千的伪作,曾引起一场中国古书画鉴定的世纪争辩。

 

1999年12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召开关于“中国画的真伪问题”学术研讨会,邀请全世界的顶尖学者讨论其真伪,并出版论文集《中国画的鉴定问题》。从那时起,高居翰教授等少数人的看法式微,认为《溪岸图》的确是一件中国早期山水画杰作的声浪益高。

 

《溪岸图》在200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与11世纪范宽和郭熙的名作并列,又在2012年上海博物馆展出。


方闻与《溪岸图》研究




方闻教授对董元及《溪岸图》有过深入的研究,跟随着他的文章,我们可以领略杰作与历史带给我们的迷人风采。



董元的先例


1090年间郭熙故世之后,米芾(1052—1108)对董元作品及其笔下“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之“平淡天真”的重新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北宋晚期向复古主义的转变。

 

董元的生涯历经了政治与艺术的变迁。907年唐朝覆亡之后,中国北方经历了一系列短暂的朝代更迭,而江南地区则一度归定都在今南京的南唐(937—976)政权统治。董元曾供职于南唐,时任北苑副使。五代(907—960)时期的政权割据对应着艺术上的离析。北方画家以更具描述性的技法开创了全景山水,而南方画家则通过创造性的摹古来寻求更强的表现力。董元的两幅传世巨制——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藏的《溪岸图》和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珍藏的《寒林重汀图》,集中体现了因回归古体所致的由自然主义向图式化抽象风格的转变。这两件画作著录详备、文献述评颇丰,并有内府印鉴,堪称以钱选(约1235—1303)和赵孟頫(1254—1322)为首的宋代以降山水画家所尊崇的早期山水画楷模。

 

五代 董元《溪岸图》局部


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采纳了罗樾早前的建议,率先提出:“如若《溪岸图》与《寒林重汀图》均属董源(元)所创的话,则前者应是其早期作品,可能完成于10世纪30年代之后;后者成于二三十年以后,乃画家的晚年之作。”班宗华注意到“精谨、精妙、精确的《溪岸图》”——以轻柔的皴擦渲染刻画块石的层层褶隙——代表了董元以“直露、断续和强劲的笔力”在《寒林重汀图》中充分施展其杂乱的“披麻皴”法之前的早期风格。班宗华补充道:“以风格论,最接近于《溪岸图》的当属赵幹(约活动于960—975年)约作于960年的《江行初雪图》卷,它属于为数不多的可断为10世纪中叶的南唐名家作品之一。”十余年后,石守谦运用其“宋前图像概念”风格分析法,指出《溪岸图》内的山石树木与赵幹《江行初雪图》卷的相似性。他在将《溪岸图》定为10世纪的作品之后,于1999年进一步将《溪岸图》的主题内容与南唐宫苑文化环境下的“江山高隐”类的山水题材联系起来。依背景来看,石守谦还回顾了“关于李璟(943—961年在位)和李煜(961—975年在位)两位南唐君主意欲归隐的记载。前者在庐山秀峰瀑布前筑台搭建未来的遁迹居所,而后者则自号‘钟隐’。”“其在中国绘画研究上所具有的意义,”石守谦补充道,“在于其为元代书写心性的山水画提供了原型。”


五代 赵幹《江行初雪图》局部


虽然《溪岸图》植根于晚唐叙事性与说教式的山水画传统,但作为江南地区的作品,图中丰富多变的山形表明了它是10世纪中叶洞悉自然的巅峰作品。《溪岸图》中凸露的块状山石并未采用个性化的皴笔,而是通过自然敷色及与墨色相融一体的轻柔笔法赋形绘就的。这种再现的手法对应于中国山水画在皴法特定规范成形之前的那个阶段。正如宗像清彦(Kiyohiko Munakata)所认为的,在董元《溪岸图》之前不久问世的荆浩(活动于870—930)《笔法记》提升了形似的重要性,但“并未引入宋代画家结合笔法与墨运而成的典型技法,即‘皴法’概念”。这就使得董元的后期作品、约作于970年的《寒林重汀图》中出现的“披麻皴”尤为引人关注。


五代 董元《寒林重汀图》局部 披麻皴


以上更多内容,请阅读《中国艺术史九讲》


更多精彩章节:《重访两张董元》《用风格分析法对<溪岸图>和<寒林重汀图>断代》《论董元<溪岸图>》等,敬请关注《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系列图书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目录

《大德寺五百罗汉》

《心画:宋元绘画赏珍》

《夏山图:永恒的山水》2016年已出版

《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2016年已出版

《两种文化之间:近现代中国绘画》

《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

《中国艺术史九讲》2016年已出版

《艺术即历史:书画同体》

《法外法:石涛山水课稿与书画风格研究》

《方闻中国艺术文编一》

《方闻中国艺术文编二》

《方闻中国艺术文编三》



  特    惠  


《夏山图:永恒的山水》

《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

《中国艺术史九讲》

以上三本  组合定价194元

现在仅售145.5元(75折)

限量50套




购买方式 一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行识别

上海书画出版社官方微店



购买方式 二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一键直达官方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