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英国人这么懂中国陶瓷!
“陶瓷在中国的生产已经有一万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英国在16世纪才初次接触到中国瓷器,这种物质从此对英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显著且绵延至今的影响。
中国陶瓷超过其他任何类别的中国物品,在英国独一无二地流行着,以至于中国以外的唯一一座中国陶瓷博物馆也坐落于此。这座博物馆——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建成于1950年,代表了过去四百多年间英国在与中国陶瓷往来的极致成就。”
——[美]毕宗陶
中国陶瓷的收藏巨富——大维德
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被赞誉为西方世界最为伟大的中国艺术鉴赏家与收藏家。
1892年,斐西瓦尔·大维德出生于孟买的一个显赫犹太家族,自1927年起,他倾其毕生精力与心血,辗转于欧亚之间,建立了世界上最为精彩并最具有影响力的私人中国陶瓷收藏,甚至可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藏瓷相媲美。
北宋汝窑碗(12世纪早期),刻有乾隆御题诗(1786)
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藏
斐西瓦尔·大维德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设立了英国乃至西方第一个中国艺术大学学位课程,至此,世界上第一个中国艺术与考古系正式诞生。大维德将其收藏的全部瓷器及与中国艺术相关的中外书籍包括很多古籍珍品捐献给亚非学院。
1952年成立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成为了西方研究中国陶瓷的重要机构,并向全世界的瓷器爱好者展出大维德的收藏成果。
元青花云龙纹象耳庙供大瓶一对(1351)
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藏
与绝大部分西方收藏家不同的是,斐西瓦尔·大维德拥有一种中国文人学者特有的艺术情怀,这种情怀造就了他卓绝不凡的艺术眼光品味。
2009年,英国大英博物馆开放95号展厅永久展出大维德爵士的中国陶瓷藏品,为他在西方传播中华艺术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致敬。
艺术与鉴藏书系又添一员
收藏、鉴赏,是感知、认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内涵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帮助收藏爱好者更深入地把握盛衰变幻的中国鉴藏史脉络,更准确地了解相关知识信息,感受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我社组织了多部书稿,推出“艺术与鉴藏”系列。系列邀请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开阔的视野和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就各个专题,展开了兴味昂然的撰述。
之前已推出六部:《正仓院考古记》《中国外销瓷》《东亚艺术与美国文化》《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中国艺术品经眼录:埃斯卡纳齐的回忆》《吴门具眼:明代苏州书画鉴藏》,最新推出:《中国陶瓷在英国(1560-1960):藏家、藏品与博物馆》。
新书简介
早在16世纪,英国人就开始接触到中国瓷器,直到今天仍旧大大影响了英国的文化和社会。它与饮茶、餐具、室内装潢都紧密联系,甚至是作为一种收藏的门类。
本书研究中国陶瓷是如何被英国人接受、喜爱、使用、买卖、收藏以及它们是如何流转的。时间跨度长达四百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位于伦敦的大维德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其成立于1950年,代表了过去四百多年间英国与中国在陶瓷方面往来的顶峰,也是国外唯一一个中国陶瓷博物馆。
本书作者曾担任该基金会的馆长,对基金会的藏品和历史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将其置于英国的历史语境中,从而考量中国瓷器在英国的重要性和诸如大维德这样的藏家在瓷器进入公共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填补了以往学界缺乏对英国社会对中国瓷器历史的全面研究,以及对英国社会消费这种物质所产生结果的考量的空白。
作者简介
毕宗陶博士(Dr. Stacey Pierson)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艺术史暨考古学系高级讲师。曾任伦敦大学大维德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馆长。其学术研究领域为艺术史及明代瓷器研究,专著有《中国陶瓷》《从物体到概念:明代瓷器的全球消费与转型》《青白瓷:中国宋元时期的陶瓷》等。
目 录
中国艺术品的鉴藏源流及其他(代序)
鸣谢
引言
第一章:1560-1900年,初次相遇和新消费者:
进入英国的中国瓷器
第二章:1901-1920年,藏家和专家:
重新发现中国瓷器
第三章:1921-1945年,学术和展览:
东方陶瓷学会及其公共活动
第四章:1946-1960年,博物馆和纪念碑:
中国陶瓷的体制化
结论
随书附赠一枚精美书签
更多精彩内容
▼
《中国陶瓷在英国(1560-1960):藏家、藏品与博物馆》
[美]毕宗陶(Stacey Pierson)著
赵亚静 译
2017年2月
定价:58.00元
特 惠
新书上市 特惠放送
定价58元
特惠46.4元(8折)
购买方式 一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行识别
▼
上海书画出版社官方微店
购买方式 二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一键直达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