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一个曾在内地求学的西藏孩子 这是我们的成长故事

刘欢 西藏商报 2018-08-06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年,西藏同全国一样,经历了40年的伟大变革,经历了40年的恢宏历程、历史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了将改革开放40年来西藏在经济社会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西藏,了解西藏,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本报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为高原喝彩”大型策划报道,用人物真实故事反映西藏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我们希望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能提供新闻线索,提供老照片或者老物件,讲述农民工、个体户、下海商人等群体在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故事,从侧面反映西藏的发展变化。西藏的一群人、一座建筑、一条街道……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新闻线索。


征集热线:0891-6970000


内地求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1985年,内地16个省市开办西藏初中班(校),首届招收小学毕业生1300名。


当时13岁的边巴次仁正在山南地区第二小学读五年级,当他从老师口中得知这个消息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关于内地,当时的他只知道北京、格尔木这两个地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戴手铐的旅客》中出现的香蕉,“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能去内地上学,那么我也有机会尝尝香蕉是什么味道了。”


最终,边巴次仁所在的班级有6人考上了第一届内地西藏初中班,他也是其中之一。


边巴次仁(前排左二)初中毕业时的合影。


远离故土

他们成为第一批去内地求学的人


关于去内地上学这件事,边巴次仁的家人有两种意见——妈妈和家里的老人们都担心他年纪太小,没法照顾自己,父亲却说:“一定要去,去内地上学能长见识。”边巴次仁的心里也是有点害怕的,但在好奇心的驱使和父亲的鼓励下,他还是踏上了前往内地的旅途。


1985年8月初,在前往辽宁的路途中,边巴次仁和小伙伴们第一次见到了内地的风景,走到一马平川的平原时,他们兴奋地讨论着,“这个地方这么平,万一我们从地球上掉下去怎么办?”“地球到底是方的还是圆的?”“没有山该如何辨别家的方向啊?”在这些孩子们心里,家乡的山就是指南针,看到山就知道家在哪里。


几天漫长的旅途之后,边巴次仁和另外99名小伙伴终于抵达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当时觉得一切都很稀奇,连水都有一种奇怪的味道,后来才知道那是漂白粉的气味,我也是那时才知道,世界上还有蚊子这种东西。”边巴次仁回忆道,“由于我们的汉语水平实在太差,基本上就只会说叔叔阿姨、再见、谢谢,初中的第一年主要都用来补习汉语了。”为了学好汉语,边巴次仁从图书馆借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个寒假结束,厚厚的书中用铅笔标满了拼音。


边巴次仁在辽阳一中的第一个冬天。


初中四年间的每个寒暑假,学校都会组织西藏班的孩子去参观学习,他们知道了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那些机械是如何运转的……


那些同吃同住同学的日子里,也让边巴次仁和他的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独立自主,什么是集体荣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的不是怎样炼钢,而是要锻炼钢铁般的意志。



学成归来

他放弃安稳工作投身藏药研发


在外求学的几年中,除了知识不断增长,内地老师和同学的热情友好也给边巴次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会组织“结对子”活动,每逢节假日,都会让藏族同学去汉族同学家里做客。刚开始,藏族孩子们都很害羞腼腆,但慢慢地也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1989年,第一批内地西藏初中班的1300名学生结束了4年的初中生活。4年间,边巴次仁没有回过西藏,每次想家的时候他都会爬到教学楼楼顶,往太阳落山的地方眺望,远远地能看到天边有山,可能那个山后面就是西藏。也是在那一年,边巴次仁考上了第一届内地西藏高中班,来到了天津红光中学。“在高三报志愿的时候,我选的全部都是医科大学。因为在西藏有两个职业向来都受人尊重,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


1992年,边巴次仁顺利地考入了上海医科大学。由于西藏需要药学人才,边巴次仁和其他几位藏族同学都选择了药学专业。为了更了解西藏的需求,找到学习的侧重点,边巴次仁和几位同学每年都会给自治区卫生厅写信了解情况。“大学四年间,除了学到很多药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边巴次仁(中)大学毕业时与班长、室友合影。


1996年毕业后,尽管有很多留在内地的机会,但24岁的边巴次仁选择回到西藏,来到自治区药检所中药室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年。


在自治区药检所期间,边巴次仁还被推荐到国家药审中心工作了半年,这段工作经历让他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有了飞跃性的进步。2007年,边巴次仁毅然放弃了在自治区药检所的工作,到企业去应聘研究方面的职位。“当时从事藏药生产和研发的企业很少,而真正有自主研发理念和动作的企业只有奇正藏药,于是我便去了那里,特别想在藏药现代化研究方面做点事情。”


边巴次仁(左)在藏药材基地。


精神传承

那句话让他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边巴次仁说,“当时奇正藏药董事长告诉我,如果要做研发,必须先了解市场,你可以先去市场部试试。这句话点醒了我。”在奇正藏药北京市场部工作的一年间,对边巴次仁的打击很大,他发现自己学过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满足从事藏药现代化研究的需求。那时他才知道藏药要想成功走入市场,必须要知道市场的需求点在哪里,不然只是闭门造车。


从市场部出来之后,边巴次仁又被派往林芝奇正藏药厂担任厂长。慢慢地,他对藏药行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几年之后,在边巴次仁的努力下,我区第一个由企业建立的藏医药实体研究机构成立了。如今担任奇正藏药西藏区域研发负责人的边巴次仁,用自己的成长见证了我区藏医药事业的发展,他也成为藏医药现代化研究开发领域的顶梁柱之一。


边巴次仁近照。


从13岁离开家起,边巴次仁一直记着父亲跟他说过的一句话——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这句话让我在这些年里始终保持着相对正确的努力方向,如今我的女儿也在上内地西藏班,我也把这句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她。”边巴次仁说,“我告诉女儿,可能以后你不会成为科学家,不会成为特别有钱的人……但不管走到哪里,一定要努力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前几天在西藏藏医学院毕业生座谈会上,我也是这么跟毕业生说的。”


从1985年至今,内地西藏班的开设改变了许许多多西藏人的命运,如今33年过去,第一批内地西藏班毕业生已经成为西藏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片均由边巴次仁提供

本期编辑:秦盼 李涛


猜你喜欢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丨冬季高考:我生命中的1977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丨日新月异拉萨城


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丨“快”时代里的“慢”回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