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称民国文人家庭教育典范的《茫父家书》
这本凝聚着沉沉父爱的书信集《茫父家书》,聚焦于这位民国初年重要的艺术家,向我们展现了作为父亲的姚华,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是如何言传身教,对长子姚鋈进行训导和规范的。姚鋈(1895-1969),字天沃,号忍不忍斋。姚华曾于1904年9月至1907年6月,官费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法政学校。姚鋈于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3年肄业,追随其父的足迹,亦赴日本求学,分别就读于日本高等蚕桑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直至1918年回国,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蚕桑学家。受姚华的影响,姚鋈能画,擅颖拓、书法。这本家书集,收录了自1913年12月17日至1922年2月,姚华写给姚鋈的57通家书,信中除了反映时局的信息、家庭琐事、人物品评等家书中常见内容之外,更多的是姚华教儿子如何练书法、如何习画、如何读古文、如何写文章、如何撰对联、如何拟讣文、如何在信中称谓等等,一系列严父的谆谆教诲,故而被姚鋈自题为“家训”——回望20世纪以来出版的系列家书,这样细致的内容,可谓独特,堪称民国文人家庭教育的典范。
家书之于游子,不啻为人生旅途的一盏指路明灯,照耀前进的方向。唐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张籍《秋思》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书记》云:“书记之体,本在尽言,故宜条畅以宣意,优柔以怿情,乃心声之献酬也。”本书所录57通家书,其中的大部分,书写年代已经超过百年,在近代百年中国命运多舛之形势下能够完好保存至今,实属难得之遗珠。披封睹迹,欣如会面,一句“发问来,吾为对也”(1914年8月27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姚茫父先生在教子时所饱含的“万重意”与“心声”——他将自己长期积累的准则、观念、知识和经验手把手地教给儿子,这是父爱,却又是远远跳脱于自然、本能、生命之爱的智慧之爱,体现的是最真实的人性光辉。
这些家书中,最感人的莫过于姚华事无巨细、不厌其烦地向儿子解释做人的道理、治学的门径,特别是书画研习之法。下面试举姚华教儿数例,于今日之读者,仍不无裨益。
首先,是个人礼仪方面。在信中,姚华除了屡屡告诫儿子要“节用”“尔事忙时,每星期务必来一邮片,至少有一二语(但不可草率),亦得以免重堂悬念”。
在称谓方面,如何书画题款?姚华的答案是,“不识者,通以仁兄称之,平淡者亦然。密者则称学长、道友、吾兄皆可”(1914年7月26日)。姚华要求姚鋈写信向别人致谢,“字须求工”,文必求洁,每句以四字剪裁之,便自然雅饬,不可如家书随便乱写也,这么做的目的,尽管受信人固不在此等处深求,“然可藉此练习也。”(1914年2月1日)姚鋈在写给父亲的一封信中,提及别人,以名为字,并有不当用语,因此,姚华提醒道:“此等错误容易开罪,不可不审也。”姚鋈在信中禀告的内容中,屡用“勿”字,姚华告诫之:“此字含使令意,所谓禁止词,不可施于长上,宜审!”(1915年12月31日)
其次,是文章之法,这其中又包含如何读书与如何撰文。姚华托人给姚鋈带去汲古本《文选》等书,并在去信中数次教授其子读书之法。因《文选》版本不佳,姚华在信中告诉姚鋈姑且读之,“先读汉魏文,为汝选出数题,照题读去,以烂熟为佳”,又另纸开列《文选》篇目如下:魏文帝《典论·论文》一首。孔文举《论盛孝章书》一首。陈孔璋《答东阿王笺》一首。曹子建《与杨德祖书》一首。杨德祖《答临淄侯笺》一首。陆士衡《文赋》一首。班孟坚《两都赋》一首,此当读万遍,以下皆大文也。司马长卿《难蜀父老》一首。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一首。屈平《离骚经》一首。(1914年10月4日)
姚华重视学问,他曾在信中说:“学人惟以学问得失为忧耳,人事顺逆何足扰我方寸!”(1914年4月27日)按照信中显示,身为国会议员和大学校长的姚华,收入并不算低,他生活节俭却又常常捉襟见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喜好收藏的他“购古甚浪费”。不过,他好古非玩物,而是为学问谋,在他看来,“学问之价,不可以数计;其材虽费,究可以数计者,何浪费之有乎!”他给自己总结的一句话就是“啬于治生,而丰于求古”,此一特点“儿辈识之,此可以为吾状也”(1917年6月23日)。
最后,我们看看姚华在家书中谈论最多的书法。姚华作为民国书坛重要的书画家,在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上均有其公认的成就——他在文字中如何具体教子习书,便不仅是家训史、家庭教育史上重要的史料,也无疑为中国书法教育史增加了重要的内容。
姚华不断告诫其子作书之法,如:“作字不可用忽轻忽重之笔,急宜从此改去。”(1914年3月6日)“作书务要笔笔中锋,力注毫颠,如以锥画石。锋不可侧,亦不可露。着力须在空际,着纸时以气机运力,则轻重疾徐之间,自然姿态出矣。汝所作书,全不解此,故极丑拙。结构务要横平竖直,局紧而画舒。若徒作重笔,竟体局促,全无是处,将此理体会行之,毕生用不尽也。”(1914年4月27日)“用笔当有变换,不可用尖笔,此当以写字之法求之,能作画佳则作字亦有进也。点叶亦宜中锋,与花干同,惟宽叶时可兼侧,盖写侧叶非此不能状,惟兼侧仍不可作尖笔耳。”(1914年7月26日)
对于自己强调的“力聚笔颠”,姚华则有十分详细的解释:
力聚笔颠四字之妙,当用硬毫习之方知其意。凡用笔,须将管执定,使力由管送到笔颠,再由笔颠送到纸上。当笔颠送到纸上之时,须要将笔颠欲提先顿、将顿便提,此八字又是讲求力聚笔颠之下手处也。欲行此八字,又要留意笔锋不可偏侧,要中要正,然后笔锋能全铺纸上。不可用到笔腰,自腰下为根,自腰以上为颠。譬如腰以上有四分,且不可用满,只以用到一分二分为合宜。然如此便恐胆怯,则力送不下去,故须极顿,作重顿之势,而又不可真重顿,故当时时将管提起,是谓中锋、正锋;侧锋、偏锋正中正之反也。又以指握管,当用大二中三指,平头相聚,四指由内抵出向外,五指在四指之下以助四指。盖二三两指用力向内,大指用力向外拒之。然一指拒二指,力总少逊,迎送之间小有不敌,则管便滑而脱逸,故以四指略助拒力。如此,则大中三指执定有力,然后于三指中各因其便而加以转动,则管常常圆活,于转处自然轻捷,而笔锋反正变换可以自如。故平时须要常常练指。(1914年11月16日)
总之,姚华在家书中如此对于书法用笔、章法、结体等诸方面的详解,可谓面面俱到,是其书学思想的体现。姚华为什么要在家庭教育中这么重视文章和书画呢?事实上,只要我们翻看一下《艺苑重光:姚茫父先生编年事辑》和这本家书即可知,作为传统文人的姚华,这是他讲求综合素养、提升内在的一种自我诉求,“书画文章在吾国为人身妆饰,有此三者,虽地犹齐人,无形中自高人一等。尔不可忽,至嘱至嘱!”(1914年2月1日)“中国学问,何一不浩如渊海,况书法不仅学问,而且有艺术之关系也乎!”(1914年7月26日)
《傅雷家书》自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以来,感动了万千读者,该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选集,如果说“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楼适夷《傅雷家书》代序),那么无疑,这一评价也适用于《茫父家书》。当然,《茫父家书》中内容之丰富性,绝不限于如上笔者所述,如其中对于民国初年北京时局以及相关人士的记叙,同样是难得的珍贵史料,笔者只是拈取了其中之一二而述之。
本文节选自《如晤如语:茫父家书》序
/ 内容简介 /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自1913年12月17日至1922年2月,姚华(号茫父,1876—1930)写给长子姚鋈(1895—1969,我国著名蚕桑专家)的57通家书,信中除了反映时局的信息、家庭琐事、人物品评等家书中常见内容之外,更多的是姚华教儿子如何练书法、如何习画、如何读古文、如何写文章、如何撰对联、如何拟讣文、如何在信中称谓等等,一系列严父的谆谆教诲,故而被姚鋈自题为“家训”——堪称民国文人家庭教育的典范。这些书信的书写年代已经超过百年,能够妥善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也最真实地反映了姚茫父这位“当代之通人,艺林之耆硕”的书法和文史造诣,故此书既呈现了信札的原样,也对每封书信做了释文点校。此外,本书还另附姚茫父与王伯群书信17通,后者为姚茫父在笔山书院讲学时期的门人,曾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信中内容主要围绕《弗堂类稿》的编撰出版,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 作者简介 /
姚华(1876—1930),初名学礼,后更名华,字重光,号茫父,别署莲花盦主,贵州贵筑(今贵阳)人。被时人誉为“当代之通人,艺林之耆硕”,在法学、古文字、音韵、诗文、戏曲理论、书画、金石颖拓、铜盒工艺、文物鉴定等多方面均有相当之造诣,与王国维、吴梅并称“近代曲学三大家”, 是与陈师曾齐名的民国初年北京画坛领袖。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三十年(1904)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旋派游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习法政。1907年归国,调邮传部邮政司主事。入民国后,历任临时参议院议员、国会议员等职。后淡出政界,潜心教育、学问与艺术。先后任清华学堂中等科国文教员、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国立北京美术学校教授、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创始校长等职。姚茫父是在民国北京学界、政界、教育界、戏曲界与美术界皆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历史人物。
1930年国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王伯群(1885-1944)评价姚华:
先生之学,原本经史,旁通诸子百家,而深探乎吾国文字之原,凡金石、书画、篆刻,亦罔不覃思精研,一破古人未发之扃,浩然有以自得。每一疑义,必反覆得其佐证,顺其脉理,以通其意。象其为文,胎息汉魏而兼采唐宋,冲夷渊雅,不屑屑为家数之争,门户之见,此固当世治国故者所众口交称……
史学家郑天挺(1899-1981)分别在1936年和1981年评价姚华:
姚先生以文章名海内三十年,向学之士莫不知有弗堂先生。晚年潜翳古寺,出其余绪以为书画,见者惊为瑰宝,而文名反为所掩……盖先生书画凡三变焉,四十前规模古人,四十后自立家数,一变也;丙寅得疾后之宕逸,一变也;庚午后之清妍,又一变也。
(姚华)努力经史之学,尤精说文音韵,金石书画,词曲乐律,实为一时大师……姚先生博学通邃……
/ 点校 /
杜鹏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教工书法协会长。热爱书画艺术,兼从事书法创作及民国书画史料集藏与研究,编辑《百年清华学人手迹选》、组织策划“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刚毅坚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北大清华南开云南师大四校书法巡展、清华百年书法展,“清风华翰”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4周年师生书法展等艺术活动。2016年6月在青岛举办“书生本色”书法展。
-BOOK-
《如晤如语:茫父家书》
姚华 著 杜鹏飞 点校
2018年3月
定价:158元
看民国一代通人
以家书传承家风,
谆谆教导,
如晤如语,
超越百年,
父爱永恒。
微店购书链接
上海书画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朵云书友会”微信群-
4月25日晚上9点书友会微信群抽奖
领红包最佳手气者将获赠
《如晤如语:茫父家书》一本
扫码添加“朵云小书僮”入群
朵云书友会(普通会员)享受福利:
1,新书抢先读,会员有机会免费获得新书。
2,活动优先权,会员优先获得线下活动的报名资格。
3,每月定制屏保,每月一号会设计一张定制的手机屏保,仅供会员下载。
4,每季的新书快讯,会员获得电子版的新书快讯。
营销部咨询电话:021-61229020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一键直达上海书画出版社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