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尚书·文稿】| 韦力:《十竹斋笺谱图像志》《邢侗手札》

韦力 深圳尚书吧 2022-12-03

『旧时月色  新派书香

【编者按】

深圳尚书吧致力于推广传统木版水印笺纸与信札文化,本文摘自《2019年06月师友赠书录(下)》一文,通过韦力先生大作,可感受了解我们的书房文化传统。感谢韦力先生与芷兰斋公众号授权转载




《十竹斋笺谱图像志》






《十竹斋笺谱图像志》,主编陈卫国,副主编卫江梅


大约几个月前,十竹斋画院院长卫江梅女史在微信中告诉我说,他们院要编一本与《十竹斋笺谱》有关的图像志,命我写一篇序言。因为此前不久,南京文创集团在国家图书馆举办了复刻《十竹斋笺谱》的新闻发布会,我在那个会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而早前我还写过一篇探访《十竹斋笺谱》制作者胡正言故居的小文,也许是这两个原因,卫院长有此之命。然那个阶段我正在外地连续举办几场讲座,来不及撰写此文,于是卫院长提出她可根据我的会议发言稿以及那篇小文,摘录出一些段落来,改成一篇序言。她的体贴令我感念不已。


5月24日,蒙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孔庆茂先生之约,我前往该院举办一场关于稿本的讲座,而我到达南京的第二天,在南京周边作了一天半的历史遗迹寻访。卫院长安排,派其助理葛钰霞女史陪同,而由中国国旅江苏分公司陈风先生开车,我们跑到了丹阳等地探访梁武帝墓等遗迹,返回南京市的当晚,得以见到卫江梅、薛冰、陈卫新、陆远等先生,这时卫院长拿过一本厚厚的大书相赠,该书就是这本《十竹斋笺谱图像志》。


此书首先从外观上就让我感到与众不同:虽然是插套,然而插套的另一侧却并无堵头,书脊看上去像是近些年流行的裸脊装,然其中间位置却又贴着一张纸,上面印着书名,此纸的边框恰跟函套上所印细线相重叠,从裸脊部分看过去,这部书赤橙黄绿青蓝紫,感觉每节一个分色。而最有意思之处,则是此书的前十几页乃是影印《十竹斋笺谱》原序言,后面则是范景中先生为《图像志》所撰序言,接下来则是我所写的《书以图胜》一文,这部分文字又分别翻译成了英文和日文,这一组文稿夹在一起,制作成了机制形毛边,而本书的主体部分,总计700余页,则完全不是毛边。翻阅该书,里面既有传统的筒子页,同时又有些页码为单页双面印,这种五花八门的印刷装订方式,真不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而更为特别的是,范先生和拙文的中文部分以简体竖排,乃是从右读起,可是整本书又设计成了西装书的翻页方式,也就是从右往左翻,这样的话,每读完一页序言,都要连续翻好几页,才能找到与之衔接的下一页,这样的设计前所未见。而两篇序言的译文中,日文也是竖排右读,英文则是横排左读。翻阅该书,很让我有眼花燎乱之感,当卫院长问到我如何评价这本书时,我脱口而出“魔性”一词,令在座的大笑不已。


我首先细读了范景中先生的序言,该序旁征博引,先从徽州墨商方于鲁和程君房的《方氏墨谱》及《程氏墨苑》谈起,而后提到了王圻的《三才图会》,其重点提及了陈继儒为《三才图会》所写序言,因为陈在该序中历数图谱之“八厄”,而后范先生称:


我们细读《三才图会》的四通序言,它们都表达了一种意见,文字所表述的古典知识在他们眼中不过是普通知识,而图像所再现的知识则不普通,若不珍惜,恐有泯灭的危险。明人构造宇宙的知识体系,集中于皇家编纂的《永乐大典》,但以图像建立一个图文知识融合的有系统的普通知识,用现代美术史的术语说,要建立一个图像志(iconography)的知识体系,《三才图会》的出版,标志了这一努力的大规模的实现。然而,《三才图会》也有一个明显的缺陷,由于卷数过于庞大,它不可能请名家名工精心制作,比起方、程二家的墨谱,艺术水平相形见绌。


而后范先生又将《三才图会》与《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意用图像建立古典的知识体系”。但是如果将这三部书放在一起比较,会得出怎样的结论呢?范先生给出的答案是:


尽管从规模上,《十竹斋笺谱》绝不能望《三才图会》之项背,甚至跟《程氏墨苑》也难以比肩,而且在版画的尺幅上也是戋戋小物,然而在品位上、在印制的高妙上,《十竹斋笺谱》则卓拔而上,达到了古典美的高度。


关于图像志的价值,范先生在序言中给出了如下总结:


《十竹斋笺谱》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不是用大段大段的文字,而是用精致高雅的图像去表述普通知识,因而,它为普通知识提供了一部图像志。所谓图像志是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一般说来,是对图像所表现的题材或主题进行确定、描述和解说;主要手段是文献考证,它要为图像找到与之匹配的原典,以说明其来源和旨意。这种工作有时容易有时困难,尤其对一幅大型绘画,要确定其题材或主题往往不易,而一旦将其确定并要读解出它的象征和意义时,我们就进入了所谓的图像学。


两篇序言后,乃是十竹斋画院所写《编者弁言》,该文谈到了编纂此书的缘起,梳理《十竹斋笺谱》的工作是由十竹斋画院赵力工作室承担,而最初的目的是方便收藏《十竹斋笺谱》的人士解读、研究和使用,然而随着梳理工作的深入,于是有了这部书。翻阅本书,其以分节方式将《十竹斋笺谱》中原有的图像用彩版印出,而编纂者首先针对每一图的名称出处,找出历史原文,然后用通俗之语作了释意,而每一文都以中、日、英三种文字并列而出,以便让更广泛的读者能够读懂每一张笺谱的内在含义,这种编纂,足以窥得十竹斋的工作人员下了何等的工夫。

 


《邢侗集》





《邢侗集》,(明)邢侗著,宫晓卫、修广利辑校


今年4月23日,我在济南参加齐鲁书社成立四十年庆典,在此前的一天晚上,蒙齐鲁书社前社长宫晓卫之约参加一场聚会,得经结识修广利先生。宫社长介绍说,修广利一家评上了中国书香家庭,为此他们前来济南到电视台录制节目,闻听有此之聚,特以来相见。修先生长得人高马大,颇有山东大汉的气派,然其却跟我说,在二十年前,我们曾在上海的某场拍卖会上争过一本元版书,他刚举牌几下,身旁有人跟他说,与之竞价者是韦力,于是他就放弃了竞价。


经其提醒,我想起了当时的一幕,而那册元刻本颇有来历,此书著录于《嘉业堂善本书影》,该书的第四页就是这件拍品,而书影仍注明此为宋刻本,其实后世学者研究,实乃元刻。然拍卖图录中并未注明这些细节,我一时无意中翻得这些资料,故对如此重要之书势在必得,未成想仅以一万多元得之,令我大喜。没想到二十年后,又得见承让人,于是我郑重的向修先生表达了迟来的谢意。


巧合的是,我的此次山东之行,还要寻访几处历史遗迹,其中之一就是邢侗,而修广利说,邢侗乃临邑人,而修先生本人也家临邑。宫社长告诉我修先生原是临邑县宣传部部长,及县文体局党组书记和局长,故对邢侗有颇深的研究,更为难得者,齐鲁书社整理出版的邢侗集恰好就是宫社长和修广利共同辑校,故修先生马上说,我到临邑寻访历史遗迹全部由他来安排。如此得来全不费工夫,邢侗的寻访就这样落实了下来。而转天修先生又特意从临邑赶来,听我在尼山书院的讲座,这份厚意令我感念。在第三天,由齐鲁书社副总编辑刘玉林先生带领我前往临邑,去拜见修广利先生,在那里见到了临邑县多位领导,而在修先生的安排下,我们驱车二十余公里,前往邢侗的故乡,在那里见到了邢侗的多位后人,如果不是修先生如此热心的张罗,我的邢侗寻访之旅,绝不会如此圆满。


翻阅这本大书,该书的《前言》中对邢侗的生平介绍得颇为详尽,同时也谈到了他受张居正的牵连,在年轻之时就返回了故乡:


回乡后,邢侗置买了临邑城东南十二亩多的一块荒地,修筑自己的私家园林,取名“泲苑”。园内修建二十六景,其中的读书处名曰“来禽馆”,乃是因爱慕王羲之书法,取其《来禽帖》名为馆名。


修先生带我参观邢侗纪念馆时,在那里公里内看到了大片的水面,我不知道那里是不是当年的“泲园”,然而我在纪念馆里却看到了那著名的《来禽帖》原石,修先生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故他对《来禽帖》的历史颇为了解,经其介绍,我对该石的历史有了系统性的了解



《邢侗手札》






《南京博物院藏邢侗手札》,(明)邢侗著,修广利编注


此书亦为修先生所赠。他在题赠语中讲述到我们在济南再次见面的过程,由此可知他也是一位古道热肠之人。本书前有修广利所撰序言,首先介绍了此手札的具体细节,以及后来的收藏递传情况,有一点颇为特别:


二十三帧邢侗手札,皆不书受书者姓名。此是邢侗一贯书写方式,给考证带来不少难度。观其书法,行笔爽利而不失沉静闲适,运笔自如而不隐风流韵致,结字端雅而时露欢快活脱,结构烂漫而不掩精微细腻,确是晚年手札精品。无怪乎大收藏家陈定帧帧钤印,页页留痕,自是喜欢有加所致。


细翻本书,果如修先生所言,里面所收手札竟然没有一通有上款,这种作法颇为罕见。为什么有这样的习惯,是不是曾有递藏者将原手札的上款裁掉,这只能任由读者来猜测了。然而修先生为此下了不小的工夫,他给每一通手札作了释文,同时还对一些特殊的字句作了注释,足见其做事之认真。


为什么要对邢侗下如此大的工夫予以研究,除了乡贤情节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呢?我在《后记》中找到了修广利的自道:


邢侗,作为明代山东文化史中的重要人物,是艺术成就与董其昌并名的书法家,但却远不及董其昌为世人所熟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艺术地位逐渐被历史尘封,这是不公平和不应该的。


看来,修先生在替邢侗抱不平,因为在邢侗当代,其书法名气不在董其昌之下,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却渐少有人这样并提。而《邢侗集》的前言中,还谈及了这样的并称:


因邢侗在诗文创作上“书穷五车,笔含万化”、文字运用可追古人的突出表现,在晚明文坛上,人们把他和王穉登、李维桢、董其昌、冯时可并称“中兴五子”,且有冯时可所撰《中兴五子赞》为证。


而对于邢侗在书法上的成就,《邢侗集》的前言中又有如下简述:


文学和书法的融合,又生成了邢侗著作一个不能不提到的关于用字的特点。李维桢在《来禽馆集序》里说邢侗“精六书,多古文奇字”;史高先在《来禽馆集小引》中也说“集中用古最深”,所强调的邢侗著作之“古”,主要表现在其用字上。用字的古、奇、僻,是邢侗著作需要单独一书的突出特点。


这些特点,应该都是修先生努力研究邢侗的原因之一吧。



作者简介

韦力,1964年生,著名藏书家、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浸淫古书30余年,凭个人之力,收藏古籍逾十万册,四部齐备,被认为是中国民间收藏古善本最多的人,留心古书版本、递藏掌故之外,还致力于中国古代藏书家遗迹的考察与研究。有“书系列”、“觅系列”著述,代表作有《古书之爱》《古书收藏》《芷兰斋书跋集》《琼琚集》《硃痕探骊》《鲁迅藏书志》《得书记》《失书记》《觅宗记》《上书房行走》“芷兰斋书店寻访三部曲”等,另有与安妮宝贝合著《古书之美》。



▲下拉阅读全部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可看全文



【尚书·书架】|见字清目·寄梅堂藏二百年来藏书家手札展作品集(修订版)

【尚书·书架】|笺谱,一段渐行渐远的文房时光


—F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