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谈丨做个普通人又何妨

小李飞镖 央视网评 2021-08-14


借着“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契机,媒体纷纷呼吁给孩子一个快乐轻松的童年。

众所周知,如今的孩子普遍“不轻松”。几乎从刚一懂事起,他们中的大多数就要面对父母过高的期望、长辈过大的压力、校内校外过多的作业。网络流行语“鸡娃”是对此极为形象的诠释。



一个社交媒体上流传度很高的段子,以充满黑色幽默的方式反映了当下很多儿童紧张的学习状态——




“如果你的公司要求你每天七点半到单位,中午午饭半小时,然后立即回工位继续处理文档,晚上加班到九点,回去后还要继续写各种报告,周六日各种加班,每个月排名发到群里,让大家看看谁拖了后腿……” 


如果你是一名职场打工人,是不是光看这段描述,就有一种窒息感迎面扑来?这就是你孩子现在在学校里过的生活!



段子虽略显夸张,但其折射的问题却是真实的。这种普遍性的教育焦虑,每每借由微观个案周期性地引爆舆论,大有成为社会第一公共议题的趋势。


譬如,在本周讨论热烈的一段励志演讲中,来自著名的衡水中学的一位学霸自称“乡下土猪”,要通过高考实现“翻身”,将来拱“城里的白菜”。



演讲者张锡峰的“磨难”与“坚韧”在有类似经历的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共情,但也因为上述不太恰当的表达而遭到了很多尖锐的批评,更有网友化身大侦探、心理学家,从这位农村学生的眼神、表情中读出了“仇恨”。


这对一个尚未成年的高中生显得过于苛责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学生在长期高压状态下一种情绪的突然释放,即使有一些表现过激,也不至于上纲上线,亦不必过度联想。


更应该引起我们深刻反思的是,童年本来是简单快乐的,教育本来是循序渐进的。可为何张锡峰们却“满腔怒火”?家长们又为何一个个急吼吼将孩子往前赶,恨不得一步到位,甚至不“鸡娃”的父母都算不上“称职的家长”?


大环境当然是社会竞争加剧,在整体焦虑氛围的感染下,很多成年人渐渐没了定力,失了方寸,拉着孩子随着人潮一路快跑,顾不上沿途风景,先去抢占一个“有利位置”。



就像前不久热播的《小舍得》里的那句经典台词——在剧场里,大家都坐着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站起来,那其他人也就不得不跟着站起来。



家长苦,娃也累!是时候纠偏了!


就在本周,我们看到两部关于未成年人的法律和一部配套规定同时发布,既有关于未成年人安全这样的“底线”规范,也有为孩子减负这样的“高线”追求(详情可阅读→未成年人保护既要“保底”也要“摸高”)。


还有近期相关部门对于课外培训机构的系统规范,都是为了创造一个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让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回归应有的样子。



当然,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在教育制度、就业机制、产业规划等很多方面进行深度改革,塑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更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舞台和更畅通的上升渠道,让每个人有奔头并能各展所长。


譬如,加大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给年轻人多一条赛道,多一些选择,而不必千军万马挤高考这一“独木桥”。


    

又如,转变就业观念,减少职业歧视,不要让人觉得干这一行就高人一等,做那一行就低人一头,努力营造健康的择业氛围。


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也应转换一下传统的思维轨道,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客观理性地去评估孩子和自己。


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被习惯性地这样教育——你要努力学习,成为某某某那样的人。至于我们有没有条件成为某某某,某某某的道路又是否适合我们,那反而不重要了。作为家长,切忌以浅薄的“名与利”去定义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


   

我们得承认,这个世界上,天才永远是少数,大多数人注定是普通人,从事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的生活。对很多家长来说,这很难接受,但却是现实,需要过了自己心理这一关。

    

其实,选择让孩子做个普通人又何妨?做普通人并不是“认命”,更不是自甘平庸,而是更加尊重孩子的意见,根据孩子的喜好特长,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其人生奔跑的赛道。

    

讲到这里,想要插播一下本周北大数学天才教师韦东奕的新闻。在一个偶然的街头采访中,因为数学界“大神”的光环和不修边幅、略显木讷的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韦神”突然火出了圈,以至于学校发文回应,请社会营造有利于年轻人专心开展学术研究的氛围。


    

大多数人可能没有韦东奕那样的天赋,但却可以像他一样,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擅长的业务中做到专注、专心、专业,即使没有那么高的成就,但至少也能不负韶华、不负人生。    


下周,2021年高考就开始了,
1078万考生将走进考场,

开始他们人生中第一场重要“考试”。


它确实意义重大,

但最好少一些“决定命运”的悲壮,

多一些轻装上阵的从容。



祝学子们好运!


往期回顾
未成年人保护既要“保底”也要“摸高”
北大“学神”韦东奕需要的是什么?
绷紧反校园欺凌的“制度之弦”

编辑:吴明泽  责任编辑:孟夏
来源:央视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