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网评丨遏制“道路杀手”究竟难在哪里?

特约评论员彩云 央视网评 2019-10-15


编者按:10月10日至20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官网公开征求意见,将重点治理公共交通霸座等问题,同时,多项不文明行为将有具体罚则,并建立完善不文明行为日常检查和联合惩戒机制,拒不配合执法工作或将被曝光。


这是文明行为激励回馈制度的有益探索。我们看到,现实生活中,不文明养狗、高空抛物、开车横冲直撞、乘车霸座、网络撕X、插队喧哗等各种不文明行为非常普遍。只有深刻地反思这些问题,拿出真正解决这些劣习的勇气,敢于在制度、教育、文化等多方面共同发力,才能更好地提升我们的社会文明。


今日起《央视网评》推出“反思不文明现象” 系列评论,此为第一篇。


道路不文明现象时常发生在大家身边:国庆高速路上,一个不留神,多车连环撞;不久前,重庆两车主互不相让,互扇耳光,大打出手;再有,北京公交司机与宝马车主赌气别车,几度争抢超车,造成交通阻塞……每一出惊险大戏的上演,都能引发大家对道路文明的思考。



我国已经成为“车轮上的国度”,公安部交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汽车保有量2.5亿辆,私家车达1.98亿辆,汽车驾驶人为3.8亿人。与如此体量形成反差的是,道路文明和规则意识的提速还远远不及飞驰的车轮,个人权利意识不断高涨的同时,对法律和道德表现出无知与冷漠。

 

低头玩手机、强行超车、别车、乱打远光灯、雨天不减速水溅路人……不文明车每多一辆,就多一份道路风险;安全意识每薄弱一分,就多一份交通隐忧。数据表明,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9成是因为驾驶人违法违规所致! 

 

更普遍地来看,我们面临的道路不文明现象不只有汽车。电动车、外卖车、快递车横冲直撞;行人横穿马路毫不忌惮,视红绿灯如虚设;更有甚者,高铁乘客霸座,公交车上强行下车、抢夺方向盘……这类不良风气之下,闯红灯者、霸座者常常“理直气壮”,遵纪守法、等红灯者反而显得“异类”,感觉“吃亏”,如此,道路的“牛皮癣”不断繁殖,交通文明每况愈下久而久之,不如就跟风吧!近些年,因行人、电动车超速行驶、横穿马路酿成的惨痛教训不胜枚举。这正说明违规违法成本太低,让一些人心存侥幸。

 

各类管理中,比较成功的是治理酒驾醉驾,扣证、入刑毫不手软,如今“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经深入人心。这说明,不立规矩不成方圆,严惩是有用的。法制的刚性,一方面稳定了公众的预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文明“提速”。类似的管理经验,可以推广起来。在日常监管中,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高清探头、视频监测等技术手段,让交通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然而,现有的道路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在源头上,某些地方的驾考滥竽充数,成为“道路杀手”的培训基地,车检为了完成任务而流于形式;执法方式上,搞突击式、运动式的整治,为了罚款而罚款,时紧时松的治理模式难以形成常态威慑。

 

纵然有严管严罚这样的“外部疗法”,还是离不开车主内心的自律自觉,进行“自我调理”。许多车主有过这样的感受,“车中我”跟“平常我”往往不一样。平日里,一位理性正常的人,一抓方向盘,一遇红灯,一遇堵塞,心烦、暴躁、自大的情绪顿时冒了出来,“路怒症”发作,遇上点超车、鸣笛、加塞似的“委屈”,立马点燃了心中的火苗,一句谩骂、一记重拳、一个巴掌就出去了,后果是不堪设想。

 

让道路文明意识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多静下心来反思。当我们看到黄灯跳时,是猛踩油门疾行而过,还是自觉刹车等下一个绿灯?道路阻塞时,是频繁加塞、走应急车道还是从容等待?为生计奔波时,是疲劳驾驶、加速超车还是安全为上?血的教训一次次警示我们,“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一脚不慎,悔恨交加。

 

哲人这么描述文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遵守道路文明规则,往小了说,一次让行、一次刹车,是寻常善举;往大了说,是一座城市的流动名片,是一个国度的文明标尺。当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文明出行将成为社会的自觉。



编辑:吴明泽 责任编辑:孟夏

来源:央视网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