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疫情前的生活,我们到底在怀念些什么?
近期,法国画家、纽约客封面“御用”插画师桑贝逝世,这位传奇画家笔下的城市,每一幅都可触摸到城市的脉络和细节,通过细节深刻揭示出城市生活的本质。
法国画家 让-雅克·桑贝 插画作品
桑贝用画笔描绘了城市的美与乱。城市承载了大部分人的生活,在这个空间里人群、科技、建筑频繁互动,看似越来越拥挤的城市,也因为这份拥挤的感觉让彼此的联系更加紧密。
法国画家 让-雅克·桑贝 插画作品
疫情这几年,城市成为我们的保护伞,但也“锁住”了一些人的脚步,或多或少,我们都在怀念之前的生活。那,我们到底在怀念些什么?
或许我们怀念:
自由移动,随时见面
拼命的加班,更用力的玩儿
密集的活动,频繁的见面,告别
……
法国画家 让-雅克·桑贝 插画作品
Chat with TO
聊天环节
“
怀念疫情前的生活,
我们到底在怀念些什么?
”
@猕猴桃
以前是大家可以很亲密,同时又可以保持距离感。疫情后人们的距离感拉大了,但是界限感有时候会消失,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去“管理”别人,现在去哪里、干什么,其实电脑“无所不知”。一旦有什么突发情况,你的所有隐私都会被曝光,这让人太没有安全感了。
故宫博物院展览一角
@荷包蛋
在许多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都会以疫情为借口。疫情之前那种无形的秩序感,现在需要很刻意地维持住。居家办公、等待无接触配送,好像确实节省时间去做更多事情,但是反倒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而感到空虚。“政治性抑郁”这个词在疫情后频频出现,应该能说明些什么吧。
我们变得更珍惜当下。发现“失序”的问题,就去改正,如果疫情过去了,这种改变也会对那时有益处吧。
自然,在疫情后变得“得宠”
@Xx
怀念不用做核酸,不会因为网络信号差打不开核酸证明而进不了任何空间,不用因为弹窗而寸步难行;怀念我的工作性质不用因为新增而半夜穿防护服去支援;怀念可以自由切换地点跟朋友们见面,不会被取消的音乐会。
目前算是苦中作乐。因为一直出不了北京,所以心里的活动如下:算了,在家呆着也挺好;算了,在网络上看看大家出去玩的分享也不错;到如今,今天能开开心心没什么负担的出去看个电影吃个饭就很知足,如果还能跟朋友一起逛逛那简直就是“大满足”。
感觉物欲降到了历史巅峰,但副作用是对什么都打不起兴趣来......
疫情前,在代代木公园附近的fuglen店门口晒太阳
@Sun
具体怀念什么很难说,我的感觉就像是得了抑郁症,被罩了一层薄膜,所有事情都受这层薄膜限制,但你没办法突破。不过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有了更充分的理由逃避现实,哈哈哈哈。
疫情前常去的书店
@Bever
怀念自由。感觉眼界和经历在这两年停滞了,偶尔一次的旅行也像是逃亡,去之前担心目的地有突发情况,去之后担心居住地不让回,要担心的太多了……干脆就别出发了。
想念随时就走的旅行
@潘西
怀念疫情前大多数事情都可以是“计划之中”吧,毕竟,没有什么比“不确定性”更让人难受了。两年前从曼城回来,赶上第一轮集中隔离,辗转一路,在机场、医院过夜,接着在酒店进行14天隔离…… 但那会儿更多的是无可奈何的心情,而现在我们几乎每天都活在不确定之中。
疫情让我经历了第一次在京过年,心理状态反而更好了,学会接受变化,虽然自己的事情可以随意一点,但希望亲人需要我的时候,可以随时出现在他们身边。
家里的紫荆花
@峥峥
怀念大家没有对病毒和感染病毒的人的恐惧/警惕下的生活,因为这种恐惧会让人们彼此越来越不亲近,不信任。感染过新冠的人得需要多大的心理承担能力,更别提一些弱势群体了。
一人在国外也要拥抱自然
@winter
怀念疫情前不需要核酸码、戴口罩的日子,可以随意进出想去的地方。诚然,这些随手的动作并没那么费力,但背后是持续的三天一次的核酸和对我们每个人更上一层的约束。
变好的事情大概是朋友们都更珍惜面对面的接触,珍惜每一次相聚和出行。比起前两年网络世界席卷人类的场景,大家似乎从网络中被解放了,愿意回归线下、回归自然,这是好事。
珍惜和朋友见面,拥抱自然的机会
@fatiao
很少去怀念一个特定时期发生的事情,所以要问怀念什么呢,也没什么。目前发生的一切就像一个过程,我们都在这个进程里,历史呈螺旋式上升,偶尔有平行交错,就算到了那会儿我们也是感叹一声,接着继续向上。
每天骑车会遇到的景色
疫情让大家变得更柔软,
也更懂得知足。
更关注自己的健康,
更关注自己的家人关系。
生活方式逐渐转为亲近自然,
想不开的时候向宇宙看齐。
见证历史也觉得在历史中,
见惯不惯。
或许多年以后,
也会怀念现在。
编辑:nini
商务合作:Ruby 18611097075
到底有没有不无聊的周末活动
北影节巡礼——艺术影院盘点
朝阳门也挺好玩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