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桩机”出没,“盖帮”恨得牙痒痒!

青年报 青年报 2024-03-27

上海盖章文化热潮吸引无数年轻爱好者加入“盖帮”。然而近期这股新兴旅游风尚背后,却暗藏黄牛“打桩机”趁机捞金,引发了盖章活动变质的争议,甚至有传闻传称目前最火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印章因为“打桩机”的存在由免费转为收费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免费章变收费章?

现场到底如何?



上海盖章旅游现象热度持续攀升,社交平台上关于盖章的话题飙升至2.5亿次浏览量,相关笔记多达12.4万篇。



“盖帮”队伍不断壮大,同时出现了“打桩机”

代指那些通过收费方式

为他人批量代盖印章的“黄牛”

他们如同打桩机般连番操作

手中握着厚厚的纸堆或本子

不停盖章


在上海盖圈中,目前“打桩机”光顾最多的就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因为正在开展的《梅绽东方——梅兰芳在上海》展览配套的印章精美,在社交平台上被章友们频繁分享,带动了一波盖章热。



记者1月中旬来到历史博物馆

博物馆文创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彩色套色印章始终作为消费赠品提供

游客需任意消费后方可加盖

而馆内也设有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免费盖章点


因此,章圈内关于历博原来的免费章因为“打桩机”变成收费章的说法纯属章友误读。


工作人员提及“打桩机”问题时表示:“一些大爷大妈,拿好多东西来盖章,提醒之后他们也不听。”不过,近期此类现象有所减少。工作人员同时也透露,本月新推出了套色章,之前展示的贵妃套色章已送去维修。


记者购买7元文创明信片后欲加盖新款套色章时发现,工作人员寸步不离,原因是不久前一枚单色章被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那个新印章刚拿出来没几天就被偷了,我们现在只好用套色章的棕色代替原本的单色章。”


与此同时,闵行区博物馆举办的“相遇海昏侯——西汉刘贺墓精品文物展”同样受到追捧。当日下午,记者走访该馆时发现展览出口处设有四枚免费印章,并有志愿者现场指导,提醒每人每章限盖三次,以避免排队时间过长。




新商机催生敲章产业链

“打桩机”都是一些老面孔



章友小杨此前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就目睹两名“打桩机”携带大量纸张前来盖章。被问及为什么要盖如此多的数量,对方自称是为亲戚所盖。类似情况在盖章圈内屡见不鲜,另一名章友也表示:“世博会博物馆那几个老油条了,经常带着一旅行车的纸没完没了地盖。”


同为盖章爱好者的小戚告诉记者,她去上海书展的时候,看到“有人咔咔盖几百枚章,跟批发似的。”还有中信出版社的一枚梁晓声先生的签名章丢了:“他们印章就摆在外面的台子上,第一天还在,第二天就不见了。“


受访者/图


与此同时,二手交易平台上“代盖印章”服务商品也越来越多,涵盖全国如上海、北京、重庆等多地,价格从数元至数百元不等,既有单个印章销售,也有全套印章合集和博物馆护照本出售。



记者联系了位于上海的一位卖家,其提供上海地区各类馆章、纪念章、套章、日戳及风景戳的代盖服务,并表示可以代盖任何当前上海存在的印章,收费标准为每次6元,不包括邮费但可自提。


卖家透露,《繁花》电视剧相关的盖章路线目前颇受欢迎,他近期正计划前往盖取相关印章。一套包含五个地点的盖章服务,除了3元/地点的费用外,还需支付往来地铁费用及运费,但具体金额未予明确,仅承诺盖好后告知实际价格并寄出。


该卖家在其主页自称“徽章纪念章搬运工”,共售卖61款上海地区的印章产品,其中刘海粟美术馆龙年限定套色印章标价8元,上海图书馆东莞大汉雄风寻字章同样售价8元,此外还有四行仓库、武康路游客中心、上海博物馆等多种印章供选择。



文化印记变味

“打桩机”引发各方讨论



“打桩机”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有人认为它剥夺了个人参与的乐趣,要联合起来抵制“打桩机”;还有章友认为“打桩机”的出现让盖章变了味:“我认为印章是游览某地后的一种纪念,买来的真的意义不大。


魔都流行起盖章之后,小海也加入其中,近日他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盖章的时候还亲眼见到了“打桩机”:“就是那些缺少公德心的人,一次要加盖多套的职业盖章人。本来就是公益、好玩的东西,没想到变得这么势利。”



然而,另一些人则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对于某些特殊群体,代盖服务具有实际意义。例如,小戚表示,某次盖章时,她遇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会请在上海以外的地方的人帮她代盖印章然后再寄给她。“她当时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如果没有这些代盖的人,她可能一辈子也见不到这些章。”


从那以后,小戚对代盖的看法就有了改观:“意义这个东西,是因人而异的。”就她自己而言,她还是更愿意亲自去盖章,因为“盖那些美丽的章子并不是我的目的,我更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陆晓文指出,在众多博物馆实施预约制且热门展览备受追捧的背景下,作为“到此一游”记录独特标志的博物馆印章,自然而然就受到了年轻群体的欢迎。


至于“打桩机”的出现,陆晓文表示,过度依赖外在标签展示个体经历的价值显得有些功利,“真正体现去过博物馆价值的,应当是所积累的知识和回忆,优质的博物馆体验值得人们反复造访,而从中收获的情感和认知或许才是衡量真正‘到此一游’的最佳标准。



文字:青年报记者 刘秦春

图片:青年报记者 刘秦春 (除署名外)

编辑:张欣阳

审稿:梁文静


往期精彩


颠簸15天!00后大学生从上海坐公交抵达漠河

早·知道 | 网红宝妈因感冒4天离世?知情人:病情发展太快了……

太难抢!8000个预约名额秒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