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中关村大街一体化提升改造 | 人行街区

IF本色营造 景观设计小学徒 2023-09-06

北京中关村大街城市客厅项目是中关村大街沿线两侧户外公共空间(从道路边界到产权边界)的一体化提升改造。其中,一期工程已于近日完工,并向社会开放。场地位于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西侧市政绿化空间中,全长约1公里,南起魏公村地铁站,北至三环四通桥。在建设主体单位 - 中关村大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的统筹管理协调下,Instinct Fabrication作为总体设计顾问,将原有陈旧破损,功能单一,割裂交通的绿化带,焕新为集慢行,生态,社交,智慧于一体的市民友好公共空间。

© 鲁冰

© 鲁冰

© 鲁冰

© 楼颖

© 鲁冰

© 楼颖


背景历史


中关村大街原称“白颐路”,是上个世纪北京著名的风景道路,“白颐路”为白石桥至颐和园的道路,为清代皇家出行颐和园的必经之路。而如今,这条大街串联着包括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中关村科技园等这样家喻户晓的地标,它不仅是一条街道,更是智慧与科技的代名词。


场地记忆
改造前现状


1.车行优先,人行被动 – 辅路被车行占据,步行骑行空间变小,加之快递外卖等车辆的大量涌现,慢行体验极差。2.有绿色基底,而生态不足 - 由于缺乏植栽形式和品种老旧,造成园林景观层次混乱,视线不通畅,大面积的块状绿地,无法发挥任何海绵作用,反而成了生态的阻碍。3. 空间区隔感强,生活存在感弱 – 场地空间互相割裂,联系性不强,鲜有让人驻足休闲活动的场地,导致其使用率不高。


© 鲁冰
现存的问题 © Instinct Fabrication
改造策略


传统的街道空间改造注重基础设施、路面修复、市政绿化等各单项的独立提升,而本项目的改造升级,致力于突破既有各管理红线,从“红线管控”向“街区管控”转变,从机动车道到建筑边线之间的整体空间统筹,设计通过“保留,重组,串联,嵌入”四大策略,重新规划交通,植物,功能等体系,使得街道属性更完善,街区生活感更充足。


设计策略 © Instinct Fabrication
重构生态基础


曾经的白颐路是美国城市规划专家阿兰·B·雅各布斯在《伟大的街道》中唯一提及的中国街道,称之为“一条由树木成就的伟大街道”。因此,此次改造设计尽可能将恢复生态性作为优先考虑,在近人尺度上形成阴凉宜人的行走体验,在城市尺度上形成延绵起伏的绿荫风貌,在微观尺度上发挥绿地渗,集,滞的海绵作用,重现大街生态为先的原有风貌。 


© 白颐路(现中关村大街)旧貌
© 鲁冰
© 鲁冰
© 鲁冰
© 鲁冰
景观改造最大限度地保留高大乔木,形成宜人的林荫空间;对部分小乔木和灌木种植进行肌理重组,重获通透的视觉廊道,形成清新自然、多层次,低维护的地被景观。
© 鲁冰


© 鲁冰


重归慢行优先


取消非机动车道上的停车位,规范各类便民车辆管理,在交通路权上,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的慢行系统,一来实现机非隔离、人车分流,让行人走得更安心;二来提供多元化步行空间选择,让出行更舒适,更自主。行者有路、坐者有椅、憩者有荫、赏者有景,让城市公共界面更温暖,最终形成贯穿南北的骑行道、人行道、健步道三合一的绿道系统。

© 鲁冰

© 鲁冰

© 鲁冰

© 鲁冰

© 鲁冰


重焕街区活力


突破既有红线进行统筹规划设计,打开围墙、降低高差,对空间和设施进行集约设置和统筹利用,形成更加生动、和谐、流畅的空间属性。改造后,一个个尺度各异的口袋空间镶嵌其中,原本无法进入的绿地,废弃的广场,破旧的座椅,重焕新生,以更现代简约,更人性化,更包容的方式,为周边的居民,工作创业和购物休闲人群,提供了逗留陶冶,会面交流,运动互动等功能内容,一公里的跨度,串联的不仅是空间,也串联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内在活力。

© 楼颖

© 鲁冰

© 鲁冰

© 鲁冰

© 鲁冰


© 鲁冰
重塑文化特征


挖掘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的交通联系。梳理御道肌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适当展示文物遗存、再现御道风貌。


© 鲁冰
清代御道印记


中关村大街是中关村的发源地,创新是它的灵魂。设计通过街道家具、铺装小品、艺术雕塑,再现中关村40年改革创新发展史,建成街道上的中关村历史博物馆。同时,大街也是一条科普,科技大道,通过生态理念宣传、海绵城市建设、植被标识系统等,提升市民的科学素养;打造高新技术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与城市空间相结合的应用场景,形成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示范街区。


中关村年轮广场
© 楼颖
© 楼颖
© 鲁冰
坚持公众参与,全社会共建共治


设计过程中,坚持为人民设计,通过多次产权单位调研,民众问卷调查,12345热线反馈等形式,充分了解附近居民,企业和科研单位对空间改造的诉求,让全社会都能参与街区更新之中,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城市空间合伙人”。


城市客厅方案公示+民意调查
中关村大街既承载了几代首都人民的情感记忆,见证了中关村的创新发展,本项目作为一期工程的先行示范,通过重构生态基础、重归慢行优先、重焕街区活力、重塑文化特征四个维度,将中关村大街有序地建设成海淀的城市客厅空间序列,重现并续写那条“伟大的街道”。


© 鲁冰

© 鲁冰



项目名称:北京中关村大街城市客厅提升改造建筑设计:Instinct Fabrication本色营造项目完成年份:2022建设面积:49280 m²项目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主创景观建筑师:楼颖设计团队:楼颖、郭玮、刘璧凝、张远涵、刘瑷琳、刘玉凤、高文毅、宋英佳、潘思涵、林岳鸣、胡炜欣、吴宪、Whitney Hoffman委托方:北京中关村大街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施工图设计:北京本色营造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中外园林合作方:北京致远工程建设监理,中盛万安建设,东道品牌创意摄影师:鲁冰




- 感谢 IF本色营造 -




更多精彩 关注 「景观设计小学徒」

近期阅读


山中禅堂 | 金山岭上院

流动的柔性边界,场地的本源之力 | 宜昌云集公园

如果森林有童话 | 唐山远洋山水

可持续的城市“超更新” | 深圳华侨城O·POWER文化艺术中心景观设计

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神秘面纱揭开!

城市更新·闲事延时计划 | 成都猛追湾滨河段改造提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