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太婆汉腔一夜变粤语 各路专家跨国“大会诊”

2016-04-07 语言锋标 武大冯学锋

专家分析:学习语言,往往受正面情感影响。如果愿意学、喜欢学,就会学得好,记得牢。患者早年学习粤语,当值生活愉快之时


清明刚过,武汉市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一桩奇闻。家住汉口的吴太婆给老伴扫墓,归来不久发生了“语言巨变”:原本一口地道汉腔的吴婆婆突然不会讲武汉话而改说粤语了。于是,“奇闻”不胫而走,各种报道刷爆朋友圈。


连日来,本号联系了国内外医学、语言学以及语言教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武汉吴太婆病案从神经医学、神经语言学、病理语言学以及二语习得等不同角度进行学术探讨,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病案具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值得关注。



跨领域专家


本号共联系了包括医学、语言学两大学科约8个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


高  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认知与语言发展、语言习得与语言教学专家,博士生导师。


王宇波:武汉大学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学者,珞珈青年学者,博士后第一站:语言学(出站);博士后第二站:情报学。


汪国胜: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方言学专家,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洪峰: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学锋:武汉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毛善平:湖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


经  屏:武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


张  波:武汉市第六医院心功能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影像学专家。


 

病案回放



患者:吴太婆,70周岁,武汉人,操武汉方言。早年在广东省生活过几年,会粤语。


主诉:患病前,身体状况尚好。2015年3月18日赴武汉市汉阳扁担山为老伴儿扫墓。在山上禁不住老泪纵横,很是伤心。三天后,太婆一觉醒来,突然不会讲话了。家人与她交流,比比划划一阵后,太婆突然冒出几句粤语。会粤语的侄女用粤语与她交流,太婆也回以粤语;其他人与她讲武汉话,他似乎也能听懂,但只能用粤语回答。


诊治:2015年3月22日,家人将吴太婆送往武汉市中心医院治疗,该院神经内科接诊。经检查,发现太婆右侧肢体有轻微不灵活,左侧大脑额部出现损伤,诊断为“脑卒中”。


住院期间,主要进行了营养神经类药物治疗和语言康复训练,10天后,吴太婆语言功能逐渐恢复,可以慢慢开口说武汉话了。现已出院,在家康复。



专家观点


专家们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发表意见,一是病理诊断,二是语言学价值。



脑卒中(中风),表达性失语


经屏教授认为,经检查及住院观察,该患者罹患脑卒中,左侧大脑额部损伤而出现语言障碍。疑为大脑左半球武汉话语言中枢受损,粤语语言中枢和言语理解中枢并没有受损,所以该患者出现了不会说武汉话会而能听懂武汉话、说粤语的症状,属于表达性失语现象。


近年来,我院接诊了好几个类似病例,其中有一例是丢失汉语,但能说英语。


毛善平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病案。左侧额叶与语言表达及记忆功能均相关。卒中后,可导致工作记忆障碍,致近期常用的语言不能表达,远期记忆中的粤语影响较小,而可以说出。另外,也可能与两种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相关。



不排除传出神经元(束)病变


张波主任说,如果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处发生损伤,可考虑运动性语言中枢病变,但目前未见患者的确切影像资料。综合所介绍的患者临床表现及其康复状况来看,我认为,大脑某区域病灶存疑,不排除部分语言中枢传出表达的神经元(束)的病变。

    

运动性失语


冯学锋教授说,脑卒中是引起失语症的常见原因。根据临床表现:能听懂别人的话(包括武汉话和粤语),自己口语表达出现障碍,患者患“运动性失语”的可能性较大。听理解相对较好、口语不流畅,语量少(一般认为每分钟讲话字数小于50个)、讲话费力,发音以及找词困难等等,这些都属于运动性失语的典型表现。


王宇波博士后同意冯教授的意见,他认为,需要进一步考察患者的具体失语表现,比如,患者所说的“粤语”,是地道的粤语,还是只用了粤语语音,词汇、语法仍是武汉话的。这对于进一步确定患者的失语症类型是有帮助的。



双语发展研究的案例


高虹教授说,10多年前,王士元先生与我说起过一个类似的现象。他有一位广东朋友,母语为粤语,年轻时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因中风住进医院,醒来后最开始说的前几句是德语,后来才逐渐康复说粤语。


在心理发展系统学里面,双语的发展也是属于认知的一方面,一生中无论何时受到何种刺激,都不可能没有一点痕迹的消失,某些刺激会在大脑的特定区域存储着,虽然某些存储一生中再无机会去激活它,以至于认为已被彻底忘记了。但是对有些人来说,有些储存当受到某些事情的刺激后,就被激活了,被存储的东西就会再次呈现出来。


从武汉的这个病例看,更大程度上可能是脑前叶部分受到了影响,这块区域有一些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关于认知发展的大部分都在这儿。执行功能这部分还包括情感(emotion),情感控制也在这一区域。当我们学第二语言时,如果非常愿意学、非常喜欢学,就会学得很好,这是因为受到了正面情感的帮助。武汉那位患者可能年轻学粤语时候,正是她和去世的老伴儿感情非常、最令人怀念的时期。


我们学语言,有积极心态、有激情,就能容易学得好,这就证明情感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即emotion与Executive Function存在关联。如果她受损的地方正好是语言与情感都有关联的区域,不仅是CT出现淤血等阴影,甚至那里的灰质有个瞬间的流失。可能是她当时非常思念老伴儿,造成了情感override(“覆盖”或“重写”),对先前情感的回忆激活了当时语言的存储,语言在那个时间留下的痕迹就与情感联系上了。过分的情感流露,悲伤或思念等等,过度专注于对往事的回忆,与学粤语的刺激关联了,于是,她说出了粤语。


这是可以用以说明双语发展问题的好案例。


方言问题研究的启发


汪国胜教授说,这个病例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这说明不同方言的储存与输出分属大脑的不同区域,这对于深入认识不同方言的联系与区别打开了新的思路。


何洪峰教授说,武汉还真是很神奇,近来连续发生这样的病例。2015年下半年媒体已报道过类似情况,有位中学英语老师中风后也是不会说武汉话了,但会说英语。从方言研究的角度考虑,有不少启发。其一,从病例来看,方言似乎“由大脑中不同的区域控制”,似乎还分工,比如,武汉方言与粤语,汉语与外语等等。如果一个人会说5种方言,3种外语,那么他的语言中枢会有几个“控制区域”呢?是按语言(方言)数目分呢,还是建类(方言类、外语类)划分?这对我们认识语言,特别是方言问题很有帮助。


冯学锋教授说,武汉最近出现的两个病例,分别与不同语言(汉语和英语)和不同方言(武汉话和粤语)的语言障碍有关。语言学上一直存在着语言与方言的划分标准问题,一个是语言学标准,即相互可理解性标准;一个是社会标准,即民族历史文化标准。如果我们能通过神经医学找到管辖不同语言和方言的生理机制,那么,我们似乎又可以从生理角度认识语言与方言。 


温馨提示


这个病例,至少给了我们两点提示。

 

第一,学习语言,要有动力,要有激情。有了积极心态,才容易学好语言。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在自己最愿意学习的时候学习,效果最好。


第二,失语症多数是可以康复的。一旦患上失语症,要有信心,坚持治疗、坚持康复训练,一定能够恢复语言功能。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猜你喜欢





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授权、投稿及相关事宜请联系。





  
本期编辑人:陈烯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