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弟兄姐妹在读提摩太前书第二章15节“然而女人若常存信心爱心,又圣洁自守,就必在生产上得救”的经文时会感到很不解。“在生产上得救”是指只要女人存着信心和爱心,又圣洁自守,就不必经过产痛了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立即否定“在生产上得救”就意味着女人生育时不用经过产痛的说法,因为在没有神迹的情况下,没有哪个女信徒生育时是没有任何产痛的。这句话也不表示敬虔的女信徒必定会蒙神保守而顺产,因为这没有事实根据,有许多敬虔的女信徒都遭遇过难产或流产等苦难,而且新约《圣经》中谈论到得救一般都是救恩论意义上的。关于这段经文,有以下几种比较正规的解释:
1
象征着透过马利亚生下耶稣基督,结果所有信基督的人都能得救。这个解释是有它的道理的,因为按照上下文和犹太人的传统用法,“在生产上得救”的确有这一层含义。但它的缺点在于这个意义过于隐晦,若是使徒保罗有意如此说,又何必不坦白了说呢?这点已经被很多学者质疑。
2
教会中的女信徒不该接受当地假教师的教导,应该谦卑自己,将自己的孩子生下来;这样才能显出其得救的特质:信心、爱心、有自我克制的圣洁。这个解释的优点在于它考虑到书信的背景,按照背景来解读本段经文,拒绝假教师的教导的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信徒得救的特质。
但也有隐含的问题:难道把自己的孩子生下来就代表他们必定拥有得救的特质了?被假教师蒙蔽的信徒就失去救恩了吗?这样一来,生孩子就变成衡量是否得救的标准了。
3
这一节经文只是单纯地鼓励女信徒面对她们的处境。她们必须拒绝假教师们关于禁欲和禁止结婚的教训,透过承担自己生育的责任,从而表示她们在这件事上“作成”自己得救的功夫;保罗的意图是告诉她们结婚生子并不会影响她们的救恩。
在这几个解释中,这一解释是最合乎上下文和历史背景的。按照这个解释,我们可以说,这里的“在生产上得救”的意思就是:拒绝异端的教导,按照《圣经》的教训来尽自己作为女人的本分,那么在这件事上所显明出来的信心、爱心、圣洁、自守就是“作成自己得救的工夫”(腓二12)的一部分。
除了以上解释之外,笔者曾听说过一个解释也非常合理,读者不妨听听:我们不妨把这里的“在生产上得救”看为一件事情,即:“生产”这件事得救了,而不要把重点放在女人是否会得救上。神原本为女人的生产定的旨意就是,女人透过生产就获得敬虔的后裔。但是自从人堕落之后,“生产”这件事也随即堕落了,就是说,人犯罪后再也不可能生出敬虔的后裔了,而只能生出越来越不敬虔的后裔。
可是,经过基督的救赎,“生产”也得救了,因为基督将一切都更新了。当两位信徒在神的面前结合后,他们所生下来的孩子虽然不能保证是必定得救的,但却是“圣洁”的(林前七14)。
这里的“圣洁”不是说他们是得救的,而是说,在原则上他们生来就属于圣约大家庭,就如同在旧约中凡是亚伯拉罕的后裔,生下来就算是神的子民一样,例如,神不是只与亚伯拉罕个人立约,而是与他和他的后裔立约(创十七1-14),虽然他的后裔都还没有生出来。
简言之,“生产”这件事本来的意义和目的(生养敬虔的后代)因为罪而扭曲了,但因为基督的救赎,它又回到了原来的秩序中,能够继续生养敬虔的后裔了。
这样,虽然是女人最先犯罪、把罪带入了世界,但女人可以透过生养敬虔的后代挽回这个污点,意即:女人可以把人带到罪中,也可以把人带到神的家中。所以,盼望每个面临生产之苦的姐妹能够存着信心、爱心、圣洁来面对这件事情,在盼望中为神的家生养更多敬虔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