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拍案丨精细化育儿 可别赔了钱财又伤娃

沐城 央视网评 2020-08-20



如今,当家长,不容易!从衣食住行、锻炼身体的“物质文明建设”,到补课报班、智力开发的“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抓,两手都得硬。

过去不抓,情有可原,大家普遍都不抓。现在不抓,实难“交差”,别说对不起孩子,就是自己这关都过不去。在“别人家的孩子”传说盛行的年代,“别人家的家长”更无法“自甘堕落”。

不放弃孩子发展的任何可能成为这个时代一些家长们的信条。望子成龙的夙愿后面是家长们毫不犹豫的真金白银投入。
 
不少父母“勒紧自己裤腰带,也要为了下一代”,同在一个家庭,却划分出不同的“消费阶级”:自己是粗茶淡饭的“平民父母”,却要供养锦衣玉食的“贵族子女”,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


特别是在教育上,许多教育机构报名时的火热场面仿佛上课不要钱一样,但其价格实际上却高昂得令人咋舌。天价早教班横空出世,天价英语班成为必备,天价奥数班正在招手,似乎匹配“四脚吞金兽”“人形碎钞机”称号的只能是天价。

以前,我们走过一段粗放式育儿的“弯路”,主要是因为孩子多、低需求。但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开始,粗放怕了的60后和70后带领80后90后走上了精细化成长的道路。

精细化育儿悄然到来,让人分不清是先有需求还是先有市场,反正现状是舍得投资、舍得花钱让精细化育儿成为刚需,这片土地上育儿需求没有“荒漠”,孩子成长的世界里不存在消费的“死角”。

当年集万千宠爱的独生子女,现如今成了生育的主力军,再加上“六个钱包”做补给,愣是把育儿搞成了“军备竞赛”,砸钱成了爱孩子的具体象征,“谁不舍得给孩子花钱,谁就是对孩子不负责”的共识已经形成。

家长们的不遗余力换来的是商家的“一本万利”。育儿市场上如雨后春笋,各种需求和产品也“百花齐放”。在“将最好的东西给最适合的孩子”的旗号下,就算明知是被套路,家长们也甘心掏出“最后一分钱”。

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下,“你家宝宝已经91天了,不能再使用3个月宝宝的产品,否则就会影响生长发育”这样的言论盛行,更夸张的是,家长们居然微笑颔首、照单全收,结账走人之前还要发出“果然还是人家专业”的慨叹。

不少家长迷信“一分价钱一分货”,坚称“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实则是当了“贵价买贱货”的冤大头。甚至是买到问题产品时,这些家长一边口诛笔伐,下次依然慷慨解囊。

物质上的支出抵不上精神上的付出。不少新手爸妈摒弃老一辈口口相传的经验之谈,转投书籍文献的海洋,开始寻求育儿的理论支撑,超出了理论范围就像惊弓之鸟担惊受怕,离开了书本就像失去了双脚寸步难行。

越来越多的“虎妈”“豹妈”被口口相传,5岁的孩子每天要求被学习18个小时的事情已经不再是新闻。

精细化育儿理应是时代进步的体现,现在却成了盲目花钱的比拼、心理安慰的投资、本本主义的迷信、违背规律的灌输,这样的教育又能收到怎样的成果?


把视线放长,80后90后的精细化成长之路确实让人吃到了甜头,展示出了全面提高的学历水平和眼界视野,但基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难以说清精细养育到底贡献了几成力量。

现如今的极端精细化育儿成效尚不明显,但弊端已经显现:生育和养育成本大幅提高,令许多育龄的年轻人患上“生育恐慌”,二胎的遇冷正在加速人口的危机,少子化的趋势正在成为发展的隐患……

掉进极端精细化育儿的怪圈,恐怕就无法真正走进“二胎时代”;无法摆脱少子化的趋势,很可能让如今的精细化育儿成本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困境循环里,谁都无法独善其身,谁都难以成为真正的赢家。

往期回顾

神评榜特别版丨群星璀璨
拍案丨生活需要一点笑料

剧中国丨放弃了工作与户口的孙同会得到一个喜剧的结局吗?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马涛
来源:央视网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