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Vintage胸针收藏第一人丨胸针,留得住过往的时代器物


1月9日,《铭心——20世纪胸针艺术》特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


本次展览分为“颤抖心光”“暗夜心芒”“密镶心花”“绽放心火”“叛逆心潮”“风尚心流”六个单元,共展出Vintage胸针及相关配饰143组938件,辅以50余张原版海报及原版设计稿、专利书等纸本文献资料。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展览囊括了诸多著名Vintage配饰珠宝品牌,展品均甄选自Vintage胸针藏家郑莺燕女士多年的珍藏,其中不乏经典套系及完整海报组,年代横跨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覆盖着Vintage胸针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此次展览在这批珍贵实物的基础之上,梳理出了完善而聚焦的展陈脉络,以呈现20世纪Vintage胸针艺术发展的时代风貌与观念变迁。

藏家郑莺燕女士介绍即将出版的展览图录


《罗博报告》杂志社对Vintage胸针藏家郑莺燕女士进行了深度专访,今全文转载如下。


Exploring History 

from Vintage Brooch

郑莺燕:历史穿针人



与其说郑莺燕爱vintage胸针,不如说她更爱世界史。她走在捡拾历史碎片的旅途上,步履不停,希望借由这些收藏的美物,向人们再现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



1936年,coro双重奏浮雕花卉胸针


许多人第一次知道郑莺燕这个名字,还是在央视的节目上,播音名小燕。她字正腔圆,学识渊博,反应机敏,具备一个好主持人应有的全部素质。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个名字和畅销书《货币战争》关联在了一起。她是这本书的总策划人和出品人,成功将《货币战争》打造成远销15个国家、正版销量超1000万册、名噪一时的爆款图书。当人们以为郑莺燕将在出版业大展身手的时候,她却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旅者,从中东出发,用四五年的时间环游世界,以双脚丈量世界的广度,双手亲触历史的厚度。如今,她带着八百多件vintage胸针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身上又多了一个新标签——vintage胸针收藏家。


1960年代,Trifari珐琅彩飞鸟胸针


从主持人到出版人,再到旅行家和收藏家,郑莺燕像一个魔法师,不断变换着自己的身份。几年前网络上流行一个词语——斜杠青年,指那些在主业之外还有其他事业和兴趣的年轻人们。乍看之下,郑莺燕很“斜杠”,爱好多多,做过的许多事情之间并无太大关联。但听她细细聊来这传奇的履历,会发现多重身份背后,始终有一条明晰的线索牵引着她去完成和创造,去将那些“斜杠”编织成细密华美的篇章。于她而言,每一次的惊艳转型,都是一场精神的回归和溯源。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用十个字道尽了历史的终极目的,也道明了历史研习者的毕生使命。某种程度上,郑莺燕所做的一切,都是源于对世界史的热爱。在央视主持节目时,她常有机会去欧洲出差,欧罗巴大陆上灿烂而神秘的历史碎片深深吸引着她。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浅薄;走得越远,越感到自己渺小。她怀着这样谦卑的心态,决定开启一场世界古文明探寻之旅。2013年起,她从两河流域启程,深度行走近40个国度,行程近百万里。她掀开世界发展进程中层层叠叠的褶皱,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邂逅永恒的诗意。





掀开世界发展进程中层层叠叠的褶皱,

郑莺燕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

邂逅永恒的诗意。



1943年,Trifari果冻肚皮螃蟹胸针


也正是在行走的过程中,郑莺燕与vintage首饰结缘。在欧洲旅行时,她时常注意到一些年长的人身上,佩戴着十分漂亮的首饰。它们未必昂贵,也并非珍稀宝石或贵金属制成,但其设计多充满巧思,彰显着一种优雅迷人的格调。上前询问方知,这些首饰大多经历了几代人,从外婆传给妈妈,再由妈妈交到了目前所有者的手上。
这种时间感令人着迷。原来历史不一定是男性的、严肃的、板正的,它也可以是女性的、和蔼的、柔美的。这些辗转几手的胸针,在宏大叙事的缝隙里,补上了温暖的细节。

从那以后,郑莺燕沦陷在轻古董散发的柔光之中,只要有机会就飞往欧洲,奔波在巴黎的古董市场、诺丁山的周六市集,近乎痴迷地寻找那些在历史变迁中幸存下来的首饰,为它们拂去蒙尘,找回它们所处的黄金时代的故事。在各类vintage首饰中,郑莺燕最爱胸针。她说:“胸针是所有珠宝首饰中不会触碰人体皮肤的东西,但它离心脏最近,这是一种情感的归属。从视觉上看,胸针展现空间很大,题材非常广泛,它是留得住过往的时代器物。”


1950年代,Trifari密镶大花胸针


所谓vintage,有一个普遍的国际性定义:有至少30年的历史,保存完好,已经停产,代表其所处时代设计风格的服装首饰。也就是说,真正的vintage是不可复制的经典,流行于某一时代,代表某个时代的特定元素,拥有特殊的历史价值。郑莺燕正是希望通过这一件件物品,拨开时间的迷雾,以一种在场的姿态,重新看见历史的细部。在收藏的过程中,她正在学习的研究生专业也正是文物保护与博物馆学,能够为她从学术上找到更多的史料支撑。


1940-1950年代,Trifari水果沙拉系列胸针


藏家分很多种。有人为了投资,专门“捕猎”升值空间大的物品。有人纯粹为了收藏美,工艺是否精湛是收藏与否的唯一标准。郑莺燕则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体系,通过藏品理顺一段历史的脉络。与其说她爱首饰,不如说她更爱世界史。她不断穿梭在历史的断片之中,将这些迷人的碎片收集起来,连缀成一件炫目的华衣。在这个过程里,她分别完成了《Vintage胸针时尚百年》和《铭心:20世纪Vintage胸针艺术》两本书,前者关于Vintage历史与科普,内容妙趣横生。后者是一本非常精美的收藏图录。有人评价她“越来越像个行家”了,是个“十足的学院派”。



《铭心:20世纪VINTAGE胸针艺术》内页


说起郑莺燕举办vintage胸针展的初衷,就不得不从vintage的发展史讲起。这段历史大致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为了适应社会转型,美国需要大量精工细作的产业工人。于是欧洲的能工巧匠们纷纷涌入美国,其中不乏世代为贵族们制造珠宝的手工匠人。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大萧条,珠宝行业受重创,昂贵的珠宝无人问津,但是中产阶级依然对精美首饰有需求。于是聪明的珠宝匠人们开始制造一些仿珠宝,以匹配新兴中产阶级的审美和消费水平。到了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催生了新型材料的进步,许多用于军事的新材料被设计师引入到首饰制作中,再加上好莱坞文化在全球风靡,美国成了vintage潮流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但在郑莺燕看来,vintage并不是美国文化,而是世界文化,代表着人类群星闪耀的时代。而中国因为处于特殊历史阶段,几乎完全错过了这段时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vintage文化才开始以旧货市场的形态进入到中国老百姓的日常。





器物不仅仅是器物,

也是一段情感记忆的再现。

郑莺燕像一个历史的穿针人,

手持金线,依循着时间之流,

寻找那些被遗失在时间河谷中的珍珠。



1947年,Mazer Joseph骑士系列胸针


郑莺燕希望通过这个展览,为人们补上这个盲区,帮助人们了解到背后的历史变迁,以及每个时代的生活风貌和精神诉求。这正是vintage最有魅力的地方——给人提供独特的视角,试着去留住一些已消逝或正在消逝的东西。与此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人们了解到,中国并非在vintage百年发展史中隐身,璀璨的东方文明始终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大洋彼岸的能工巧匠。

在郑莺燕的众多藏品中,有一套1967年的作品,是以中国的青花瓷为设计灵感,将青花元素应用在了每一个小宠物的身上。还有一枚产自1941年的胸针,是一只枝头鸟。这是一件来自西方的作品,背后的手工艺人甚至没有到过中国。但是初次与之邂逅,郑莺燕就从中感受到了古朴的东方神韵,脑海中不禁涌上欧阳修的诗句:“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942年,Marcel Boucher珠光珐琅彩田园系列


为何来自遥远西方的vintage首饰会频繁出现东方元素?带着这个好奇心,郑莺燕再一次埋首于世界史中。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浩如烟海的史料里,寻找几大古文明的起源,看着它们孕育、发展、壮大,然后不可阻挡地发生交汇,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而这些令人心潮澎湃的文化碰撞,最终在机缘巧合下,凝结成一枚精巧的胸针,静静躺在她的收藏匣里,散发着文明的光辉。


器物不仅仅是器物,也是一段情感记忆的再现。抚摸过每一个藏品,郑莺燕都会回到那段时空中,怀想历史的表情。她像一个历史的穿针人,手持金线,依循着时间之流,寻找那些被遗失在时间河谷中的珍珠。然后小心拾起,温柔擦拭,再将它们串联成一条绮丽的项链,戴在岁月的颈项上。


1944年,Trifari皇冠胸针


本文授权转载自《罗博报告》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编辑丨石薇薇

文字丨Lemon

视觉丨台灯

图片丨被访者提供

胸针摄影丨文立明

人物摄影丨杜哲




《铭心:20世纪VINTAGE胸针艺术》
郑莺燕 著
大16开(295mm×210mm) 336页  布面精装
上海书画出版社
定价:368元

特别通知

该书承印公司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经过社领导、编辑部、印刷厂多方沟通,原定于1月12日发货的《铭心:20世纪VINTAGE胸针艺术》一书,不得不延缓发货。给您带来的诸多不便,我们深表歉意。在保证图书质量与健康安全的情况下,待具备可施工条件后,将逐步恢复本书印刷及装订工作,我们也将第一时间告知读者具体发货时间,并及时送达您的手中。




预售期限时折扣价298,还能获得

作者/藏家郑莺燕女士亲笔签名卡一张,

两种图案随机发货,

数量有限,售完为止,先到先得!


长按识别以上二维码

进入官方微店购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