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问中国古代画家之中,谁对近现代中国画坛影响最大,非石涛莫属。《我用我法:石涛艺术与社会接受研究》,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张长虹二十年来关于石涛艺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亮点颇多,书名取自石涛的“我自用我法”精神,从历时性的角度论述了三百年来石涛艺术的社会接受过程,也伴随着石涛形象重构的现象,反映了清代中期以来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在史实考证篇中,作者考证了《石涛花卉册》(现上海龙美术馆藏)为石涛中年时期的真迹,创作于1687年至1689年间,与其他“广陵树下”时期的作品一起,见证了画僧石涛中年时期追求入世的积极心态。在艺术接受篇中,作者论述了陈淳与石涛的花卉合集《白阳石涛书画合册》的流传问题以及江氏家族的石涛收藏与江恂的画风问题;作者观察到20世纪末,以吴冠中为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通过对石涛艺术的重新解读和构建,重新思考了中国现代艺术的现实定位及其再发展问题。
当我们研究清代美术与近代美术史,甚至当代美术时,我们会发现,清初僧人画家石涛是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话题。也就是说,对清初以来画坛影响最大的清代甚至古代画家,无过于石涛者。清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无论社会形态、文化形态如何变化,石涛对于中国画发展的影响或隐或显,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存在着。而20世纪以来,海内外关于石涛及其艺术的研究,也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存在着。研究主题遍及其生平、交游、书法、绘画、诗歌以及《画语录》的研究等,成果也相当可观。这些方面,有心者从本书附录的《研究综述》和《研究目录》两部分,基本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认知。
本书写作的缘起,起于本人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三百年来石涛艺术接受现象研究》(项目编号:08BF42),同时它也凝聚了我二十年来关于石涛艺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全书结构分为序篇、上编、下编三个部分。
序篇主要讨论三百年来石涛艺术的社会接受问题,正是在后世一次次的接受和重构的过程中,石涛其人其艺的画史意义和社会意义都得到了特别的呈现。也正因为此,石涛艺术的意义才不仅仅局限于绘画界,在社会史、思想史、美学史上也彰显出了特别的价值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石涛现象”本身已经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石涛本人也已成为一个特别的文化符号。
《白阳石涛书画合册》第十七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上编史实考证类。主要目的在于理清石涛的一些基本史实。海内外近百年的石涛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中不免存在着遗憾和不足之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研究中史料鉴别的不足,除了赝品、伪作用作史料的错误之外,“张冠李戴”也是一种常见错误,如有些研究者把石涛在其画上抄录的古诗文当作其自作,并用作为石涛生平与思想的研究史料,结论是靠不住的。本编中的多数论文,都是通过史料的重读与辨析,来重新梳理石涛艺术及其思想的本意。
石涛《墨梅图》的风格比较
下编艺术接受类。主要讨论石涛在后世艺坛的影响。其中两篇《家族收藏及其终结》《江恂家世、交游与艺术的研究》,讨论的是石涛晚年艺术赞助人江世栋的家族与艺术,考察的切入点在于江世栋之子江恂、江恂之子江德量等人。关于江氏家族的这些问题,在拙著《品鉴与经营: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一书的第五章、第七章已有初步讨论。尤其在第七章《明清徽商艺术收藏品的世守现象》,注意到明清家族收藏的社会现象。江世栋所藏与石涛有关的作品,数量当不在少数。目前所知江氏家族内承传三代的作品,至少有两套册页与石涛相关,即《白阳石涛书画合册》(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和《陶潜诗意图册》(今故宫博物院藏)。江恂(1725—1785)生于石涛离世后,未及得见石涛本人。不过由于家族收藏品众多,他对于石涛的画风不会陌生。在江恂著作和作品题跋中,虽没有明确提到他对于石涛的取法,并不代表他不了解石涛的风格。考虑到江恂本人以水墨花卉画行世,石涛花卉画作品对他是否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都有待于今后做进一步的考察。
《石涛花卉册》 上海龙美术馆藏
由于百多年来石涛研究成果极度丰富,似乎我们对于石涛已是非常熟悉。虽然还是习惯清初“四僧”的叫法,但由于石涛本人积极入世的态度,以至于今日的研究者在研究和讨论中,有时几乎忽略他的佛教背景。石涛振聋发聩的反法度的精神,听起来固然是畅快淋漓,但对于一位惯于呵佛骂祖的禅宗尤其是临济宗的僧人来说,根本就是家常便饭吧。由此反思,我们以往的研究,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石涛艺术思想的独创性,而忽略了其禅宗思想的渊源呢?我提出这样的思考,并不是想贬低石涛艺术思想的价值,而是觉得,我们今日的学术研究,应该尽量更全面地考察研究对象,尤其应该打破传统思维程式,破除对于研究对象的崇拜心理。我个人认为,对于石涛思想禅学渊源的细致探究,或许是深入研究石涛思想的下一个突破口。
当然,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在这本书中所做到的工作,只能算是阶段性成果。或者说这些只是我个人专题研究工作中的一个阶段性总结,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同时,我希望本书所提出的一些问题,能够抛砖引玉,促进石涛研究的工作,进一步走向深入。
借南宋朱熹的两句诗“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与同道共勉。张长虹,中国美术学院文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品鉴与经营:明末清初徽商艺术赞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编著《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清代卷》《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近现代卷》(杭州出版社,2016年)等。在《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美术研究》《新美术》《美术观察》《文艺研究》《汉学研究》等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书评等5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造型艺术》《历史学》等全文转载。
独立承担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各一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项目一项。学术成果先后获得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暨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三等奖(2014),第十一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2012)、第十三届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6),“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理论成果评选“优秀论文奖”(2017)等。石涛研究中的史料鉴别问题——兼评汪世清编著《石涛诗录》“海派”画家黄山图像与写生观念——兼论石涛在近代画坛的影响江恂家世、交游与艺术的研究——以《写生花鸟草虫图册》为中心
中国美术研究丛书
海派绘画史
卢甫圣 著
卢甫圣先生的《海派绘画史》是迄今全面梳理海派各种绘画形式及其勾连共生消长规律的高屋建瓴之作。全书分八章,近200幅图片。时间上起清末民国下至21世纪的当下,涉及传统绘画、西画、版画、连环画、漫画、月份牌画、年画、动漫、电影、装置艺术乃至今天的新媒体艺术,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此专著跳脱单纯的绘画史称述,立足社会史和人文史,以独特的角度和立场第一次对海派绘画做了最完整的梳理和论述,同时补充、完善、厘清了多条线索和人物事件史料,为研究中国美术变迁提供了其物质文化史、视觉形态史和思想观念史的多种演进信息,为美术史论专业人员提供了既宏观又深入,既复杂又有序的最新学术资源。微店购书链接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一键直达上海书画出版社官方微店
喜欢我们推送的信息
就在右下角点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