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108岁重症老人出院,创纪录!更巧的是…网友:这概率也太小了吧

新闻坊 2022-05-17


今天(5月14日)上午11时许

入院32天的108周岁的

新冠重症患者叶鸣老人

从上海市浦东医院出院

创下国内重型新冠肺炎转阴出院

最高龄纪录







叶鸣生于1914年12月29日,上世纪3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利用自己在上海市立第三医院手术室做麻醉师的身份,为抗日游击队筹措医疗器械、药品等。抗美援朝时,叶鸣参加医疗队奔赴前线

右一为抗美援朝时期的叶鸣


今年4月12日,发热、咳嗽、咳痰、气促的叶鸣,确诊患上新冠肺炎,被送到浦东医院。副主任医师蒋庆渊发现老人意识不清,有脑梗、冠心病等病史,长期卧床,比较虚弱,立即将情况反馈到指挥部。浦东医院随即成立“老宝贝”守护团队,在坚持“一人一方案”的基础上,对叶鸣给予重点关注,每日数次查房,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4月27日晚,叶鸣的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出现呼吸急促、意识变差,指脉氧最低下降至79%。值班医生敖荣广立即组织抢救,并根据重症患者诊疗常规迅速开启专家会诊模式。结合CT胸部影像结果和基础疾病病情,专家团队判断患者已经进展到新冠肺炎重型,次日将老人转至ICU


“血氧正常情况下应该在95%以上。老人家目前的病况适合气管插管,以改善呼吸衰竭症状。”ICU主任王树云说,不过,考虑到患者已经108周岁,进行有创操作后恢复时间长,而且他的女儿也不赞成插管,后经中山医院专家钟鸣、国家督导组专家等开展病例讨论后,一致决定不插管,给予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


王树云介绍,人的肺泡并不是全部被利用的,靠近背部的一些肺泡并没有张开。新冠肺炎重型患者采用俯卧通气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将靠近背部的肺泡打开,替代肺炎损伤的肺泡,从而改善呼吸功能,同时排出病肺里的液体。


“常规俯卧通气要求一次至少12小时,我们考虑到老人家高龄,心脏功能不好,耐受力下降,因此密切关注他的生命指征,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睡姿。”这就对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叶鸣身高近一米八,调整体态需要4个人一起行动,护理团队还会不时地给老人家拍背,做气道护理,防止压疮。“吸痰时会产生气溶胶,我们的护士放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自己的风险,而是握一握老人的手,笑着鼓励老人家。”叶鸣耳朵背,对话比较困难,大家就用身体语言、用温暖的眼神让老人家放宽心。护理部副主任瞿海红每天都关心和指导对叶鸣的各项护理。


通过高流量吸氧、高侧卧位通气、

抗感染、抗病毒

以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

叶鸣的各项指标一天天好转


5月13日,叶鸣老人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医护人员高兴地拥到病床边,祝贺他又打了一次胜仗,老人家则开心地笑了起来。14日,叶鸣达到了采样时间超过24小时、连续两次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出院标准,顺利出院了。

医护人员祝贺叶鸣老人核酸转阴


叶鸣老人当年照片一公布

就引来不少网友惊呼:

这概率也太小了吧…


原来,照片上的另一位老人

正是此前媒体关注过的

另一位高龄感染老人

——王漫如(左一)


王漫如曾是抗美援朝前线医疗救治的一名护士,并在战场荣立过三等功。从战场平安归来后,王漫如几十年如一日,投身儿科护理事业,直至退休。


4月23日,王漫如老人随所住养老院的其他高龄感染者一同来到临港方舱医院。好消息是,5月上旬已顺利“出舱”。


(戳下图回看小坊此前报道↓)


据悉,两位老人都曾是东方医院的医护人员。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东方医院(时名市立第三人民医院)曾先后派出两批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朝鲜战场,叶鸣、莫韻竹、王漫如、王惠民、任美芬……这些名字被记录在东方医院的医院历史中。


而这张照片中间的那位女性就是莫竹老人,已经离世。

从左到右分别是王漫如、莫韻竹、叶鸣


这是一场白衣执甲的接力

致敬英雄前辈们


END


来源:新闻坊综合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记者 张琪)、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黄伊罕、董一华

编辑:柏林

推荐阅读


点分享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