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霸凌行为风险地带进行“强支援”——“对校园霸凌动真格”之三
观察近年来发生在多地的校园霸凌事件,一个令人深刻的印象是,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乡镇中小学特别是寄宿制学校频频进入公众和舆论的视野。虽然尚未有全国性数据统计,但国内多位学者、社会工作者对此进行的大量抽样调查显示,上述群体和学校发生校园暴力、霸凌行为风险和比例明显高于城市中的学校。
逻辑不难理解。在学龄时期,如果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成长往往会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加之当下各类电子游戏产品流行,不少孩子沉迷网络,过早成熟。同时,隔代抚养重养轻教、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也容易诱发不良的后果。再有,乡镇中小学教育师资的不足、德育的薄弱、法治培训的匮乏以及相关机构重视不足,使大量农村学校尤其是那些管理水平较低的寄宿制学校成为校园霸凌行为的风险地带。
事实上,这“沉默的大多数”隐藏在一个数千万级规模的庞大群体中,其教育问题、成长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社会问题由来已久,校园霸凌行为不过是这一矛盾在某一方面的表征和结果。
从这一意义上而言,解决校园霸凌这一现实性难题,就不能就事论事、一事一议,而需要站到教育均衡发展、城乡一体化这一更高的层次,通过一揽子方案统筹考虑与谋划,才有望治本。
现实的路径无非两条。其一,继续推动随迁子女平等入学,让有条件的外来务工家庭在城市团聚、扎根。很长一段时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入学存在较高的门槛,这是造成留守儿童的重要原因。但近年来,国内中小城市普遍取消了落户限制,包括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除了省会城市等个别地区外,其他城市全面放开落户,这就为留守儿童进城、入学铺平了道路。
其二,对乡村教育这一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给予更多的关注、更有力的支持,提升物质和制度的保障能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等一系列针对性政策举措。各方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构建新的乡村教育生态,真金白银地投入,给足编制名额,壮大师资力量,把农村中小学软硬件的短板尽快补起来。
就根治农村校园霸凌行为,还应有进一步更具体的行动。在学校管理方面,要大力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在工资收入、编制配置上实现城乡统一,甚至一定程度的倾斜,真正留住人才。近些年,由于农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薄弱的现实,农村教师社会地位降低了,教师和学校权威下降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发挥教育职能和建立公正、公平的校风。有必要通过收入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声望,重塑教师“乡村精英”的传统地位,更好发挥教师和学校在反校园霸凌中的功能。对于寄宿学校,要特别强化生活老师的角色、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法治方面的培训,形成系统化的保护屏障和预警机制。
从社会方面来说,相关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推动其他部门参与校园霸凌的防治工作,联合社区、公安、司法部门, 建立防治校园霸凌的第三方机构,助力学校防治校园霸凌,为反霸凌提供更有力的外部支持。
对广大家长而言,父母应该承担起对子女的教养职责,多利用现代通讯方式及时与孩子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不让距离成为亲情的阻隔,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家庭的温暖,建立积极正向的家庭关系。
时不我待,是时候啃下这根“硬骨头”了。
此前报道:
监制丨李绍飞
编辑丨单镜宇
审校丨瑞雪
来源丨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