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丨“快”时代里的“慢”回忆

李海霞 西藏商报 2018-08-06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年,西藏同全国一样,经历了40年的伟大变革,经历了40年的恢宏历程、历史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了将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在经济社会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西藏,了解西藏,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本报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为高原喝彩”大型策划报道,用人物真实故事反映西藏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我们希望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能提供新闻线索,提供老照片或者老物件,讲述农民工、个体户、下海商人等群体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故事,从侧面反映西藏的发展变化。西藏的一群人、一座建筑、一条街道……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新闻线索。


征集热线:0891-6970000


“快”时代里的“慢”回忆


“速寄千元,情况紧急。”这是1993年时,20岁的拉巴发给家里的一封电报。一周后,他收到了家里寄来的一张400元的汇款单。一封封电报换来的汇款单是他最深的记忆。


2003年,他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牌子是摩托罗拉。


转眼又过了10年,2013年,他比别人早用上了智能手机,想念家人的时候,打开微信视频就能实时对话。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那个曾经以“捎话”为通信手段的年代随着历史滚滚车轮跑远了。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无需等待……


捎句话报平安

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联系方式


在书信和电报还不算最流行的时候,捎句话才是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方式。“村里有人出远门了,写信不方便,发电报又舍不得钱,要是在路上遇到熟人回家,就让他们捎个话给家里人。”今年45岁的旦争达杰回忆起往昔岁月,忍不住感叹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是那么的质朴。出远门靠捎话报平安,家里人能算着日子估摸你到了哪里,什么时候能到目的地,心里也就踏实了。


“平日里的联系是一步一步走到对方家里,坐下来面对面说,不像现在一个电话就能解决。大人们忙的时候,孩子就成了传话筒,飞奔到对方家里再跑回家回信儿。”旦争达杰说,“有时候还能得到家长的奖励,一两毛钱就可以买好几块糖或者一把瓜子了。”



“佛系”寄信

按字数计费,舍不得发电报


1996年,阿旺离开拉萨到北京求学。到北京的第一件事是给家里发一封电报报平安,因为发电报要按字数计费,所以电报内容通常都很简洁。除了紧急情况,平时他与家里的联系全靠书信,一来一去,至少需要大半个月时间。


与阿旺同龄的旦争达杰也有相似的回忆。1992年,旦争达杰参军入伍来到新疆,因为距离太远,他平时与家里的联系很少,只能隔一段时间给家里发一封电报。“因为我家在牧区,通讯特别不方便,寄一封信单趟可能就得走半个多月,再等我收到家里的信,一个多月就过去了。用现在的话来说,真是‘佛系’寄信,能不能收到就看缘分了。”旦争达杰回忆,“电报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传真,比写信快多了,但那时候电报按字数收费,所以每次就写几个字。”


打电话是后来的事儿了。那时谁家要是装了座机,那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邻居纷纷前来借用,主人就神气地坐着收费,甚至有些人专门以看守电话亭为业。



“有事记得呼我”

盼不来的寻呼机声响


对于70、80后来说,BB机(寻呼机)是他们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最难抹去的记忆。“BB机有数字机和中文机两种,中文机是后来才出现的。在我们这边好像是到了1993年才兴盛起来。”旦争达杰说,“在当时,BB机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在农村人看来,简直就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有BB机的人寥寥无几。在公共场合,要是突然有谁身上响起‘Bi Bi Bi’的声音,必将吸引众多羡慕的眼光。”


旦争达杰说,用BB机联系对方,首先要找一个电话亭,再拨126传呼台。“拨126传呼台后会有一个甜美的女声问‘请问您要呼多少?’,我就说呼哪个号,然后留言‘请回电话’。快的情况下一般10分钟左右我的BB机就会响,小小的黑白屏幕上显示对方的电话号码,我再用座机拨过去,就能联系上对方了。”旦争达杰说,“如果对方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电话亭,就没法及时回电话,我就只能在这头的电话亭一直等了,或者继续一遍一遍地呼对方。”



父亲淘汰的“黑砖头”

成了他到处炫耀的资本


1973年,拉巴出生在日喀则。1993年,他离开家乡到咸阳上大学。家境还算富裕的他当时花钱比较大手大脚,缺钱的时候就会给家里发去电报:速寄千元,情况紧急。一周后,他收到家里寄来的一张400元的汇款单,拿着汇款单到邮局,就可以取钱。


说起第一次写信,拉巴记忆犹新:“上大学前,我就没好好学过怎么写信,所以第一次写信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写,唯恐格式、称呼写错了就寄不出去。正好当时有一首歌叫《一封家书》,我就把里面那句‘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直接抄过来,每次都这样。甚至给心仪的女孩写信,也套用这句话。”


彼时,拉巴的父亲靠着木匠手艺成了当地的万元户,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一部“大哥大”。后来,父亲把“大哥大”淘汰给拉巴。拉巴便挂着那个“黑砖头”到处炫耀,神气极了。“身边没几个人佩戴,唯恐别人看不见。”拉巴说。



进入手机“黄金时代”

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


BB机和“大哥大”风光的那些年月里,拥有者可谓出尽了风头。可是转眼就迎来了手机时代,BB机和“大哥大”逐渐被淘汰,“小灵通”的出现缩小了大家的贫富差距,也开启了手机的黄金时代。年轻一辈听长辈讲起那些真实发生过的趣事,觉得不可思议,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人竟会如此“老土”。可就是这样的“老土”和“奇葩”,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迅速换装变身。


“当时我们不可能想到,有一天会有智能手机出现,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拉巴说,“现在的人要是没了智能手机,怕是都不知道怎么生活下去了吧。”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捎一句话报平安,写封信发个电报到盼着BB机响起,再到大哥大、小灵通出现,如今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我们进行沟通需要花费的时间越来越短,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古董”的同龄人用心回忆遥远年代里的趣事,也用心见证着时代欣欣向荣的发展……


本期编辑:秦盼 李涛


猜你喜欢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丨冬季高考:我生命中的1977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丨日新月异拉萨城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丨话剧导演穷达:用作品记录西藏变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