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里的语言学:为什么“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2016-04-05 语言锋标 武大冯学锋




在“病理语言学”课堂上,老师一再强调“生理属性是语言的重要本质属性”,也多次饶有兴致地说到“中国传统医学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学资源”。今天,本号锋标君荣幸地邀请到中国传统医学“袁氏按导”第五代传人、武汉市中医院知名按导专家袁烽先生(下称“袁医生”)与武汉大学冯学锋教授(下称“冯老师”)畅谈中医里的语言学。


中医专家也是语言专家




锋标君:袁医生好!冯老师常说“真正的中医专家一定也是语言学家,或者叫训诂学家”,您怎么看?


袁医生:知道冯老师喜好中医,也欣赏他对中医的诸多赞誉。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古代文献典籍汗牛充栋,诠释经典文献,发掘传统医学宝库,是中医专家的责任和义务。一般认为,中医经典的著作主要有10部:《素问》、《灵枢》、《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藏经》、《脉经》、《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这是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自古至今,对中医临床、教学、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冯老师:袁医生所列这10部古代医药经典,训诂学家是诠释不了的,讲清说透,必须是中医专家。


怒从心头起,恶从胆边生




锋标君:受教了。请教二位老师,我们常常从评书一类曲艺节目听到一种有趣的说法:“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为什么“怒”,从“心”头起;而“恶”,又向“胆”边生呢?

 

冯老师:对的,评书中常听到这句话。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先生的不少段子都用到这句话。这是汉语俗语,较早出自《五代史平话》,书中说到:“朱温未听得万事俱休,才听得后,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意思是:一个人愤怒到极点时,胆子也大了起来,什么事都敢做了。一般泛指一个人恼怒到了极点。

 

袁医生:这个俗语说明:传统医学认为人的情感、情绪是有生理基础的。“怒”和“恶”分别与两个脏腑,即“心”和“胆”有关系。


怒从心头起



人体心脏器官


锋标君:我特意做了一点功课。中医学对“心”十分重视,对心的形态结构也有很形象的描述,如《类经图翼·经络》记载:“心象尖圆,形如莲蕊。”是这样吗?

 

袁医生:功课做得很好!“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位于胸腔之内,横膈之上,外有心包络裹护,内有孔窍相通。通过经脉把血液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锋标君:问题是它与“怒”有何关系呢?

 

袁医生:这与“心”的功能有关。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即把大脑皮层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归于心,如《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篇:“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后面一句,直接指出“心”就是接受外界事物而发生思维活动的地方。


冯老师:袁医生引经据典,讲得有根有据。汉字“心”,是个象形字,本义就是指内脏。古人就是认为“心”就是思想的器官,凡思想、情感都与“心”有关。所以,凡是与思想、情感相关的字都从“心”。如思、想、感、念、情、怀、惦、惭等等。情绪波动时,心脏的反映是可以明显感受到的,这大概是古人认为“思于心”的重要原因。这也成为有人诟病中国传统医学的把柄,因为,现代医学证明思维在于“脑”而不在于“心”。


袁医生:是的。常常有人用现代医学的解剖结果诋毁中医的“脏器说”,其实,这是可笑的。比如,中医所说的“䃼肾”、“健脾”的“肾”和“脾”的概念完全不同于西医解剖意义的“肾”和“脾”。中医的“肾”包括了整个生殖系统,“脾”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


锋标君:脑洞大开。那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说“用心听讲”、“用心思考”,而不说“用脑听讲”、“用脑思考”?


冯老师:很好的问题!请注意,汉语中有两个“用心”,一个是你说的“用心听讲”和“用心思考”里的“用心”,还有一个是后面这句话里的“用心”:“人到底是用心思考呢,还是用脑思考?”前边一个“用心”是一个词,应该是受“思于心”的影响,已形成语言习惯,或者说,是中医文化在汉语中的沉淀。后边一个“用心”是一个短语。前后两个“心”意义不一样,《现代汉语词典》将前者解释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感等”,后者指“心脏”。同时,《现代汉语词典》又将前一个作为词的“用心”解释为“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所以,你说的“用心听讲”已形成语言习惯,但并不是“用心脏听讲”的意思。


袁医生:非常赞同冯老师“中医文化在汉语中的沉淀”的说法。概括地说,“怒从心头起”,是因为人的精神意识主要归属于“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则精神振作,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之,会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如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精神萎靡等等。


恶向胆边生




锋标君:“恶向胆边生”又怎样理解呢?胆,原作瞻。《说文·肉部》说:“赡,连肝之腑,从肉詹声。”据我所知,中医中胆有储藏与排泄胆汁的作用,这与“恶”没有关系。不知袁医师对此如何解释?

 

袁医生:中医学中,“胆”是一个重要脏器,它有其重要功能,即“主决断”。《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篇:“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锋标君:即便“胆”有决断的作用,那又如何生出“恶”这种精神活动来呢?


袁医生:中医认为,胆除了储藏与排泄胆汁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生理功能为“主决断”。《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篇:“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就进一步指出内脏虽各有不同的精神活动联系,且都要接受心的统一领导(“心主神明”),但又必须取决于胆。我们常在临床上见到胆火旺盛的患者多急躁易怒,而胆气不足者多惊怯懒言。


冯老师:“胆”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构词语素,据不完全统计,“胆X”式词约有30来个,如胆寒、胆魄、胆力、胆识等等;“X胆”式词约有50来个,壮胆、雄胆、赤胆、色胆等等;3字或4字熟语约有100多个,吐肝胆、胆小鬼、胆颤心惊、赤胆忠心、心殒胆落、明目张胆等等。这些词语中,多数“胆”都与中医的“主决断”有关。 


“疼”与“痛”




锋标君:疼痛是人类最直接最显著的生理或心理疾患或反映,传统医学有“疼痛专科”(专业),还有“疼痛病”一说。听说,冯老师前不久体验了一次十分难受的“疼痛”,是吗?

 

冯老师:是的,体验了“带状疱疹”带来的疼痛,属“神经性”疼痛,在“人类十大疼痛排行榜”中排第二。呈放射状疼痛,痉挛式、颤栗般疼痛……

 

袁医生:描述很准确。带状疱疹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性疱疹样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中医学对其病因论述颇多,一般认为与风、湿、热、邪有关,多由湿热内蕴,感受毒邪,湿热毒邪互相搏结,壅滞肌肤为患。


锋标君:据说,中医认为“疼”“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吗?


袁医生:是的,也有一个认识过程。疼:《博雅》:痛也。痛:《说文》:病也。《玉篇》:伤也。《说文》出自东汉许慎,《博雅》出自三国张揖,而《玉篇》出自南北朝顾野王。由上推断,最迟在三国时代,“疼、痛”似乎在临床上意思相同,都是由“病”引起的。而在最早的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能够找到二者的区别。就“疼”而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篇:“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对于“痛”,在《黄帝内经·素问》中专列一篇《举痛论》来论述“痛症”。通过对痛证产生的机理的阐述,说明痛是由于寒邪引起经脉气血阻滞不通而形成的。


 “疼”的病变没有经脉不通或者不荣,引起疼的病症,主要是外伤、冻伤、风寒感冒等,大都与寒冷有关。而“痛”的病变就很复杂,由各种原因致使经脉“不通”和“不荣”导致。


锋标君:“带状疱疹”的疼痛是“疼”还是“痛”呢?


袁医生:“带状疱疹”的疼痛,为既有“不荣则痛”,也有“不通则痛”,缺阳补而致,就是免疫力下降再遇到所谓外邪所致。


冯老师:袁医生,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滞”“瘀”是一种静态,形成定点之疼。如皮肤上起疱疹,生疼生疼的(不说“生痛生痛”的)。“不通”是一种动态,即气血行与滞的抗衡状态。“集簇性疱疹”是表象,实为病毒侵袭神经网络。“抗衡”所致“痛”,整个侧面呈放射性之“痛”,触痛、胀痛、阵痛(不说“触疼”、“胀疼”、“阵疼”;或许有方言说。)……

 

袁医生:冯老师理解得非常深刻,“带状疱疹”之“疼痛”当是有“疼”有“痛”,“疼痛交加”。它位居“人类十大疼痛排行榜”第二,是有道理的。

 

冯老师:汉语中似乎疼、痛不分,大家也不太关注。最多说到:北方多用“痛”,南方多用“疼”,疼痛只是地域之别。现代汉语中,用“痛”组成的词语很多,用“疼”组成的词语要少得多。心疼,心痛,都可以说;“心疼”的感觉、“心痛”的感觉也似乎一样。但是,我们只说:别心疼钱,多心疼心疼自已。我们不说:别心痛钱,多心痛心痛自己。这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


“痛”与“通”




锋标君:两位在谈到上述问题的时候,都提到了“痛”与“通”,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袁医生:《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记载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简单来说,人体气血依赖经络运行,一旦经络被各种邪气阻滞,则经络活动立即消失,气血也就停运,从而发生各种疼痛。因此,中医中的“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调虚实”等疗法,是为疏通经络,行血散瘀,以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


冯老师:《黄帝内经》中的“通”、“痛”之诠,显示出了语言学(文字学)依据,即互训。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生理和病理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团队不和谐,大家痛苦(不通则痛),单位福利不好,员工痛苦(不荣则痛)……如出一辙。


袁医生:冯老师说的很有意思,当属社会医学范畴。

 

锋标君:哦,不知不觉已聊了这么多!看来中国传统医学里还真有不少语言学问题。谢谢二位老师!


袁医生谢谢锋标君


冯老师:谢谢! 




图片来源:好搜图片



 
猜你喜欢




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授权、投稿及相关事宜请联系。




  
本期撰稿人:吴雪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